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現命名至今的90年來,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界的中外學者對齊家文化進行了不同角度和層面的研究、取得了壹定成果。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受經濟社會發展、傳統觀念、思想認識等條件限制,它的性質和意義並沒有得到清楚的認識,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關於齊家文化,人們未知的東西遠遠大於已知的東西,這壹事實預示著齊家文化未來的探索和研究空間極其廣大。
齊家文化飾品
眾所周知,齊家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陶器文化、青銅文化和玉器文化三個方面。自成壹體的齊家陶器文化,特色鮮明自不待言。其青銅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啟,齊家文化原始先民已經成熟掌握紅銅和青銅銅器的冶制技術。其玉器文化最是光輝燦爛,出現了壁、琮、環、璋、刀、小型斧鉞等大量的禮器,令人嘆為觀止。由於齊家玉器文化內涵深奧難測,玉材品種豐富多樣,琢磨工藝粗獷大氣,被譽為“西北史前文明末期最輝煌耀眼的成就之壹”。
綜上述,現在我們來探討壹下齊家文化的形成及其與良渚文化之間的關系,根據大量的考證齊家文化就是良渚文化不斷西遷融合西部地區的原著部落而形成的。酒良渚文化而言,那些繼續西遷的良渚人,是壹支數量龐大的部族。他們經過展轉遷移,來到了甘肅東部、寧夏南部壹帶,以隴山兩側為基地,生活逐漸安定,生產逐步發展,人口隨之增長慢慢形成了壹個很大的文化中心區域,並不斷發展成為齊家文化早期類型。
刻劃紋骨管
在齊家文化中甘肅平涼的靜寧則是“齊家文化最優秀的玉璧和玉琮”的出土地。齊家文化早期,璧琮組合較為普遍,出土於靜寧縣治平鄉後柳溝的三璧四琮被稱為“靜寧七寶,是璧琮組合在齊家文化區的典型代表。靜寧七寶並不是正式考古發掘品,它是偶然發現於靜寧縣治平鄉後柳河村壹窖藏或祭祀點實際上是四對璧琮,有壹玉璧已損壞被忽略不計。三璧尺幅較大,直徑27.3~32.1厘米,近和田青玉質,色澤青碧,邊緣有沁,表面光潔,厚薄不勻,器體有切割痕,中孔單面鉆成。四琮高12.8~167厘米,寬7.2-8.3厘米,近和田青綠玉質,均外呈方柱體,內穿雙面對鉆,射口平齊而圓。此七件璧琮組合出自齊家文化祭祀坑內,玉質純凈,瑩澤細潤,切割平勻,圓方有度,工藝精細,紋飾精美,明顯具有良渚玉器的工藝特征和文化內涵。東來的擁有玉禮器的齊家文化早期類型不斷向周邊擴散,不斷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
綠松石嵌銅牌
東來的良渚人,在甘肅中西部、青海東部遇到馬廠人,兩者在此犬牙交錯地雜居,***同生存、影響,伴隨著不斷發生的殘酷激烈的戰爭和融合,並行時間長達100余年。馬家窯文化陶器的風格雖然經歷了幾個發展演變階段,但彼此之間的聯系還是壹脈相承的。可是齊家文化的陶器造型和裝飾風格壹看就不同了,齊家陶器和馬家窯的相比,其間的差別甚至要比明代和清代的瓷器之間的差別還要明顯。這是否意味著壹場史前文化主體民族的轉換或者類似的改朝換代呢?由於這壹段歷史屬於沒有文字記載的失落的歷史,所以今人只有根據無言的物質文化遺留物來做出推測性判斷。掌握著新興玉禮器體系的齊家文化勢如破竹,在壹兩個世紀裏慢慢吞並著只有陶禮器體系的馬家窯文化。
權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