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
乞巧,是壹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
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討,巧則指心靈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節”又稱“巧娘娘節”,是指農歷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獨由女性歡度祈福的節日。
西和縣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
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
據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
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壹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
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壹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西和乞巧節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西和乞巧節啟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期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與婦女發展國際論壇於2014年8月1日在北京舉辦。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國甘肅網8月15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 日前,全國新壹輪重點鎮名單公布,西和縣的漢源鎮、長道鎮、何壩鎮三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據了解,入選全國重點鎮的條件包括人口達到壹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6項。
入選的重點鎮將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獲得扶持。
同時,國家有關部委還將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