蔡園將軍情系故鄉
□鄭清為
壹
“無邊曙色從戎時,聲碎馬蹄血染衣;
莫道經霜楓葉老,壺蘭道上壹兵歸。”
詩中“壹兵”,乃是蔡園將軍自謙之稱。他以《鄉心》為題,抒發
從戎歸來“壺蘭道上”的喜悅,唱壹曲久別故鄉的赤子心歌!
蔡園將軍祖籍仙遊,原任空軍第四軍副軍長,離休後寓居上海,懷
著“余輝獻中華”之誌,時刻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先後
任政協上海市第五屆常委、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和莆田市蔡襄學術
研究會顧問等多項社會職務,體現壹位老將軍忠心報國為民的赤誠與堅
毅。他年老心不老,鞠躬盡瘁,離而不休。他早年投身革命,從仙遊麥
斜巖踏上征途,擔任中國工農紅軍108團沒收隊長兼擎旗手,時年方十
五。不久,奔赴抗日前線,歷任新四軍教導隊第四隊隊長、獨立大隊長
、第七師科長、團長、101師參謀長;解放戰爭中,參加上東、魯南、
淮南、渡江和解放廈門等重大戰役,轉戰南北,屢建功勛。建國後,歷
任陸軍85師師長、空軍21師師長、參謀長、副軍長等職,在保衛祖國和
軍隊建設中,嘔心瀝血,恪盡職守,建樹卓著,是我軍壹位優秀的軍事
將領和指戰員,深受官兵們的愛戴和敬重。他的崇高聲望及其英雄事跡
,早已傳播莆仙家鄉,鄉親們深為興化有這樣壹位優秀的兒子而自豪,
常常把他的名字與莆仙歷史上的英傑聯系在壹起,書傳口述,家喻戶曉
,成為城鄉幹部群眾、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記得我還在少年時候,就聽到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裏,有壹位
著名的仙遊籍將領,心中無限敬慕,有關他的傳聞雖然零碎而不系統,
但在青少年中互為增補而成為“故事”,感人而神奇。入伍後,也時時
與同事壹起談論,期望或許在蔡老回鄉之時會聽到他從戎歷程的報告,
看見這位大家久慕的英雄?1991年,《仙遊文學》創刊,編輯部囑我寫
信給蔡老約稿,誰知去信不出旬日,就收到他親筆的詩稿,附信的字裏
行間,洋溢著對故鄉濃烈的感情和對文學事業的懇切希望,使全體編輯
深受鼓舞。此後,書信往來,從詩文中進壹步感受他高尚的精神世界,
使我更強烈地盼望,什麽時候,應當去拜會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
幾年之後,我終於找到了機會。
1993年,我赴京歸來,特地從上海下車,懷著崇敬的心情登門拜訪
,喜與蔡老有了第壹次的見面。
二
上海的初秋,東方大城市上空的太陽仍然放射著熱烈的光芒,仙霞
空軍幹休所壹群別墅式的林蔭道上,邁步著壹位須發斑白的老將軍,他
剛從傳達室領取他每天必讀的書報,因看報心切,在回來的路上,就急
切地打開《湄洲日報》等幾家家鄉的報紙,邊走邊讀起來。
他,就是蔡園將軍。
當他得知我是從家鄉仙遊而來時,高興地與我緊緊握手,立即把我
接上三樓客廳(兼書房),待茶就坐,熱情備至,使我因初次見面的拘
謹頓時消失,如來到鄉鄰老伯家裏壹樣親切。我環視這套普通的居室,
四房壹廳,簡潔樸素,壁立而起的大書架整齊有序地擺列著他晚年攻讀
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古今中外書籍,書架上還垂懸著壹根碧枝翠葉的
長青藤,給人添上壹種春天的氣息,生意盎然,似有書聲之外的遐思?
我們用家鄉的“語言”交談起來,他雖然長期離鄉在外,但地地道道鄉
音令人倍感親近,自然而然地談起家鄉的事來了。
他遠居上海,時時把家鄉掛在心上,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逐壹詢
問莆田市的改革開放、秀嶼港的開發進程以及家鄉文化教育發展等情況
;對於仙遊尤為關切,諸如仙遊的舊城改造、木蘭溪的治理、老區政策
的落實、下壹代的傳統教育和農民種植甘蔗等問題,無不壹壹談及。他
說:“這次,莆田市委在仙遊召開辦公會議,專題研究今後經濟發展方
向,這是領導深入基層就地指導工作的好辦法好作風!”
上海與莆仙,遠隔千裏,而蔡老對家鄉如此關註和了解,使我贊嘆
不已,我說:“蔡老遠在上海,家鄉如在眼前!”他微笑著說:“這要
感謝家鄉寄來報紙和鄉親們經常的書信聯系!”果然,書案上整齊地堆
放著壹疊疊福建地方報刊和鄉親的信件。他指著書桌上的《湄洲日報》
、《興化政協報》、《仙溪谷鄉訊》、《仙遊文學》等家鄉刊物,高興
地說:“接到家鄉的報刊,如看到家鄉來人壹樣親切,讀了家鄉的書信
,如聽見鄉音壹樣高興!”正如他詩中所言:“相逢陋室頻攜手,無改
鄉音倍動情。”他隨手取來壹本自己親筆記錄的鄉親《通訊錄》,翻開
那壹頁頁的清晰筆墨,上面詳細記錄著通訊人的“姓名”、“通訊處”
、來信“時間”等內容,認真地介紹說:“對於家鄉每封來信,我都及
時登記,才不會忘記復信!”這種有信必復的習慣,使我回想起自與蔡
老通訊以來之所以每封必得他及時復信的“內情”,深受他深厚的鄉情
和誠信的為人所感動!
是時,仙遊舊城改造進入高潮,家鄉大規模的建設使他心往神馳。
此次恰我前來,他從抽屜裏取出壹張新樓矗立的照片給我看,急切地問
道:“這是過去的什麽地方?”我詳觀照片,認出那是改造後的鯉城西
門兜新街。他欣喜地說:“變化真大!”又取出壹張照片對我說:“這
是我家舊居的壹幅李耕壁畫!”我接過手品賞照片上李耕國畫真品,妙
筆傳神,彌足珍貴,立即表示回仙後壹定向有關部門反映,在舊城改造
中註意把這幅壁畫保護下來,他高興地點頭稱是,似乎又為家鄉保護歷
史文物做了壹件有意義的大事。我想起仙遊舊城改造初期,當蔡老的祖
居老屋被劃進統壹拆遷範圍時,他毫不猶豫地帶頭拆掉舊居,有力地推
動了仙遊舊城改造,表現了壹位老革命者胸懷全局、公而忘私的精神,
令人更是欽佩和敬仰!
上海相會,時僅半日,卻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他那句“仙溪九曲
水盈盈,遠客思鄉款款情”之詩,正是發自肺腑的心聲,感人至深。臨
別時,他堅持把我這位“老鄉”送到大門外,直到我上車還頻頻招手致
意,再三地說:“我壹定會經常回鄉看看!”
三
蔡老長期在外,壹顆心時時與家鄉連在壹起。幾十年來,不論在職
或離休,每有假期空閑,必定擠出時間回鄉,愛國愛鄉之情,溢於言表
。有時久未回鄉,又想回鄉,就把心思凝聚筆下,流露於詩:“春樹暮
雲舊時雨,壺山蘭水問歸期?”(《秋思》)在仙霞寓所,當看見秋菊
“堆金”,觸動鄉思,就憑欄遙望故鄉:“休管西風楓葉掃,欲謀候鳥
寄鄉音。”(《秋思》)有時告假擬作故鄉行,心情更是激動難抑:“
為愛蘭溪夜不眠”“鄉心先到柳池邊”(《鄉心》),興奮得好比小孩
子壹般連睡也睡不著覺,“鄉心”早就飛回家鄉那熟悉的“柳池邊”去
了!
回到故鄉,蔡老的行程總是緊張,幾乎每天都不空余。1998年10月
,他從上海歸來,在家鄉十多天,先後赴虎嘯山晉謁仙遊革命烈士陵園
,參加烈士陵園青少年***育***建會議,出席蔡襄學術研究會代表大會和
母校二中100周年校慶、舊地重遊麥斜巖革命遺址和當年“揮師漳廈”
戰鬥過的海防前哨,考察沿海的開發和廈門經濟特區,參觀仙遊文廟、
蔡襄故裏和蔡襄陵園,專訪縣、鎮、街道各級領導,與原29軍老戰友、
閩中老遊擊隊員、《戰友回憶錄》編輯組和仙遊文藝界朋友聚會座談,
活動日程,接二連三,他已是84歲高齡,滿頭銀發,兩鬢如霜,仍然精
神矍鑠,容光煥發,所到之處,必引導大家憶昔思今,發揚革命傳統,
不忘歷史光榮,廉潔奉公,愛國愛民,對家鄉的未來寄以美好的期望。
每當他談起他的革命歷程時,眉宇之間飛揚著壹種無比的自豪,儒雅中
顯露著壹位身經百戰的軍人的威武和堅定,不減當年馳騁疆場的宿將風
度。當他再次登上麥斜巖重訪紅軍遺址時,眼看近年新建的“中國工農
紅軍108團革命遺址”紀念碑亭,四柱三角形的碑亭正中佇立壹塊墨色
大理石鐫刻他親筆所書的“麥斜之光”閃閃發亮,觸景生情,即席暢談
,詳細介紹108團的戰鬥歷程,講述自己從縣城奔赴鐘山,與四十多位
紅軍戰士在麥斜巖舉旗“聚義”,先後在鐘山、何嶺、榜頭等地發動群
眾,開展反土豪劣紳等各種鬥爭,不斷壯大隊伍,在茫茫長夜的仙遊上
空點燃革命烈火,為勞苦大眾爭取自由解放揭開了壹線希望的曙光。他
指著當年紅軍走過的山道、宿營地(今僧舍、齋房)以及崗哨之處,壹
壹講解,歷歷往事,如在昨日,仿佛這裏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都是歷
史的見證,革命的精神從昨天連接著今天和明天。他說:“繼承傳統,
就是為了開創未來,先烈奮鬥的最終目的是寄美好的希望於未來壹代。
”十年前,他就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諾言,把老家故居的拆遷補償費
20000多元,代表他兒媳孫子,捐獻給鐘山鎮麥斜小學教育基金會。此
次,麥斜小學師生獲悉蔡老來校,歡迎的隊伍從校門口排到公路兩旁約
壹公裏,他們手持彩旗,花環,腰鼓舞蹈,打著“蔡爺爺,您好!”的
紅布橫幅,熱烈歡迎這位熱心文化教育事業的老將軍。蔡老面對校園新
貌,十分高興,站在小學操場露天講臺上,勉勵教師“敬業愛生”,忠
誠教育事業;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立誌成才,報效祖國
,言簡意賅的講話,贏得了全體師生熱烈的鼓掌聲!
蔡老每次回鄉,必與家鄉父老親友談心敘舊,問寒問暖,訪貧問苦
,關心群眾生活,註意聽取百姓呼聲。他曾和老同誌黃明、蘇華等人為
落實老區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做了大量工作,為社會的安定團結做出積
極貢獻。他足跡踏遍山區平原沿海,登何嶺,上鐘山,走西鄉,奔楓亭
,鐘情壺山蘭水,往返荔城鯉城,憶昔歲月風雨,喜看今朝風光,留下
了許多感人的佳作麗句。他到荔城,懷念老戰友:“不倔韓君昭竹帛,
古榕樹下吊天章”《壬申年祭》;他到麥斜,縱情展望山川遠景:“歸
客逐勝上麥斜,極目湖天拱彩霞”(《鄉心詠》);他到九鯉湖,為故
鄉山水擊掌歡唱”九氵祭濤聲招羽顴,湖光山色***騰翔”(《鯉湖》)
;他到雲居,欣慰百姓安居樂業:“杖步雲居追往昔,鐘山此日盡堯天
”。1998年10月,蔡老偕夫人朱浣華、女兒小榕、小虹等幾十位鄉親故
友拜謁仙遊革命烈士陵園,恭向烈士紀念碑三行鞠躬,默哀後,佇立虎
嘯山上,放眼眺望,蒼蒼郁郁的蜚山之下,仙遊城高樓大廈林立,舊貌
換新顏,美麗的蘭溪公園林蔭花影,水上樂園畫舫遊船,新建的橫跨木
蘭溪大橋虹影倒映,碧水,藍天,白雲,紅日,三(明)郊(尾)公路
繞城而過,車水馬龍,壹片繁榮景象,使他笑逐顏開,不勝贊嘆:“今
日仙遊巨變,事業興旺,人民幸福,應當飲水思源,富而思進,趁此改
革開放東風,創造更好的成就來報答為中國革命勝利而英勇獻身的先烈
們!”眼前情景,觸動心懷,特地揮筆疾書,“山河永在,日月同輝”
八字留作陵園紀念,並賦詩壹首述懷:
少小離家六十年,金戈玉帛記詩篇;
神州大地遍春色,蘭水蜚山***嬋娟。
四
蔡老離休後,刻苦學習,筆耕不輟,先後在外地報刊及家鄉的《湄
洲日報》《莆田文史資料》《仙溪谷鄉訊》《仙遊文學》等刊物發表詩
文十余萬字,並著有《蔡園詩草》壹書。他的詩作,詩蘊豐厚,情感強
烈,愛憎分明,文彩煥發,真實地體現了燦爛的人生及其忠心報國精神
,洋溢著濃烈的愛國愛鄉的拳拳赤子之心。詩作壹經發表,受到普遍的
好評,成為離開軍營後壹位引人註目的莆仙籍“軍旅詩人”,鄉人譽稱
是“文獻名邦”出了名聞上海的“將軍詩人”!
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從他“放下槍桿子拿起筆桿子”之後,悠悠不
倦勤學苦練,謙虛求教,經常把詩作寄送回鄉,懇請少年時的老師陳德
高(莆田)、余啟鏘(仙遊)等師友修改指正。那次在滬與我聚會,臨
行時特地交給我《近作六首》,再三叮嚀,請家鄉詩友多多批評,真是
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在仙遊文藝界傳為佳話。平時,他對家鄉文藝事
業也十分關註,不斷地與詩友吟詩唱和,交流創作經驗,對文藝活動產
生了極好的影響。1991年元宵節,他帶頭吟唱,以“勝會蘭亭筆有花”
“揮毫作賦頌中華”為主題,寄詩仙遊文化部門,從而揭開了《迎春詩
會》的序幕,唱和詩篇勝似春花盛開,結成《詩會》專集,為故鄉詩史
上留下了美麗的壹頁。1998年春節,仙遊興泰詩社為七旬老人壽慶舉行
團拜會,他懷著對家鄉父老深厚的感情和摯誠的敬意,特地從上海寄來
賀詩:
“壽星朗朗拱天地,七十春秋萬卷詩;
桃李滿園沾化雨,鐘山靈秀沐朝霞。”
故鄉的壹事壹物,無不牽掛著蔡老的心,表達在濃濃的詩意之中。
“鯉城春色好,無處不飛花”,這是他詩中的仙遊“鯉城”;“當年烽
火地,丹荔滿枝頭”,這是他印象中的莆田“荔城”;“尋勝出湄洲,
心隨壹心舟”,這是他寫入《鄉情吟》中的湄洲灣秀嶼港;“懷鄉千裏
返,尋根到埭頭,相見無他語,暢敘北高樓”,這是他千裏迢迢到莆田
“埭頭”“北高”尋根問祖,追尋他先祖祖籍地留下的心聲。當他應邀
出席莆田市蔡襄學術研究會代表大會,作了題為《只有廉潔奉公,才能
熱愛人民》的講話,聯系蔡襄“為官壹任,造福壹方”的勤政廉潔的精
神,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建設家鄉,對與會鄉賢、蔡氏子孫以及各鄉幹部
寄以殷切的重望。
“白發惟有赤心存”。蔡老每次回鄉,總是抓住任何機會,宣傳報
國愛民的思想,高風亮節的精神風範,口傳身教,有口皆碑。近聞,蔡
老毅然決定,把數十年戎馬戰鬥中榮獲國家授予的四枚勛章,無私地獻
給故鄉仙遊,以報答黨的恩情,表達對父母之邦壹片敬愛之心。這四枚
勛章是:八壹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紅星功勛榮譽章。我曾
在上海仙霞寓所,懷著崇高的敬意,仔細端詳他本人胸佩這四枚勛章、
身著戎裝的彩照,仿佛看見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這位英雄的將軍,
冒著槍林彈雨,南征北戰大半個世紀,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中華民族屹
立於世界之林,建樹了不朽的功勛!不日,仙遊縣人民政府將代表家鄉
人民,舉行迎接“捐贈勛章”儀式,並交由縣博物館永久珍藏,給仙遊
歷史寶庫添上千金難買的財富,流傳千秋萬代,成為教育子孫繼承光榮
傳統的無價之寶,它將永遠在家鄉人民心中閃閃發光!鄉人有詩贊道:
“九鯉湖水深千尺,不及將軍愛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