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非遺文化遺產有兵馬俑、大雁塔、興教寺塔、華胥傳說、周至竹馬、藍田華胥上許道情等。
1、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壹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位於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道,少陵原畔興教寺內,是佛教傳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和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
興教寺為佛教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祖庭之壹,興教寺塔即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後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4、華胥傳說
華胥,也稱華胥氏,風姓,故裏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女首領,她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譽稱為“人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伏羲、炎帝、黃帝功勛卓著,在華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由此興盛。
5、周至竹馬
周至竹馬是用竹篾紮成馬形,經紙糊彩繪成馬,再以白布做圍裙,表演時由兒童套在腰間做騎戰馬狀。表演前要依譜化妝。周至竹馬陣形和套路豐富多變,有單掏、雙掏、剪子鼓、跑竹篾子、白馬分鬃、三齊王亂點兵、金蟬脫殼、纏四柱、纏八柱、小鉆翻、大鉆翻、跑列叉、羊羔遺屎、鴿子旋窩等,其中跑竹篾子很有特色。
謝場也有特點,其它馬出場後,剩下最後壹匹馬突然勒馬,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逆時針繞場壹周,表演才算結束。竹馬不是單獨表演,常和地遊子、大頭娃、旱船、舞獅、貝殼等民俗形式配合演出。
6、藍田華胥上許道情
“道情”是曲藝的壹個種類。道情的名稱和淵源與我國道家發展有關。最早道情以道教故事為題材,運用道歌《九真》《承天》等曲牌,由道士以說唱形式,宣揚道教的教義。這種由道士們說唱道教情理的曲調,被人們稱為“道情”,此後逐漸被傳至民間。道情由於演奏樂器的不同,有的也被稱為漁鼓、竹琴等。
藍田道情雖屬於關中道情,但韻味與關中道情有很大的差別,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藍田的道情班子有華胥上許道情班、史家寨、田家村、林家寨等道情班、韓奉賢皮影戲班道情等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