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藏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藏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目前關於藏族服飾最久遠、現存的實物資料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少量裝飾品,有片飾簪、璜、珠、項飾、牌飾、貝飾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較高的審美情趣,不僅有了縫織衣物的骨針,還具備了需壹定審美意識方能創造出的璜、珠等,這也許是藏族服飾文化的先聲吧! 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中二丁王時(相當於中原西漢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開始了冶煉鐵、銅、銀等礦產,為金屬飾品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妥妥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巳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

史載松贊幹布時期,吐蕃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其服飾文化日漸發達。

吐蕃奴隸制王朝等級森嚴,在服飾上的表現也日臻完備。

從反映吐蕃盛時的敦煌壁畫可看出,君臣服飾的等級差異,藏王壹般只有贊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寶冠箍住的有凹槽裝飾的無沿帽,呈紅色,通常高於壹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從或臣下往往戴平頂無沿帽。

衣袍的式樣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飾規定有壹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銀,四等銀,五等銅,六等鐵等大小兩類,***十二級,裝在方圓三寸的盒子裏掛在胸前,以區別職位的高低。

武將的頭盔有形如塔的裝飾,戰士頭盔上有三只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隨著惟以淬礪為業的吐蕃冶煉業的發展,軍隊的鎧胄日趨精良,有的周身僅露兩個眼窩,勁弓利刃常不能破,其威嚴、勇猛之氣在今天大昭寺壁畫的吐蕃武士像中尚歷歷在目。

吐蕃貴族不僅本人穿著華貴,還在聚會宴客時,把傭人裝飾起來。

而作為贊普的松贊幹布則用壹種紅帶子包頭,身著長袍,足穿腳尖朝上的靴子,據《紅史》載,這種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影響,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響到了服飾文化層次,而從松贊幹布伊始的吐蕃與中原的密切交往,兩種民族文化的長期接觸更為藏族服飾的發展註入了新鮮血液。

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入諸種花緞、錦、綾羅與諸色衣料二萬匹,還有大量的金玉器具。

松贊幹布及吐蕃大臣紛紛自行去掉氈裘,改穿絹綺。

近代 *** 的高級官吏,頭發綰成壹髻,戴金翅白紗帽,這是唐代進士的服飾。

此外,還采納文成公主建議,令國人禁止赭面(用油塗面),文成公主進藏還帶來了種植蠶桑和紡織技術,植桑織絲兮大大的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青海海西州都蘭出土的大批吐蕃服飾文物,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吐蕃服飾的工藝水平。

服裝的織物紋樣多為聯珠動物紋,裝飾品的金質首飾、佩飾的精美使人嘆為觀止。

今天藏族婦女飾品的鑲嵌形制,可以從這些文物中找到原型。

斯坦因的《古代中亞文化遺跡》壹書也曾提到:在吐蕃發現的遺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紋的絲織物,花紋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織的,花紋圖象的變化很多,這壹點很可以表示吐蕃商業的地位,……大概是中國與西亞之間的貿易重點。

頻繁的交往促進了吐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服飾文化的發展。

吐蕃是壹個軍事帝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征服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許多其他民族,這是造成今天各地區藏族之間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服飾的表現上也是如此。

吐蕃時代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東女、附國、黨項等部落服飾的不同,東女部落住在康延川(今昌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其女王穿青毛綾(氆氌)裙,上披青袍,袖長到地,冬穿用文錦裝飾的羔裘。

發作鬟髻狀,兩耳垂珰(耳環)。

足穿革素(皮靴)。

壹般男子披發,婦女辨發,男女都用彩色塗面。

王死居喪三年,不易服,不梳洗。

附國是以今四川甘孜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壩壹帶的嘉絨 *** 的藏羌融合體。

他們頭戴圓形皮帽,或帶幕離佳(即面罩壹類飾物,為婦女所帶)。

身披毛曷毛(氆氌壹類)、皮裘,穿牛皮鞋。

頸系鐵索,手貫鐵釧。

王與酋長以金為首飾,胸前掛著三寸長的金花。

黨項則是純遊牧部落,服氈襲褐,披氈以為上飾,早在北周時巳能制造精美的犀甲、鐵鎧。

四川西北部還有屬黨項部落聯盟的鄧至、武興國和宕昌等,服飾習俗為頭藏烏皂突騎帽,身穿長袍,下著小口褲、足穿皮靴,與今四川牧區藏族服飾相似。

此外青海地區有吐谷渾,貴婦人披錦袍,戴金花冠。

如女發型為辨發披於後,後飾珠貝,以繁多為高貴,這壹服飾與今青海藏族婦女大致相同。

這些地區服飾特征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飾的母型。

吐蕃王朝崩潰後,從九世紀中期到第十壹世紀的二百余年間, *** 社會壹直處於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況。

這壹時期戰亂不堪,服飾藝術的發展也難免厄運,停滯不前,而與戰爭有關的武士服飾卻濟時發展。

在 *** 阿裏古格王國的遺址中,發掘有大量古代武士的盔甲和武器。

其鎧甲多為鋼片甲,是用細皮條串結鋼片而成,串結方法頗為復雜,武器中的盾牌,系用藤條編織為圓形,直徑八十厘米,正面鑲有銅質加固件,銅件上雕刻有細密的紋飾,故亦可謂是銅飾件,背面有四個銅環,環間可用皮條相連,作握柄之用,無論這些服飾和兵器,是 *** 本地生產,還是外來流入,都說明其時 *** 的武士服飾已具鮮明的本土特征與個性。

這壹時期的服飾發展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佛教僧侶服飾的興起。

公元八世紀, *** 出現了第壹批僧人,服飾由贊普府庫供給,後由百姓、 *** ***同供養。

佛教服飾亦形成等級區別,並有節日與平時的不同裝束,自成體系。

不少上層僧侶生活奢侈,衣著華麗,下坐重裀,上張傘蓋,身衣錦緞……。

早期 *** 僧侶服飾受印度影響甚大。

據傳說貝霞帽最早則是由印度國王贈給寧瑪法王蓮花生而流傳下來,成為 *** 僧帽中的壹種,但後來 *** 僧服衍變發展較快,極具地方色彩。

朗達瑪滅佛後二百余年,佛教重新興起,並且形成眾多的派別,各派不僅在佛經教義的詮釋上不同,而且在服飾穿著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寧瑪派僧侶著紅色袈裟,故又被稱為紅教。

而噶舉派則以戴紅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區別。

這種以服飾表征身份、信仰的現象正是 *** 服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壹,也是 *** 服飾史上頗具特色之處。

元代, *** 隸屬於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前朝為大。

元王朝在 *** 分封安撫使、招討使、萬戶等各級官吏,不同品級穿著不同花飾的藏袍,戴不同的頂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廈 *** 的四品官的壹種官服名稱還保留著元朝的叫法寸紮花爾白瑪(藏語意為蓮花紋樣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標誌也表現為蒙古式的江達(即圓冠)上的頂飾的差異。

官吏貴族的管家、隨從、傭人的帽子也有壹定的形式,大管家在舉行儀禮時要戴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

還有壹種貴族平時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餅形帽,管家或根布(鄉官)等也常戴,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蒙古貴族,或直接為元王朝贈賜,穿用十分普遍。

*** 北部牧區與蒙古族交往較多,至今尚保有壹定蒙古服飾習俗。

元朝藏族服飾另壹特點是宗教信仰對服飾的影響增大。

隨著佛教的中興,嚴格的僧侶等級趨形成,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種形式與手段滲透於服裝、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圖紋或符號來表達壹種特定的意思。

這種現象還影響到民間裝束,如出現仿袈裟色澤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號及佛教法寶的裝飾品等等。

明朝,中央與 *** 地方的聯系進壹步加強。

明王朝設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管轄今 *** 、甘肅、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區,並常賞賜給藏區上層貴族以大量的錦帛、裀褥。

而從藏區進貢的物品中看,氆氌、毛纓、足力麻、鐵力麻等紡織物品占了貢物的大部分。

說明當時藏區的紡織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而紡織業正是服飾發展的基礎。

為明代藏族服飾業發展提供的另壹個優良條件是中原與 *** 官方民間的大量的茶馬貿易,為 *** 輸入了大量的布帛、緞綢和紡織成品,這些貿易是以前任何時代都難以企及的。

此外,明代 *** 的藏戲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藏戲藝術密不可分的服飾藝術也自然迅速興起。

藏戲服飾除了歷史上貴族們的日常服飾外,還發展出了另壹類高度誇張的服飾以及大量的面具。

並且這些服飾和面具都是嚴格按照戲劇角色的地位身份配置,並為其性格特征服務的。

這類服飾艷麗、誇張,重在表現力與強烈的裝飾效果,成功地將 *** 服飾經過藝術處理後搬上了戲劇舞臺,為 *** 服飾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

同時又大大促進了 *** 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的發展。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紮規(武士服)三種。

勒規

隨著壹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勒規也隨之變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繭綢鑲錦緞齊腰短襯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縫制的圓領寬袖長袍,藏語叫楚巴,壹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帶子,用紅、綠、青、紫等七色條紋裝飾毛料長帶,長約2米,寬約20厘米)將楚巴圍系在腰間,兩袖交叉經前腹圍系在腰後,長跑下垂的部分邊沿齊於膝蓋,腰部形成壹個囊帶,用來裝隨身攜帶的物品。

褲子腰圍、開擋和褲腳都很寬廣,腳穿短統藏鞋,頭戴氈禮帽。

秋冬季衣褲均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絨逢制的,楚巴亦為毛料或羊皮,頭戴有護耳的皮帽,腳穿長統皮鞋或皮底絨幫的自制藏鞋。

贅規

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飾的精品。

男性贅規上衣內外衫。

內衫,藏語稱囊規或對搪,多選用絲綢和螢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內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交規或崩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內衫相同,只是無袖。

楚巴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度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要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征堅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圖案,沿鑲邊內用窄於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幾乎楚巴的整個下擺都是被鑲邊覆蓋。

褲子君為白螢綢縫制,腳穿皮底絨幫的藏式長統鞋子。

男性的首飾主要有嘎烏,斜插腰刀,楚巴後擺做好漂亮的波狀尾褶,佩掛嵌龍銀刀,足蹬藏靴時,壹幅康巴男兒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氣質便會令人為之傾倒。

紮規

頭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鑲邊的氆氌或毛呢楚巴,腰插長刀,身佩掛護身符和長短槍,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

藏族的服飾還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

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

這壹點眾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別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壹大特色。

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

並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

海 *** 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掛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制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

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壹圈彩虹式貼邊。

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後才開始蓄發結辮。

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有些成年服飾還保留有古風,如阿壩州松藩農區藏族婦女成婚後,頭上要盤鑲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這類頭飾據說是 *** 阿裏地區古代婦女才有的頭飾,在今天整個藏區已少見。

  • 上一篇:英國國旗上的米字旗有何來歷?
  • 下一篇:客廳裝修效果圖10大精彩設計案例 看完瞬間靈感爆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