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如下:
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流派的認識是深植於西方哲學和政治思想傳統,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等思想。
國外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需要回溯到20世紀20年代。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後,俄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但中西歐革命卻遭到了失敗。盧卡奇、柯爾施等人在總結革命失敗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指出革命失敗原因就在於無產階級之階級意識的喪失。
而這又是第二國際經濟決定論所導致的;同時,這也證明俄國道路在中西歐是行不通的。到1923年,盧卡奇、柯爾施就分別著書,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人道主義的闡釋,並強調馬克思思想與黑格爾思想的連續性。
現代西方國家中存在壹種反對極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它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最初是***產國際內部壹種“左”傾思潮,在受到***產國際的批判後,在黨外發展起來。這股思潮在開始時沒有自稱或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
知識拓展: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內,有兩種不同的趨向:按照黑格爾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被稱作“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
按照新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被稱作“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以德國哲學家賴希、H.馬爾庫塞、E.弗羅姆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指出性沖動象饑餓、口渴和勞動壹樣,是人類的物質需要之壹。
據此,他們主張發展壹種“受辯證法和人道主義指導的精神分析”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壹個分支,用它闡明人類壓迫的心理過程,並把社會主義革命納入到性本能的壓抑和解放的渠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