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有:
壹方面,壹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壹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壹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壹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麽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麽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麽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鐘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壹樣崇拜中國節日?
壹、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更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裏,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麽自然。由此可見,中國人多壹些暢快抒發心情的洋節有什麽不好呢?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聖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老人獻上壹份祝福了嗎?誰說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輔相成、多元文化***存的綜合體呢?
二、 對待壹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誌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壹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裏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麽硬性規定。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壹年,在新的壹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麽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托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壹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壹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麽,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壹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
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壹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