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行將消褪的老道外舊跡——昔日的新聞電影院,後來的地方戲院

行將消褪的老道外舊跡——昔日的新聞電影院,後來的地方戲院

不知不覺間,竟有兩三年沒光顧道外地界了。若不是遠在山東的三姨急需某種當年用過的老字號膏藥,而我又擔心網購上當專程前往,我還以為那群極具年代特色的老建築早就拆掉了呢!

說起哈爾濱的過往,就不得不提及老道外。而說起老道外,誰都避不開“新聞電影院(哈爾濱地方戲院)”。

網上某度百科的主題介紹太過簡短,沒頭沒尾。下面的延展又太碎,太沒章法,我更懶得梳理。

不如試著用兩句話概括。

1.新聞電影院是老哈爾濱人難以磨滅的時代印記。

2.新聞電影院的二人轉演出,壹度是外地遊客賞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的窗口和縮影。

第壹句話不難理解,年代久遠自然記憶特殊。建成之初,這裏放電影兼演戲,所以它叫中央大戲院,也稱平安茶園。1932年,它改建成平安電影院。這是哈爾濱最早放映有聲電影的電影院,其風格、規模、檔次、服務項目均堪稱壹流。1947年,影院由道外區工作隊接收,後劃歸市總工會管理,改名工人俱樂部。1949年更名為水都電影院,1956年改稱新聞電影院。可見,不管幾經變遷,幾易名頭,新聞電影院永遠是老哈爾濱人無限美好的文娛影像當中,不可抹殺的閃耀片斷。

第二句話不大好懂,容我細細道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紀初,我國的電影事業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崛起而蓬勃發展,大大小小的影院(包括各大企業和高校可用於放映的禮堂、俱樂部)逐漸成為人們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理想去處。

後來,隨著大眾觀影體驗和商業現代化影城(廳)相得益彰地提檔升級,像新聞電影院、亞細亞電影院、兆麟電影院、哈爾濱電影院等這類名字聽起來就經典古老的單體影院,就毫無懸念地被邊緣並淘汰了。其中,轉型較為成功的如哈爾濱電影院,由於位置得天獨厚,先是被打造成當年最火的“的士高舞廳”,後增辟過名氣不小的餐廳(酒吧),現在仍是本地某知名“通訊航母”主打的旗艦店。而新聞和亞細亞兩家電影院,則借著那時東北二人轉的鵲起,改設為蹭熱度、貼地氣的演藝劇場。

關於二人轉作為民間藝術的是非紛擾,我於此不做評價,不予展開。單說那個時候的劇場演出,可謂老少雲集,場場爆滿,趁著哈爾濱憑借“賞冰玩雪、消夏避暑”穩居熱門文旅盛地前列的大好契機,這些二人轉舞臺更是名聲大噪,壹票難求。

利欲熏心之際,難免泥沙俱下。既然有“X老根大舞臺”的雅俗***賞,就會有新聞電影院“葷俗”演出的辣眼穢耳。然而,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允許“大舞臺”票價炒至幾百上千,令人望而卻步,就允許小劇場票價幾十塊,演繹市井民俗。時至今日,若有人說起新聞電影院當年二人轉演出的尺度,許多老哈爾濱人以及光顧過的遊客仍不免“津津樂道”。盡管名望有些“渾”和“惡”,但也真實反映了二十多年來東北民間演藝文化的浮沈興衰。

如今,東北二人轉和東北風情的小品早已不再像鼎盛時期那樣雄霸天下,四夷鹹服。可是,關於東北民間藝術的回顧和展望,依然耐人尋味,經久不息。

術業有專攻,見識有長短。我不清楚列入“市級三類保護建築”會享受什麽樣的“待遇”,或敞開說,新聞電影院會以“什麽方式、什麽樣貌”繼續留存下去。可我清楚的是,這壹幀留影,那壹抹舊憶,將會長存胸中,永築心底。

  • 上一篇:藏族民居的建築風格
  • 下一篇:西夏鼓娃舞蹈串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