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期的史學體現了求真探索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內容記敘的真實性和記敘的客觀主義。內容記載比較真實可靠,方式主要從口述歷史到了記憶和寫作同時進行。古典時期的史學家壹般記敘的是當代史,即記載所處時代的歷史,壹般以回憶錄為主,而且當時還有四處遊歷的傳統,所以文中記載的材料比較真實可靠。古典時期的史學家註重描寫當代的歷史,相對《荷馬史詩》的口頭流傳來說,古典時期的史學記載的內容壹般是史家親身經歷的,所以比較真實可靠。比如修昔底德,他親身去過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考證,並且也參與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他曾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裏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的。”他力求分辨出真實和虛假,他親自地方考察,盡量取得真實可靠的史料。從記載形式來說,他曾經批判流行的詩歌和散文的真實性,采用記敘的文體,對後世有巨大影響。雖然他記敘的內容中有大量的演說詞可能不那麽真實,但是總體上來說求真的精神還是可以看出來。色諾芬的《長征記》,其中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親自參與的,主要記敘他自身參加雇傭軍遠征即返回希臘的經歷,內容有較大的可靠性。凱撒的《高盧戰記》,也是凱撒作為指揮官親自參與了的。古典時期的史學反映了客觀主義精神,最突出體現的是,修昔底德、撒路斯提烏斯、凱撒、塔西佗等。修昔底德在記敘歷史時,對於雅典的政治人物評價是比較客觀的,並沒有因為自己被流放就大力的批判當時政治人物。撒路斯提烏斯的《喀提林陰謀》,揭露了羅馬各個政敵之間的鬥爭,他身處於政治之中,能客觀的進行描寫和揭示是是十分不容易的。凱撒對政敵的態度體現了客觀主義的精神,對於敵對他的人,並沒有在文中對政敵批判。在《高盧戰記》的最後有這樣的記載,“去年,邁開路斯在向凱撒發動攻擊時,違反了龐培和克拉蘇斯建議通過的壹條法律,即在限期沒到以前就向元老院提出有關凱撒行省問題的建議。大家表示了意見,邁開路斯竭力煽動對凱撒的仇恨,借此來博取自己的威信。但在進行分班表決時,整個元老院都站到反對方面去。只是,這些挫折並沒有使凱撒的敵人氣餒,只提醒他們去進壹步找尋更有力的論點,迫使元老院不得不同意他們私下已經商定了的事情。”對於邁開路斯這個明顯的政敵,凱撒也只是壹筆帶過,沒有過多的醜化邁開路斯。塔西佗在記錄《編年史》時,“我下筆的時候既不會心懷憤懣,也不會意存偏袒,因為實際上我沒有任何理由要收這些情緒的影響。”塔西佗提出了不帶私人感情進去,盡量做到公平公正,體現了客觀的精神。
古典時期的史學體現了人文主義觀念,當時智者學派推崇“人是萬物的尺度”有壹定的影響。人本史觀主要體現在從以神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荷馬史詩》中雖然神人混合,但是主要還是神為主,人類的壹切活動都是由神引起的。比如發生戰爭是因為神的嫉妒而引起的。而古典時期的史學體現了人的意義與價值,不完全把事情歸結與神的意誌。比如希羅多德曾經寫《歷史》就說,他寫作的原因是“保存人類的功業”,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開篇:“我相信這將是壹場偉大的戰爭,比此前的任何壹場戰爭更值得敘述。這種信念並不是沒有根據的。雙方戰士在各個方面都竭盡全力來準備;同時,我看到其他的希臘人在這場爭鬥中支持壹方或另壹方;那些尚未參戰的希臘人也正在準備參。的確,這是迄今為止歷史上——不僅是希臘人歷史上,而且是大部分異族人世界歷史上,甚至可以說是全人類歷史上的最大的壹次騷動。雖然我們對於遠古時代的事件,甚至對於那些戰爭前夕的事件,由於時間的間隔而不能完全確知了,但是盡我所能探討過去所得到的所有證據,使我相信,過去的時代,不論是在戰爭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都不是偉大的時代。”在開篇就說了寫作的原因,戰爭偉大值得記錄。而羅馬時期的史學更加體現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中有凱撒的《高盧戰記》可以明顯看出,在其中凱撒潛移默化的寫出了自己在戰爭中的作用,體現自己的偉大,從側面也體現了註重人的價值,而不是神引起的。而且在羅馬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紀傳體,專門記錄名人英雄人物等,從中看出了人在事件中的作用。比如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合傳》,蘇托尼俄斯的《羅馬十二帝王傳》,阿裏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等。
西方古典史學有寬宏的歷史眼光,這主要體現在記敘內容的時間空間上和把事物進行壹定的聯系。希羅多德在寫《歷史》時,遊歷了許多地方,不僅只是局限於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的描寫。希羅多德北到黑海,南到埃及南段,東到兩河流域,西到西西裏,地跨亞歐非三洲,描寫了不同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雖然主要是記敘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但是幾乎波及當時的整個地中海地區。李維寫作的《建城以來史》為羅馬的歷史,是壹部通史,在時間上寫了羅馬公元前390年至公元9年的歷史,時間跨度大概三百多年,在古典時期通史記載算比較長的著作了。波裏比阿的《羅馬史》記載了羅馬崛起的壹百多年的歷史,其中表達了對歷史的看法,他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歷史可說已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意大利和利比亞發生的壹切與亞洲和希臘發生的壹切密切相關,所有各種事件,最終只歸於壹個結局……”他在文中主要敘述了三次布匿戰爭,涉及羅馬與迦太基、西班牙、希臘、小亞細亞的戰爭,占領了敘利亞、北非,進而稱霸地中海的過程,涉及的範圍比較廣。這本書除羅馬開疆擴土的敘述,波裏比阿用壹個整體的眼光來看待戰爭發生原因,認為戰爭的影響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聯系的,把整個地中海世界聯系在壹起,並且在記敘事物時,把事物之間聯系起來,不再單純的記敘某個單獨的歷史事件,看到壹個歷史事件對另壹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和聯系。
古典史學註重歷史對現實的借鑒作用,逐漸註重歷史的實用性。希羅多德在《歷史》開篇就寫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是把相關的歷史記錄下來,主要是為了讓人能夠明白以前的豐功偉績。李維寫作的《建城以來史》其中主要寫的是羅馬的興起,“無論如何,我也盡我個人之能置身於世界上最優秀民族的記敘,……因為他們急於接觸的是壹個異常強大民族的威力長期以來自行毀滅的新事物”從中看出李維是想讓人們知道羅馬艱難的崛起之路,激勵羅馬人熱愛自己的國家。塔西佗在《編年史》中對執政官的反對,認為是“血腥的和平”,他的文章主要是反對獨裁,主張***和,文中充斥著對獨裁的諷刺。相比前人的記載,波裏比阿的《羅馬史》就比較直白了,道出了歷史的作用,文中這樣記載:“從歷史研究中得出的真知灼見,對實際生活來說是最好的教育。因為歷史,只有歷史,能使我們不涉及實際利益而訓練我們的判斷力,使得我們遇事能采取正確的方針。”和“歷史之特殊功用就在於能使人明白某種政策或政見的成敗原因。因為單單壹個事件的出現盡管有趣,卻沒有什麽借鑒意義,而壹旦揭示了事件發生的原因,歷史研究便有意思了。”他把歷史當做是唯壹可以教育和指導人們生活,並認為研究歷史的有趣之處就是讓其有對人有借鑒作用。他還總結出歷史的任務主要是記錄事情的真相和對事實作出解釋。其實這就是通過探究歷史之間的因果關系,讓人從歷史中找到對現實有用的東西。從希羅多德到波裏比阿不難看出,史學家逐漸開始註重歷史對現實的借鑒作用,逐漸開始關註歷史的實用性。
古典時期的史學重視史著的表述和史家的修養,在古典時期之前的史學大多是散文和詩歌,比如《荷馬史詩》就是以詩歌為主。詩歌比較簡潔,但是可能敘事不是特別清楚。比如“高歌吧!女神!為了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暴怒!”這句話,帶有比較強烈的感情色彩,調動人的情緒十分有用,作為口頭流傳的作品較好。但是如果過了較長的時間,可能不是特別理解其中壹些詞語的代表意思。希羅多德在記敘歷史時使用了敘述體,但是也不完全是,其中也添加了文學的手法,文章可讀性更強,為後來史學家寫作提供了壹種思路。而修昔底德則代表另外壹種思路在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在寫作時實事求是地記敘歷史,比較冷峻客觀。從“我,雅典人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人和雅典人之間的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就開始撰寫這部戰爭史了。我相信這將是壹場偉大的戰爭,比此前的任何壹場戰爭更值得敘述。”看出,修昔底德開篇就直接寫了自己是什麽時候寫這本書的,寫這場戰爭的意義是什麽,短短壹段就介紹清楚了,並沒有過多的進行贅述。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為後來史學家的歷史記敘奠定了兩種風格。凱撒的《高盧戰記》記載,曾被西塞羅高度贊揚,西塞羅說:“它們值得最高稱贊,因為它們文風簡樸不事雕琢,直率而優美。它們不需任何演說術修飾,就像不穿衣衫的裸體顯露其天生麗質那樣。在歷史記述體裁中沒有比這種純凈清澈、簡明扼要的敘述更令人滿意了。”說明凱撒在註意到大量演說詞的不實以及不簡潔,進行了刪改,讓他的文章簡潔優美。
盧安奇所講的史學家的修養,主要是體現在政治眼光和歷史表現力兩方面。政治眼光壹半是在體現在軍政上面,古典時期關於軍政史的著作較多,這有當時壹定的原因。壹、古典時代的西方由分散的城邦到統壹的帝國,中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戰爭,比如希波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等,所以有寫作的背景和內容;二、當時的史學家壹般出身高貴,或多或少參與過政治和戰爭中,對於這些方面比較了解。比如愷撒,出身意大利羅馬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而且還是歷史學家寫了《高盧戰記》這本書。在古典時期前的荷馬時代,軍政方面壹般由神決定,如《伊利亞特》開篇就說“是哪位神祗挑起了兩者間的這場爭鬥?”,把這場戰爭歸結與神的挑撥。而此後的歷史記載,把引起戰爭的原因進行了比較客觀的記載,其中以塔西佗對羅馬的皇帝進行了批判,他作為當時的政治家,明白羅馬當時的政治情況。是對羅馬社會每況日下的憂慮,壹個有遠見歷史學家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