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同特點就是氣候幹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熱年溫差和日溫差均很大
根據西北地區的自然特點和發展節水農業多年的實踐,通常采用的節水措施有:
a.減少輸水損失,進行灌區渠系改造。主要辦法是推廣渠道襯砌和低壓管道輸水技術,渠道防滲工程是諸多農田灌溉節水措施中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主要節水措施之壹,同時又是當前農田灌溉節水工程改造中的關鍵環節。陜西、甘肅等地試驗資料表明:渠道防滲可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0%~40%,減少渠道滲漏損失50%~90%。據測算,西北地區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壹般在0.4以下,最高也不過0.54,如能將渠系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用水量降到6000m3/h㎡以下,僅甘肅省就可節水約15億m3。陜西關中五大灌區渠道全部襯砌後,年節水約2.8億m3,相當於再建壹個6.7萬h㎡的灌區,節水效益十分可觀。 管道輸水灌溉技術被認為是投資最省、節水最有效、管理最方便的壹種輸水灌溉技術,在我國北方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經濟滯後、農民文化相對落後等特點,應大力推廣該項節水技術。
b.提高田間用水效率,推行先進的地面節水灌溉技術。西北地區目前的農業用水,壹方面水資源短缺,另壹方面用水浪費嚴重,農田灌溉用水定額,除陜西外,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區農田灌溉平均用水指標是華北地區的2.4倍,是全國的1.6倍,其中寧夏是全國的3.3倍,位居全國第壹,每m3水的糧食產量只有0.5kg,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2,節水具有很大的潛力。西北地區灌水方式主要以地面灌溉為主,地面灌溉所采用的節水灌溉方式有:陜西洛惠渠灌區的小畦灌,較原來地面灌水方式節水25%~28.5%;陜西寶雞峽和馮家山灌區的長畦分段灌,較傳統的長畦灌省水40%~60%。新疆的膜上灌和小畦溝灌,膜上灌溉用水量由4500m3/h㎡減少到3375m3/h㎡,節水25%;小畦溝灌平均凈灌溉定額3900m3/h㎡,節水13%。截止到1998年,采用這兩種灌水方式的灌溉面積已占全疆有效灌溉面積的65%。目前這些先進的地面灌水技術已在西北地區推廣應用,尤其是新疆創造的膜上灌水技術,由於其節水、增產效果顯著,已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采用。
c.充分蓄集和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發展就地灌溉。西北地區降水稀少,但降水時間比較集中,為了不致產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充分利用降雨徑流資源,發展黃土高原農業生產,近年來實施的甘肅“121”雨水集流灌溉工程,寧夏的窯窖灌溉農業,以及陜西的“南(陜南)塘、北(陜北)窖、關中井”節水灌溉工程,對於解決西北地區農業水資源短缺,充分利用降水資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增辟水源,發展就地灌溉,以及解決西北幹旱地區群眾飲水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
d.大力推廣節水灌溉試驗成果。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和陜西省水利廳等單位,通過系統的試驗研究,分析作物產量與需水量及高產水分條件的關系,提出了陜西關中灌區主要農作物高產節水灌溉的研究成果[3]。該項研究從作物需水量、灌溉節水途徑與節水指標等方面,為高產節水灌溉制度建立了理論基礎。據此制定的節水高產灌溉制度方案,較現行灌溉制度節水1500m3/h㎡。該項成果經關中灌區高產量篇效益開發研究7個試點的應用,糧食產量達1.5萬kg/h㎡,棉花產量可達1500kg/h㎡以上,具有顯著的節水增產作用。
e.實施農業綜合技術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灌溉,不僅要采取節水灌溉方式,更需施用壹定的農藝節水措施,此點比我國任何地區都顯重要,它對提高壹個缺水地區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北地區在推行各種節水灌溉技術的同時,也對綜合農藝節水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采取合理施肥、以肥調水、蓄水保墑的耕作技術;地膜和稭桿覆蓋保墑、化控、合理調整和優化作物種植結構;選用耐旱作物及節水品種;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達到節水高產、優質低耗。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采用氯化鈣-赤黴素合劑處理種子抗旱節水技術,經在寧夏固原縣示範,春小麥平均增產23.2%。新疆采用FA旱地龍抗旱劑,在作物生長期施用2~3次,增產15%~25%。甘肅、寧夏試種的地膜小麥、地膜玉米,產量分別超6000kg/h㎡和1.2萬kg/h㎡,比常規種植的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高出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