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的起源 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絲、染色當時都設有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主持生產靛青的“藍尹”工官。
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
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
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
蠟染是我國苗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起源於秦漢,盛行於隋唐(公元581--907年)。
這裏有著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壹代傳壹代,可以說,從我國的染織技術開創時,蠟染就作為最古老的手工藝,稱之為中華民族古文明的壹部分。
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壹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
這批遺存的蠟染實物中,北朝的和西涼的蠟纈織品都是深藍色地現白花,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唐代的蠟纈絹和蠟纈紗的地子,有棕、繹、黃、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紋。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壹種藝術。
這裏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壹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制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壹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
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之鄉 蠟染之鄉是中國貴州安順。
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
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贊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
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湧現出洪福遠等壹批知名的蠟染藝人。
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蠟染的發展 傳統的蠟染作為服飾的裝飾,日用生活用品的裝飾,從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中的蠟染服飾,到現代苗族姑娘繪制的蠟染花紋,有著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但作為純觀賞型的藝術品——蠟染壁掛,也就是“蠟染畫”,是年輕的藝術,它從七十年代誕生,八十年代作為現代裝飾畫,走進賓館,走向畫廊,正壹步壹步地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家。
有人斷言,繼“雲南重彩畫”之後,“蠟染畫”將風行全球,將出現壹個新的藝術高峰。
不管這個預言正確與否,但作為壹種新的畫種,要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必須湧現出壹批藝術大師,創作出壹批高質量,有份量的藝術作品。
這才是最根本的。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三大類:—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給白繪自用的蠟染制品,這壹類產品應屬於民間工藝的範疇。
另—類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這壹類產品應屬於工藝美術的範疇。
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為中心制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也就是“蠟染畫”這三大類蠟染同時並存,互相影響,呈現出壹個百花齊放的局面,這種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少見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蠟染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青年壹代已不滿足於古老的傳統紋樣,而千方百計地從充滿變革的新生活裏吸取素材,加以改造,而使用在蠟染上,隨著“蠟染熱”的興起,壹些民間的“蠟染大師”紛紛到國外搞展覽,作現場表演,他們憑空用蠟刀在布上畫的直線,可以用直足來衡量,他們畫的圓圈,可以用圓規來檢驗。
他們在藝術上力求突破程式化的造型,他們認為傳統花樣太呆板,而力求把花畫得逼真,’畫得“笑”起來;把鳥畫活,畫得飛起來。
結果失去了蠟染的裝飾趣味,失去了蠟染的藝術特點,變成了用蠟染制作的床單花樣,機繡枕頭的花樣。
傳統的蠟染正在變異,而作為藝術作品的蠟染正在興起,蓬勃發展。
在臺灣,“藝術的培柒”和“工藝的蠟染早已分道揚鑣,工藝的蠟染是作坊生產的蠟染紗籠;而藝術的蠟染是藝術家創作的蠟染畫。
老壹輩蠟染藝術家的作品,明顯帶有中國山水畫的神韻,而年青藝術家的作品,更多地帶有現代色彩。
在英國,作為造型藝術的獨立畫種,藝術家自己創作的蠟染畫,通過展覽,畫廊出售,價格十分昂貴。
在日本,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蠟染作坊,以傳統的工藝,制作藝術家精心創作的藝術精品。
在亞州的印度,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非洲的尼日利亞,象牙海岸。
藝術的蠟染作為現代藝術的壹部份。
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蠟染藝術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規律。
因為蠟染生產的絕大多數工序是手工操作,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用機械化,自動化來代替。
事實征明,用現代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發展蠟染藝術是行不通的。
蠟染工廠在生產大批量的蠟染花布上,有它的優勢。
而作為藝術品的蠟染,往往壹張畫稿只制作幾張壁掛,甚至於只做壹張壁掛。
目前又出現了以藝術家為中心的蠟染作坊這種作坊的優勢,他們在制作,生產,銷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而且最能體現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
這對蠟染藝術發展來講,這不是倒退,而是壹種進步。
在現代工業相當發達的日本,英國,仍然保存了很多藝術家的家庭作坊。
這些作坊的主人,既是畫家又是工藝師、企業家,他們創作的藝術品,不是大工業的產品所能代替的,而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常常是工業產品的機十倍,甚至於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