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蕾絲的起源和發展

蕾絲的起源和發展

蕾絲是壹種舶來品。

網眼組織,最早由鉤針手工編織。

歐美人在女裝特別是晚禮服和婚紗上用得很多。

18世紀,歐洲宮廷和貴族男性在袖口、領襟和襪沿也曾大量使用。

19世紀初的帝政風格女裝也好,隨之流行的浪漫主義時裝也好,或更晚些的克裏諾林和巴瑟爾時期女裝也好,在使用lace方面比起前壹世紀毫不遜色。

20世紀初的新藝術風格時裝更是變本加厲,在S形造型的裙裝上飾些"瀑布般的"焰空花邊。

二百多年來,歐洲再加匕後來的北美對花邊的需求是如此之大,世界上很多不發達國家都為他們生產手工花邊,其中包括中國。

上海的徐家匯地區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曾經是壹個的鏤空花邊的重要加工區,那裏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幾乎就是壹個個花邊加工車間。

在20世紀以後的各個階段,就沒有再遇到上述的"花邊黃金時期"。

雖然在女性童裝、晚裝或婚紗上花邊仍然占有重要的壹席之地。

在中國,從80年代開始,久違的lace又悄悄與時裝壹起重返。

但是,年輕的壹代更喜歡把它們叫作蕾絲絨或喱士--對他們來說,不精確的港臺譯音似有壹種不可抗拒的魅力。

到了20世紀的尾聲,lace突然成為時裝舞臺的明星。

隨著"透明裝"(transparent look)和"透視裝"(see through look)的流行,喱士本身變得與它譯名壹樣時髦。

起源

蕾絲花邊,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廣泛應用於奢華紡織服裝的裝飾。

壹開始他的生產過程相當的復雜,它不像傳統鉤制或刺繡的,而書按照圖案效果用絲線或紗線編結而成,制作時需要把絲線饒在壹只只的小梭上面。

每只梭只有拇指大小。

壹個不太復雜的圖案需要幾十只或近百只這樣的小梭,再大壹些的圖案則需要幾百只小梭。

制作時把圖案放在下面,根據圖案采用不同的編、結、繞等手法來制作。

發展

到了上世紀,蕾絲花邊從傳統的編、結、繞等手法向現在的機械化發展。

而機械鏈塊針織花邊機,極大的豐富了花邊種類和圖案。

其用途也從服裝裝飾擴展到了家居裝潢及飾物等各個領域,且需求量快速增加,產品品種更加豐富,推動了花邊行業的迅猛發展。

我國的花邊起步較晚,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織造花邊的機器主要是從外國進口,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廣州和浙江壹帶吸收了國外機器的特點,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自主研發了我國第壹臺花邊機,並通過深圳的壹個花邊工廠作為試點單位.從此結束了我國花邊機器需要進口的問題。

現狀

而到了2000年後,花邊生產正逐步從機械鏈塊針織花邊機向電腦花邊機過渡。

電腦花邊機的出現,又使花邊行業出現壹次革命性的變化。

它克服鏈塊針織花邊機復雜生產工藝,趨於采用先進的電腦控制,加強自動化生產規模,節省時間,提高的效能。

  • 上一篇:比較火的古典舞蹈
  • 下一篇:寧德港的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