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的發源地是山東省煙臺地區,最初流行於萊陽、海陽壹帶。經歷代宗師充實發展,逐漸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並無門派之分。傳說王郎創螳螂拳時只有「崩補」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趙珠時才創出「亂接」(現也叫攔截),再傳至梁學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經典套路為「崩補」「八肘」「亂接」「摘要」。其後流傳廣泛,研習者眾多,始分枝成各種流派,套路亦各有發展創新。
在此順帶壹提,梅花、七星、六合三種流派的螳螂拳是各有特點和要求的。其演練風格及技擊方法均各有偏重,不可混為壹談。同樣壹套拳,外表結構差別不大,但其身法、步法和勁法卻有區別。例如不能用六合螳螂的風格去演練七星螳螂的套路就變成七星螳螂,也不能用梅花螳螂的風格去演練六合螳螂的套路就變成六合螳螂。又如太極拳,發展至陳、楊、吳、孫、武、趙堡等各派,是各具風格和技術特點的,內涵也有很大區別。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將幾種流派合而學之而產生另類風格的,這又當別論。有關各派螳螂拳之技術分析,容日後詳談。
螳螂拳外傳始於二十世紀初葉。當時煙臺地區的螳螂拳名師紛紛到外發揚光大。到香港傳播螳螂拳的主要是七星螳螂羅光玉,太極螳螂趙竹溪,梅花螳螂鮑光英三大名師。傳播到東北三省、北京及北方各省的有太極梅花螳螂郝家門,七星螳螂林景山,梅花螳螂(太極螳螂)姜化龍、宋子德壹脈以至傳人萊陽三山即李昆山、王玉山、崔壽山及紀春亭等名師。到臺灣傳播的已是壹九四九年以後,有梅花螳螂李昆山、七星螳螂王松亭、六合螳螂張祥三。其後亦衍生出八步螳螂、秘門螳螂、長拳螳螂等。由於當時尚處於資訊落後時代,以至其後的歷史原因,在幾十年的壹段長時間內,香港和海外的螳螂拳與發源地山東省及國內的螳螂拳,基本上是處於隔離狀態。所得到的螳螂拳史料、拳譜、拳理、技術特點等資料,主要是言傳身教。但這些來自山東煙臺地區的名師在語言溝通上是有壹定困難,故此就產生了許多對螳螂拳史料、技術理論的不同理解。其傳人亦根據各自的悟性去演繹,以至有窮畢生精力研究螳螂拳而其權威性的某些觀點,卻令山東的螳螂拳同門難於理解和接受。筆者感覺兩地對螳螂拳資料各有偏頗,香港對於螳螂拳南傳的同時山東及北方各省螳螂拳發展缺乏資料,而山東地區各派嫡系螳螂拳對外傳螳螂拳情況亦理解不足。鑒於此因,筆者希望將兩地螳螂拳近代發展慨況提供參考,以利彼此增進了解。正如去年往煙臺與市武協及螳螂拳傳人的交流中達成***識,海內外應加強溝通交流,***同為發揚螳螂拳而努力!
梅花螳螂拳(太極螳螂拳、太極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獻記載始於清代李秉霄。據萊陽縣誌所記,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萊陽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第十七代後人。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家譜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其子則分布萊陽、海陽各地。」傳李秉霄於乾隆年間隨父宦遊南中,有大盜某甲於獄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獄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醫理,過試其脈,買藥飲之,盜汗出而蘇,夜半伺隙潛循。其後大盜將生平所學傳授,藝成而盜不復至。而其藝正是王郎所創之螳螂拳,師承過程史無記載。李秉霄原從文考取貢生,後棄文從武,苦練經年而成螳螂拳壹代宗師。因其使用雙鉤出神入化,故人稱「李二鉤」或「二鉤爺」。根據「縣誌」和「螳螂拳譜」記載及有關傳說,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
李秉霄傳於趙珠,字起祿,清嘉慶年間萊陽赤山村人。趙珠自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藝超群,盡得李秉霄真傳。趙珠的螳螂拳環環相繞,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連,故此稱為「梅花螳螂拳」。據「萊陽縣誌」記載:「大赤山趙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嘗跌坐床上。劇盜衛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揮之,跌床下,不敢少動。」趙珠傳藝於梁學香。
梁學香,字書圃,海陽縣發城鄉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間(1810年)。外號「梁壹眼」,家中堂號「德順堂」。其身材瘦小,但極為靈敏,因聰明勤奮,博學多才,故武學造詣非凡。曾在比武中壹拳置對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鐵錘」之稱,並從此聲名大振。梁學香半生以保鏢為業,憑螳螂拳旗號闖蕩江湖無敵手。梁學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對「太極拳」也有極深的研究。他將「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與「太極拳」的精要融合,創編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歷代拳師不輕易外傳。從此時起,「梅花螳螂拳」又稱為「太極梅花螳螂拳」或簡稱「太極螳螂拳」。梁學香不但將「梅花螳螂拳」技法創新,同時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發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單傳習慣,傳藝極廣,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煙臺地區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學香之子)、郝宏,姜化龍、李明環、孫碤、石古都、王承誌、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據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門人所載,趙竹溪師承遲守進、任豐瑞,而遲、任二人師從孫元昌,而孫元昌正是師承梁學香(香港記載為梁樹香)。由此可見,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學香。梁學香將生平所學,寫下了「螳螂拳譜」壹書,為「梅花螳螂拳」的發展奠下了理論基礎。筆者在去年與山東省煙臺武術協會的交流活動中,有幸見到了梁學香所寫的「螳螂拳譜」。「拳譜」除了論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譜,就是「棚補」(崩補)、「亂接」、「分身八肘」,從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發展過程中的根據。自梁學香之後,「梅花螳螂拳」發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傳人不計其數。在此謹列山東省郝宏、姜化龍二大主流及趙竹溪、鮑光英南傳發展的概況。
(壹)太極梅花螳螂郝家門(郝宏壹脈流傳概況)
郝宏,字蓮茹,(1986-1914)煙臺牟平萊山區初家廟後人。盡得梁學香真傳,創辦「螳螂郝宏」拳坊,是煙臺近代極負盛名的三大拳坊之壹。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時,因其槍術出色,人稱「神槍郝」。郝宏對「太極梅花螳螂拳」的技術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論,精辟地闡述了拳理技法,使之達至完美的極高境界。其子郝恒議、郝恒祿、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傳絕學,武功精湛。郝家兄弟傳人極廣,桃李滿天下,形成了現今山東省、東北各省和海外各國影響極大的「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
郝恒祿,字綏唐,道號「雲谷子」,外稱「二老道」,是郝宏第二子。自幼隨父習武,終生研究武學,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為深厚。郝恒祿依據螳螂劍法,吸取各家劍法精華,創出飲譽武林的「螳螂達摩劍」,其劍法出神入化,技擊性極強,風格獨特。郝恒祿生平禪佛修道,悟性極高,文韜武略、博學多才,他在壹九二六年重修拳譜,發表了「太極梅花螳螂拳論」,奠定了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論體系。郝恒祿曾任吳佩孚部隊的武術教官和蓬萊國術館長,並先後在煙臺、青島、蓬萊、哈爾濱、上海、北京等地授藝,傳人多不勝數。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禮、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
郝家兄弟各有傳人。長子郝恒議(1815-1929),先後在北京、哈爾濱、濟南等地傳藝,曾任張宗昌部隊武術教官。其傳人主要有賈百勝、賈百龍、張玉成、楊典傑、賈世林、賈其雲、賈玉坤、譚炳章等。
三子郝恒常,主要傳人有孫若康、楊學敏、賈世善、王化亭、畢樹財、張瑞卿、邵明光、牟傳清、陽玉等。
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號「郝四彪子」,以氣硬功著稱,在煙臺授藝數十年,曾任煙臺特區國術館教練。主要傳人有郝忠嶽、蘇世昌、劉繼須、王明儒、宋肇德、劉忠齊、劉忠訓、張思秀、劉吉田、劉封鏡、紀忠德、張楷堂、姜沂等。
五子郝恒坡,外號「五猴子」,功夫紮實,靈活如猴。先後在濟南、蓬萊、青島、大連等地授藝,曾任青島市國術講習所所長。主要傳人有郝貢、姜炳祥、陳淑海、周鳳嶺、騰培熙、張萬福、袁惠琴、葛殿升、陳炳超、孟憲雲、孫振先等。
六子郝恒祥,主要傳人有郝永傑、賈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萬景等。
郝家兄弟壹門六傑,由此而衍生的傳人不計其數。
郝斌,(又名郝賓)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祿之子。自幼隨父親、祖父習武,十八嵗時已獲山東省國術決賽冠軍,終生以授拳為業,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長「螳螂達摩劍」及「摘要」,精於技擊,藝高功純。生平與人較技無數,未嘗敗績。他曾任牟平縣國術館最後壹任館長,並傳藝於牟平、煙臺、青島、東北三省等地。他為了發揚中華武學,不辭勞苦走南闖北,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是武林中的典範。回想當年筆者往煙臺拜郝斌為師學藝,千辛萬苦歷盡艱難,郝斌師父有感於筆者誠意,盡將武功傳授,其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師父對我可謂恩重如山!郝斌傳人不計其數遍及海內外,連續四屆的「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其承辦者正是其門下「青島太極梅花螳螂拳委員會」。在歷屆比賽中,其傳人均能勇奪螳螂拳、械冠軍。筆者有幸參與近兩屆賽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劍及傳統拳三面金牌。因參與國家和地區眾多,是難得的高水準國際傳統武術大賽。為紀念郝斌,青島孫德龍已開辦「郝斌螳螂拳武館」;煙臺曲滋君成立了「煙臺太極梅花螳螂拳研究總會」;筆者身為郝斌弟子,先在廣州傳播,近年在香港發揚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極梅花螳螂拳總會」;南韓金寅來也成立了「韓國梅花螳螂拳總會」。現山東省、東北三省及全國各地和海外傳人均以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為尚。郝斌聲名顯赫,威震膠東,壹生對螳螂拳作出了重大貢獻,是螳螂拳蓬勃發展的歷史人物。郝斌傳人無數,未可盡錄,主要有其子郝維誌、弟子孫德龍、曲滋君、孫德堯、孫德孝、汪宜臣、王聚勝、魏文阜、葛希信、孫寶恩、孫雪坡、陳學昆、張發龍、姜道泉、鄭興書、梁焯忠、關曉文、危鳳池等。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祿的得意弟子。於壹九壹五年由煙臺到哈爾濱授藝,是東北三省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創有「德坤武術館」。東北三省螳螂拳的發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發源地山東省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所謂「發源在山東,發展在東北」之說,可見東北三省螳螂拳盛況。曹德坤在東北傳播數十年,傳人多不勝數,主要有齊誌崗、張炳熙、張松岺、盛風洲、董子剛、劉占幫、齊立德、顧雲召、張逕松、張傳進、馮照明、劉長功等。曹德坤的徒孫即張炳熙之子張同濱,在哈爾濱創辦「梅花太極螳螂拳武術館」;曹德坤的另壹弟子劉長功在東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極螳螂拳委員會」。至今,俄羅斯、東歐各國相繼邀請其傳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發展走向另壹高峰。
郝宏壹脈的「太極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稱「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已形成非常龐大的體系,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螳螂拳的歷史裏留下了光輝燦爛的壹頁!
(二)姜化龍壹脈流傳概況
姜化龍,(1855-1924)山東萊陽黃金溝人,深得梁學香真傳,是「梅花螳螂」系統的另壹主要傳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間,世有「打得硬姜化龍」美譽,為當時山東武林泰鬥之壹。據萊陽縣誌載:「化龍身不滿五尺,又癡肥,若無能者,及試其技則靈巧若猴。」姜化龍三下滄洲無敵手,名震武林。其時,萊陽有習羅漢拳和地功拳的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龍交流武藝,互補長短,將其精要納入螳螂拳,為螳螂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姜化龍授拳足跡遍及膠東,晚年在煙臺、萊陽設館授徒,弟子眾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劉祖源、姜東洋、紀雷山、袁子、於振江、崔羅亭。
宋子德,字耀坤,萊陽趙格莊人,生於壹八五五年,與姜化龍同齡,卒於姜化龍之後。因家境富裕,人稱宋二爺。宋子德原習猴拳與長拳,後拜姜化龍門下研習螳螂拳,與姜化龍和李丹伯結義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繼承了姜化龍武學,並遍閱各派武典,訪友論武,吸取各派武學精華,對姜化龍所傳「梅花螳螂拳」進行充實發展,從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太極螳螂拳」。其傳人亦確定為「太極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對姜化龍所傳梁學香的拳譜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論體系更為完整的「螳螂拳譜」,對螳螂拳的發展貢獻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龍、宋子德時代盛況空前,其開設的武館遍布膠東及以外地區。宋子德武功超卓,相傳與人過招,對方鮮有能擋其鋒者。宋子德先後在萊陽、煙臺等地授拳,其主要傳人都是名震壹時之輩,如:王玉山、崔壽山、趙石亭、宋環亭、姜吉和、紀春亭、姜玉龍等。
李昆山,字進玉,(1890-1982)萊陽縣沽匯鄉由各莊人。十二歲時隨伯父李丹伯習長拳,至十七歲時李丹伯感染沈屙,彌留前將其托咐結義兄弟姜化龍。李昆山拜姜化龍為師,苦練六年,將「梅花螳螂拳」中精華「摘要」六段、「八肘」、「攔截」、「梅花路」等盡得真傳,而姜化龍所精擅之氣功,如「達摩易筋經」、「氣功八段錦」及「三回九轉內功」等,均能承繼衣缽。壹九三三年春天,先與同門王玉山、劉祖遠、宋舉龍***四人往濟南參加山東省國術考試,李昆山獲長兵組第壹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參加國考,連戰連勝,最終獲得長兵組冠軍。李昆山先在李景林於濟南所創辦的山東國術館任教,後返萊陽,籌組萊陽縣國術館。當時李昆山曾任黃縣警察隊長,認識了黃縣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後武館就設於丁子成所開但已歇業的北當鋪內。不久,參加了抗日戰爭,後來隨軍到了臺灣,成了臺灣「梅花螳螂拳」的開山始祖。李昆山在臺灣的主要傳人有李登五、孫鶴豐、李鴻傑、於峨壹、李純德、崔維國等。在萊陽傳人有張壽山、張繼先等。張壽山再傳張炳鬥,張炳鬥是李昆山外孫,得到真傳,後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及長篇小說「螳螂拳史演義」,壹九八二年擔任山東電視臺「武松」電視劇武打設計;壹九九二年開辦「青島市萊西市昆山武術學校」,培養出不少人材。
崔壽山,字彭年,(1890-1969) 萊陽諸陸人。師承宋子德,主傳煙臺壹脈。其對螳螂拳造詣頗深,他的最大貢獻在於重新編寫「螳螂拳譜」,該譜壹脈相傳,是螳螂門的武學經典。崔壽山曾任教於萊陽國術館,後到大連傳播,三十年代初到煙臺設館授徒,晚年回家鄉萊陽。其主要傳人有張楷堂、孫相庭、曲伸、徐鳳岐等。張楷堂,煙臺所城裏人,曾師承煙臺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祿、郝恒信兄弟習「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師崔壽山學「太極螳螂拳」,苦練六年盡得真傳。張楷堂卒於壹九九三年,終年八十三歲。繼承其衣缽者有周振東,現在煙臺發揚光大,是崔壽山壹脈「太極螳螂拳」的嫡系傳人。另徐鳳岐有傳人孫德等,也在煙臺傳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極螳螂」的影碟,對發展螳螂拳作出了貢獻。曲伸,遼寧大連人,出生於壹九壹九年,原師承趙培起、王子章習秘宗拳,壹九三四年拜崔壽山門下習太極螳螂拳,主傳東北吉林省壹脈。
王玉人,萊陽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傳青島壹脈,有太極螳螂青島派之稱,其武館設於青島,傳人遍布膠東。他兩個兒子王元亮、王元乾盡得真傳,在青島、萊陽設館授徒,桃李滿門,主要傳人有呂國堂、劉美傑、李飛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也有傳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問世,是第壹部由海外講述現今山東省太極螳螂拳系統的代表作,內容豐富精彩,可見其日本傳人研究螳螂拳已達至登峰造極之境界。
袁子(址),字紹周,師承姜化龍,是「梅花螳螂」傳播東北三省的另壹支脈。主要傳人有頂門弟子李端祿以及女兒袁俠。現今遼寧省丹東傳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東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筆者親眼目睹袁俠前輩下場表演,果然老當益壯,功力深厚。其主要傳人有衣海峰、王寶吉、徐再興、王孝東等。
姜化龍壹脈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館遍布山東,名聲遠播,流傳極廣,成為山東省第壹拳種。經歷幾代名師的努力,寫下了螳螂拳發展的光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