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西藏自治區謝通門縣雄村銅金礦床

西藏自治區謝通門縣雄村銅金礦床

雄村大型銅金礦床位於西藏自治區謝通門縣南東約40km處,屬於謝通門縣榮瑪鄉管轄,距日喀則市約70km。地理坐標為:東經88°23′17″~88°23′45″,北緯29°22′07″~29°23′03″該礦於1993年由西藏地質六隊在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化探大隊圈出的水系沈積物異常中發現,並於2003年開展礦區普查。目前壹家加拿大礦業公司(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在雄村礦區正以50m×50m網度實施鉆探,截至2006年年底,該礦床已獲得Cu儲量84萬t(以Cu品位>0.44%圈定),Au儲量125 t(以Au品位>0.65×10-6圈定)(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006),預計礦區銅的遠景儲量可達300萬t,金的遠景儲量達250 t,是壹個銅金***生的特大型礦床。

1 區域成礦地質背景

雄村銅金礦床大地構造位於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南部、拉薩地體南緣岡底斯巖漿巖帶中段。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有,新近系烏郁群,出露於礦區北東廣大地區,近EW向展布,下部為安山質角礫狀熔巖夾蝕變安山巖,少量泥質粉砂巖,薄層狀泥灰巖,層凝灰巖。中部為厚層狀安山巖,黑雲母安山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上部為壹套沈積砂巖,復成分礫巖,粉砂巖。古近系達多群,出露於礦區以北廣大區域,EW向展布。下部為壹套蝕變安山巖,碎裂蝕變安山巖,安山質、流紋質熔結凝灰巖,含火山角礫熔結凝灰巖,玻屑凝灰巖。中部為砂質、流紋質熔結凝灰巖,蝕變火山角礫巖,蝕變石英斑巖,凝灰質流紋巖,流紋狀玻基粗面巖。白堊系旦獅組出露於礦區以北弄麥、南木切、麻江、烏郁、謝通門及榮瑪、洞嘎—雄村壹帶。近東西帶狀零星分布,巖性為中-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灰巖、砂巖、礫巖、矽質巖等,具有區域性的弱蝕變,局部有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形成的矽卡巖化或矽卡巖。

區域內構造活動頻繁,主要由岡底斯造山運動所致,主要表現為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同時伴隨著十分強烈的巖漿侵入活動和火山噴發活動,致使區域上的巖漿巖、火山巖的展布方向與區域性主幹斷裂、褶皺軸向近於壹致,呈近EW向展布。

區域上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世界著名的雅魯藏布江深大斷裂帶在南側通過,構造線方向以NWW和EW向規模最大,發育在岡底斯構造帶南亞帶南北側,以強烈擠壓和多次活動為特征,並控制著大型構造帶和巖漿巖、火山巖體的分布。與洞嘎-雄村礦床有密切關系的斷裂帶有兩條:

多雄藏布斷裂帶(F79):緊靠礦區南緣,控制著岡底斯構造帶南亞帶之南界和昂仁-日喀則構造帶之北界,同時控制著洞嘎金礦之南界,呈近東西向略向南突出的弧形帶狀分布,斷層表現為強烈擠壓和多次活動的特征。

南木林-努馬斷裂帶(F75~F78):走向近EW或NEE,數條斷裂帚狀排列,向NE 方向收斂,SW方向撒開,雄村和洞嘎金礦正處在向南西方向撒開的位置上,礦區兩側被謝通門-青都斷層(F116)阻隔。

謝通門壹青都斷層(F116):近SN向展布,延伸>100km,呈波狀起伏,傾向東,表現為逆沖性斷層,它分別錯斷多雄藏布斷層(F79)和南木林-努馬斷層帶。本礦區緊靠它與多雄藏布斷層交匯的東側。

褶皺構造主要集中分布在該亞帶北部邊緣地區的晚古生代地層中,走向NW,形態緊閉、對稱,以下二疊統為軸部構成壹條規模較大的復式向斜帶,與礦區較近的布托-薩沃拉-南木切復式向斜規模最大,走向近EW延伸350km,寬>60km,由達多群火山巖組成,並覆於老地層之上。兩翼零星出露有中下羅統田巴群和未分白堊系。由壹系列極其寬緩的復式褶皺構造組成,巖層傾角中—緩,沿軸部巖石多被擠壓破碎,礦區緊靠南翼。

在區域上處在岡底斯中酸性雜巖帶東段南緣,致使區內巖石類型復雜,其巖性從閃長巖類-二長巖類-花崗巖類均有出露,出露面積達5371km2,由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巖漿侵入而成。

燕山晚期侵入體由於喜馬拉雅早期侵入體的破壞,巖體東部僅有燕山晚期中心相帶石英二閃長巖的存在,相帶明顯,中心相帶為石英二長巖-石英閃長巖-閃長巖,邊緣相帶為花崗閃長巖-花崗巖花崗斑巖。巖相特征顯示了巖體從北向南由花崗閃長巖-花崗巖-花崗巖(由中酸性—酸性)的變化。

喜馬拉雅期侵入體主要分布於謝通門—南木林—紮西崗壹帶,出露面積3800km2,組成謝通門中酸性雜巖之主體,巖體相帶明顯,中心相帶以石英二長巖為主,邊緣相帶為花崗巖。巖石具有綠簾石化、綠泥石化、陽起石化、鈉黝簾石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等次生變化。化學成分以正常巖漿巖成分為主,微量元素與維氏值相比,銅、鉛、鋅、鉻、釩等偏高。除巖體外,在白堊系中有中基性—中酸性—酸性脈巖體分布。同時有次火山巖脈(安山玄武巖脈、閃長玢巖脈)並有偉晶巖脈(輝石雲煌巖脈)的侵入。各類脈巖有相互穿插、切割之現象,說明該區巖漿活動十分頻繁,並引起圍巖蝕變及礦化。

屬於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西藏成礦省-岡底斯-拉薩成礦帶。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賦礦地層

圖1 雄村銅金礦床地質圖

(據西藏地質六隊,2003,修改)

Q—第四系。1—旦獅庭組英安斑巖;2—弱矽化旦獅庭組英安斑巖;3—碳質板巖夾層;4—絹英巖化疊加矽化蝕變帶;5—綠泥石化凝灰巖;6—泥質蝕變帶;7—黑雲母二長花崗巖;8—青磐巖化閃長斑巖;9—基性巖脈;10—酸性巖脈;11—矽化破碎帶;12—斷層及編號;13—礦體;14—取樣位置及編號

礦區出露的主要地層為K2—E1旦獅庭組火山碎屑巖和第四系更新統礫巖(圖1)。旦獅庭組是銅金礦床的容礦圍巖,其巖性為壹套強烈蝕變的英安質凝灰巖、凝灰質砂巖夾碳質板巖,其中英安質凝灰巖含大量晶屑(斜長石、石英等,多已蝕變)、玻屑和巖屑。礦體產於白堊系第二巖性單元的火山凝灰巖中,既是賦礦圍巖又是礦化體。主要含礦巖石是具眼球狀石英斑晶的石英閃長玢巖及其具強蝕變中細粒凝灰巖。

2.2 礦區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較為發育,且具有多期次巖漿侵位的特點,主要巖漿巖有黑雲母二長花崗巖、石英閃長斑巖及多種脈巖。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出露於礦區東北部,為礦區出露面積最大的巖體,屬於礦區東北部的石英二長巖巖基的邊緣相,其侵入時代為古新世(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廳,1996)。黑雲母二長花崗(斑)巖呈中粒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鉀長石,基質為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和角閃石,副礦物主要有磁鐵礦和鋯石。黑雲母二長花崗巖與圍巖呈侵入接觸關系,侵入接觸帶見有矽卡巖化,但巖體中目前未見礦化。

石英閃長斑巖出露於礦區西南部,呈變余斑狀結構,基質為變余微晶結構,巖石綠泥石化和綠簾石化強烈,偶見斜長石殘斑,副礦物主要為榍石,巖石局部見有星點狀黃銅礦。巖體邊緣接觸帶發育有角巖化。

礦區脈巖較為發育,主要有花崗細晶巖、花崗斑巖、偉晶巖、輝綠巖和煌斑巖。脈巖規模小,產狀陡立,相互穿插,其中見有花崗斑巖脈貫入到銅金礦體中,並有礦化和蝕變。似偉晶巖脈由粗粒鉀長石、白雲母、電氣石及自形黃鐵礦組成,其鉀長石K-Ar年齡為47.62±0.7 Ma(楊竹森,未刊數據)。

2.3 控礦構造

礦區的主體構造格架由礦化帶北東側兩條大致平行、產狀30°∠50°~78°,走向NW的兩條斷裂(F2,F4)和南側軸向大約290°、軸面向NNE陡傾的背斜構成,礦化就主要發生在斷裂帶及其西南側的背斜北東翼的凝灰質巖石中。

礦區斷裂破碎帶發育,並強烈矽化;其中F2呈320°方向從蝕變礦化帶北側穿過,破碎帶寬50~100m;F4斷裂呈290°方向從蝕變礦化帶中部穿過,破碎帶寬40~60m。兩斷裂總體傾向均為NE,傾角陡立且變化大。沿兩斷裂普遍發育有斷層角礫巖和蝕變巖,並多已片理化,兩斷裂性質均表現為先張後壓。F2和F4斷裂及其派生的北東向次級構造裂隙是礦區的主要控礦和容礦構造,礦區南部的矽化破碎帶F6基本無礦化。此外,礦區還發育北東向斷層F1和F5,截穿礦體,時代較晚。

2.3.1 斷裂

由於雅江深大斷裂從礦區東南側邊緣通過,受此影響,區內的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的斷層有兩條。

F4斷層(與區域上的F5斷層分布壹致)是礦區的主幹斷層,呈320°方向展布,貫穿於普查區的北東側,傾向北東,傾角壹般在50°以上,最大可達73°,破碎帶寬約10m,牽引褶皺發育,組成該斷裂的巖石主要為碎裂巖化構造蝕變巖。它是本礦區的1級構造,是導礦構造,在區域上,它把西側已開發的洞嘎金礦和普欽木金礦化點聯成壹體。

F2斷層呈310°方向展布於測區中部,是F4的次級構造,破碎帶寬1~10m不等,斷層性質具典型的先張後壓特征,延伸約3.5km,傾向北東,傾角壹般在60°,最大為75°。在圖外走向自NW轉向北東,傾向向N,傾角50°。向NE呈SW走向交於洞嘎普斷層,是礦區控礦構造。

F2,F4斷裂都具有早期韌性剪切、晚期脆性變形特征,而且F2斷裂韌性剪切特征更為明顯。在晚期脆性變形階段,具有先逆沖後正滑的特點。F4斷裂西南側還發育30°∠35°的次級斷裂。F2,F4間的斷塊存在礦化顯示,只是不如F4西南側的主礦化帶礦化強烈。F2斷裂帶中早期糜棱片理小褶皺發育,並被晚期脆性剪切縫破壞,沿片理縫和晚期脆性剪切縫有礦化細脈發育。F2,F4亦可看作壹個先韌性後脆性的斷裂帶,自F2向F4方向發育壹系列次級斷裂,且脆性特征增強。韌性剪切糜棱片理的滲透性具有順片理方向強而垂直片理方向弱的各向異性特點,能對上升的構造-巖漿-成礦熱液在橫向上構成有效屏蔽,而向南西方向發育的次級韌-脆性斷裂又有利於配送甚至容儲礦液,故礦化沿此方向增強。

2.3.2 褶皺

礦化帶南西側的背斜,由自下而上的泥質頁巖-凝灰質砂巖構成,核部被弧型的花崗閃長斑巖體占據。該斑巖向NWW壹直延伸至洞嘎溝北,在背斜NE翼,相對性脆的凝灰巖產狀比較穩定,在30°∠52°,其內非均勻地發育順展剪切破碎帶,剪切破碎帶中的礦化顯著強於相鄰巖石中的礦化。近軸部的泥質頁巖,塑性較強,產狀變化大,局部還發生倒轉,傾角壹般在75°以上。背斜SW翼,近軸部的泥質頁巖與NE翼相似,凝灰巖則普遍向SW陡傾。在近SE傾沒端部位凝灰巖的產狀有205°∠50°,260°∠72°,40°∠65°,50°∠55°,70°∠72°,說明可能有次級褶皺發育。

背斜NE翼,礦化凝灰巖之下的泥質頁巖的滲透性差,對礦液也能起到有效屏蔽,使得礦化集中發生於背斜北東翼泥質頁巖層之上的凝灰巖中。

2.4 圍巖蝕變

礦區蝕變較為強烈,與銅、金礦化有關的主要蝕變類型有黑雲母化、鉀長石化、白雲母化、絹英巖化、矽化、綠泥石化、粘土化(高嶺石化)、脈狀碳酸鹽(方解石和菱鐵礦)化、重晶石化等;另外,在銅、金礦化之前,出現與火山噴發同期的火山熱液蝕變:黑雲母化、鈉長石化、黝簾石化及與礦區南部和北部巖體侵入活動有關的石榴石化、透輝石化、陽起石化、紅柱石化、堇青石化、角巖化等。雄村銅金礦的蝕變礦化帶總體沿著 F1和F2斷裂呈北西向展布,地表顯示出蝕變分帶性,從中心矽化帶向外,依次出現絹英巖化帶和綠泥石化帶,在 F2斷裂東段絹英巖化帶和綠泥石化帶之間出現粘土化(高嶺石化)。矽化帶與絹英巖化帶之間呈漸變過渡關系,矽化強烈的巖石呈致密塊狀且石英顆粒細小。在垂向上,矽化出現在絹英巖化帶的頂部。總體上,礦區矽化、絹英巖化和綠泥石化最為強烈,而絹英巖化、綠泥石化和高嶺石化在空間上與銅、金礦化密切伴生。

2.4.1 黑雲母化

黑雲母化主要呈細粒(0.5~2mm)、團塊狀黑雲母殘留於蝕變礦化帶中,時常伴有細粒的磁鐵礦和黃鐵礦,有時可見被綠泥石、黝簾石、紅柱石和堇青石交代。

2.4.2 鉀長石化

鉀長石化主要發育於蝕變礦化帶的局部,蝕變鉀長石為正長石。

2.4.3 絹英巖化

絹英巖化總體沿著礦區中部北西向斷裂分布,構成長約2km、寬100~400m絹英巖化帶;強烈絹英巖化凝灰巖除少量的碎屑石英和斜長石殘留外,幾乎完全由細粒石英和絹雲母組成,並伴有細脈浸染狀硫化物。

2.4.4 矽化

礦區矽化蝕變廣泛發育,強烈矽化主要沿礦區中部北西向斷裂分布,疊加於絹英巖化帶之上或穿插於絹英巖化帶中,與高品位脈型Cu-Au礦化密切伴生;常見矽化沿著石英-硫化物脈壁交代圍巖,與脈體呈漸變過渡關系;強烈矽化呈致密塊狀,由細粒結晶質石英組成。另外,在絹英巖化帶南側的凝灰質砂巖中也發育有廣泛的矽化,但矽化程度相對較弱,僅伴有少量的硫化物礦化。

2.4.5 綠泥石化

礦區綠泥石化有2種類型,壹種呈面型廣泛地分布於礦化帶外圍,伴有少量綠簾石、黝簾石、碳酸鹽及磁鐵礦和硫化物;另壹種呈脈狀產於礦化帶中,或構成石英-綠泥石-硫化物脈,或沿石英硫化物脈壁交代圍巖。前者類似於青磐巖化,後者可能晚於前者。

2.4.6 泥質蝕變(高嶺石化)

礦區高嶺石化主要發育於礦化帶的東南部、高品位金礦化的旁側,構成泥質蝕變帶;泥化帶中伴有硫化物,但尚未發現明礬石,達不到高級泥質蝕變。另外,在礦區中部礦化帶中,還見有高嶺石呈脈狀產出,與脈型礦化伴生。

3 礦體地質特征

3.1 礦體特征

礦區銅金礦化受中部NW-SE向F2,F4斷裂破碎帶控制,礦化帶長約2km,寬100~400m。鉆孔揭示,深部銅金礦化連續而且有較好的相關性,鉆孔中礦化視厚度平均225m;鉆孔剖面揭示礦體呈扁透鏡狀或似板狀,傾向NE,真厚度>150m,目前礦體的四周延伸還沒有被鉆孔控制住(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005)。

根據地表淺井、探槽取樣及PD01,PD02,PD03,PD04,PD05平硐樣品分析結果,圈定礦體長2300多米,兩側直接延伸到測區外,礦體平均寬度200m左右,其中最寬處達400多米。據現有資料,礦體的最大厚度>300m,由此可見其規模巨大。通過對礦體產狀統計表明該礦體傾角70°~75°,走向為330°。礦體主要呈似層狀,脈狀,囊狀產在白堊系中。礦(化)體及含礦圍巖為具有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的矽化凝灰巖及凝灰質砂巖,局部可以看見角巖化凝灰巖。礦體具有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斑銅礦化、赤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等礦化現象。該礦(化)體Cu的平均品位為0.46×10-2,最高達6.87×10-2。Au的平均品位為0.37×10-6,最高達7.04×10-6。

銅、金礦化可明顯地區分為2種樣式,壹種為細脈浸染狀礦化;另壹種為脈型礦化,後者疊加於前者之上。礦化石英脈呈不規則狀,脈寬從0.5mm到15 cm,脈邊緣常常與蝕變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

3.2 礦石成分

礦石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閃鋅礦、方鉛礦、自然金,銀金礦等,主要脈石礦物有石英、絹雲母、綠泥石、綠簾石、重晶石、石膏、螢石、方解石、菱鐵礦、粘土礦物等。根據礦物組合、礦物特征及脈體的產狀和穿插關系,主要蝕變礦化組合從早到晚依次為:

1)石英(粗粒)-白雲母-黃鐵礦(粗粒自形),該組合主要沿大的構造裂隙分布,形成於銅礦化前期,主要產於礦區東北部黑雲母二長花崗巖中;

2)石英-絹雲母-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閃鋅礦,該組合中石英和硫化物呈他形粒狀且顆粒細小,是銅礦化階段的主要蝕變礦化組合,也是銅礦體的主要組成部分;

3)石英-黃鐵礦(少量),該組合主要呈細脈狀穿插於組合Ⅱ中,以石英清潔透明和硫化物少區別於組合Ⅱ;

4)石英-綠泥石-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自然金-銀金礦,伴有少量的磁黃鐵礦和黃銅礦,自然金和銀金礦主要呈團粒狀產於黃鐵礦和方鉛礦中;該組合主要產於金礦體及其附近綠泥石化帶中,以大量出現閃鋅礦和方鉛礦為特征。

3.3 礦石組構及成礦階段劃分

銅金礦體賦存於張性斷裂破碎帶附近,礦石構造類型受礦體產出形態所制約,以充填構造為主,交代構造次之。礦石構造有塊狀、脈狀、浸染狀和角礫狀構造等。礦石結構包括結晶結構(自形、半自形和他形、包含、***邊結構)、交代(殘余)、固溶體分離(乳濁狀、葉片狀、結狀結構)和壓碎結構等。

根據礦石組構、礦物***生組合、礦物成分等特征,將成礦期劃分為巖漿期、熱液成礦期、矽卡巖期、表生期。根據脈體的穿插關系和鏡下研究,從早到晚總體上可分為4個主要蝕變礦化階段。①鉀矽酸鹽-磁鐵礦-黃鐵礦階段(Ⅰ),主要表現為脈狀鉀長石和細粒團塊狀黑雲母-磁鐵礦-黃鐵礦組合。②石英-絹雲母-硫化物階段(Ⅱ),主要表現為絹英巖化伴生細脈浸染狀硫化物。③石英-綠泥石-金(銀)-多金屬硫化物階段(Ⅲ),主要表現為矽化、綠泥石化及少量高嶺石化伴生的多金屬硫化物脈。④高嶺石-硫化物階段(Ⅳ),表現為強烈高嶺石化伴有少量黃鐵礦。銅礦化主要與Ⅱ,Ⅲ階段有關,金礦化主要與Ⅲ,Ⅳ階段關系密切。

3.4 礦石風化特征

次生氧化礦石在地表較為發育,往往發育孔雀石化、褐鐵礦化、藍銅礦、赤銅礦、藍輝銅礦、輝銅礦、自然金、自然銅、軟錳礦、硬錳礦、黃鉀鐵礬。

3.5 礦床組分

礦石中Cu是主要有用元素,主要的伴生組分是Au,Ag,Zn和Pb,局部Mo有富集。伴生的有害元素含量較低,大多低於選冶要求的最低標準。局部As含量較高,但僅僅是局部富集。雄村銅(金)礦的Au/Cu比率大約為1.3(Au含量單位為10-6,Cu含量單位為10-2)。Cu和Au的加權平均品位大約分別為0.5×10-2和0.8×10-6。礦石中Zn含量超過2000×10-6的礦化富集作用主要是晚期多金屬礦脈的疊加穿插,Ag也同時富集。Pb的平均品位為132×10-6,Pb富集區域和空間分布特征與Zn相似,但Pb的富集程度比Zn低。凡是晚期多金屬脈發育的,Au的含量均有所提高,表明Au的局部富集與晚期疊加的多金屬礦化關系密切。礦床內有害組分As,Bi和Hg的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均很低。

4 礦床成因分析

4.1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區內火山巖礦化元素豐度值高,變化系數大,而且Au,Ag,Cu,Zn,Hg,As,Sb等元素局部含量亦高,具有明顯富集的趨勢,並發現多個 Au,Cu,Pb,Zn,Sb等多金屬化探異常,表明這些元素具有比較好的成礦潛力,特別是在有利的地質條件下容易富集成礦。

4.2 礦物包裹體特征

礦區脈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可劃分為3 類,氣相體積百分數≥50%的G型包裹體、氣相體積百分數<50%的L型包裹體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體(S型包裹體)。與銅礦化密切伴生的脈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L型數量最多,氣相體積百分數多為5%~25%,少數可達到45%,包裹體大小4~26 μm;其次為S型包裹體,包裹體大小5~35 μm,根據子晶形態推測,子晶主要為石鹽(NaCl,立方體);其次為鉀鹽(KCl,渾圓狀),個別出現石膏(針狀)、方解石(長板狀)。G型富氣體包裹體在數量上比前兩種包裹體少得多,顏色較深,氣相體積百分數>50%,大多數>80%,部分接近於純氣相包裹體,大小2~20μm。G型包裹體主要是富CO2,CH4,N2包裹體,其中部分較大的富CO2包裹體可清晰分辨出液態CO2相。另外,在流體包裹體中還發現有黃鐵礦、磁黃鐵礦和黃銅礦捕獲晶。

晚期與金礦化伴生的脈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非常小,大多數<10 μm,個別達到17 μm,主要為L型包裹體,氣相體積百分數<25%。G型包裹體較少,大小<5 μm,接近於純氣體包裹體。含子晶多相包裹體(S型)偶爾能見到,子晶很小。

徐文藝等(2005)研究認為,雄村礦區流體包裹體普遍含有CO2,CH4,N2。脈石英中流體包裹體可進壹步分為H2O鹽溶液包裹體、富CO2包裹體和富CH4-N2包裹體3大類。銅礦化階段與金礦化階段流體組成基本相似,但銅礦化階段以CO2為主,而金礦化階段則烴類氣體顯著增多。銅礦化階段富CO2包裹體出現頻次顯著高於富CH4-N2包裹體,CO2拉曼特征峰強度也顯著高於其他氣體;金礦化階段則含CH4包裹體出現頻次較高,CH4拉曼特征峰強度也顯著高於其他氣體。成礦流體組成高Ca,並含有較高的CO2,N2和CH4,主要離子組成為 。

4.3 物理化學條件

據徐文藝等(2005)研究,雄村銅金礦與銅礦化伴生的脈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均壹溫度範圍為136~382℃,集中分布區間為150~250℃,峰值170℃,均壹壓力範圍為45.92~2.35 bar,鹽度範圍為36.61%~1.23%;與金礦化伴生的脈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均壹溫度範圍為229~121℃,均壹壓力範圍為19.09~1.94 bar,鹽度範圍為10.86%~1.23%。

4.4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氫、氧同位素分析(徐文藝等,2006)顯示:雄村礦床石英-絹雲母-硫化物階段 值範圍為-4.7‰~2.2‰, 值範圍為-101‰~-82‰;鹽度範圍為36.61%~1.23%;石英-綠泥石-金(銀)-多金屬硫化物階段 值為-3.6‰, 值為-104‰。氫、氧同位素組成揭示雄村礦床成礦流體以大氣水為主,但不排除巖漿水的參與。

雄村礦區硫化物和重晶石δ34SV-CDT值分別為-0.8‰~0.1‰和13.7‰(徐文藝等,2006)。Qin等(2005)分析雄村礦區硫化物δ34SV-CDT值為0~1.4‰;另壹個黃鐵礦為-5.9‰。硫同位素揭示雄村礦區硫主要源於深部,部分可能來源於地層。

丁楓等(2006)分析礦區黃鐵礦、閃鋅礦得到δ34S的變化範圍較窄,在-1.2‰~3.0‰之間,平均值為1.174‰,具幔源硫的組成特征。閃長玢巖δ34S 在1.0‰~1.3‰之間,黃鐵礦 δ34S 在 0.34‰~3.0‰之間,閃鋅礦壹個樣品δ34S為-1.20‰,可以看出圍巖與礦體的δ34S相差不大,說明其硫源相同。礦區未發現硫酸鹽礦物,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組成代表了成礦流體的硫同位素組成,具有巖漿硫的特點,反映了礦化流體來自巖漿,以深源巖漿硫為主。

丁楓等(2006)分析礦區黃鐵礦、閃鋅礦得到206Pb/204Pb 的值為18.104~18.372,變化率為1.46%;207Pb/204Pb的值為15.473~15.542,變化率為0.44%;208Pb/204Pb的值為37.918~38.307,變化率為1.02%。變化範圍不大,均具正常鉛演化的特點。閃長玢巖、黃鐵礦、石英和閃鋅礦的鉛同位素組成較為相似,說明它們可能有著相同的鉛來源。礦床中鉛同位素特征值μ值為9.094~9.314,μ<9.58,推測鉛來源於下地殼或上地幔,且更接近於地幔鉛。

4.5 稀土元素

不同類型的巖石礦石的稀土元素***同特點是:均為總體右傾的輕稀土富集型,ΣLREE/ΣHREE為5.75~23.30,(La/Lu)N=4.85~38.2;均具有正鈰異常,δCe=1.09~1.68,表明與深源基壹超基性物質有關;輕稀土呈壹致的右傾分餾,(La/Sm)N=2.69~13.7。但不同類型巖石、礦石稀土總量變化大,ΣREE=21.56×10-6~500.8×10-6,跨度達479.24×10-6。

4.6 成礦時代

雄村礦區熱液絹雲母Ar-Ar坪年齡為38.11±0.9 Ma(2σ),等時線年齡為38.2 Ma±2.4 Ma,MSWD=0.23,坪年齡與等時線年齡壹致,表明雄村銅金礦床成礦時代為始新世晚期(徐文藝等,2006)。熱液絹雲母Ar-Ar測年和似偉晶巖脈中的鉀長石K-Ar測年,表明雄村成礦系統形成於47.62±0.7 Ma~38.11±0.9 Ma間,與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52~40 Ma間歇性松弛或N-S向伸展有關;但雄村礦床的最終套生定位,與造山帶40~38 Ma間的強烈擠壓隆升有關(徐文藝等,2006)。

雄村礦區的成礦作用發生於始新世(45 Ma)碰撞縫合之後,能夠確定的成礦時代有漸新世(37.1~37.8 Ma)(ESR法測石英)和中新世(14.9~18.9 Ma)(ESR法測石英)兩期,其中最主要的成礦時代為中新世(丁楓等,2004)。

4.7 礦床類型

雄村銅金礦床是壹個典型的低溫熱液礦床(王子正等,2007)。芮宗瑤等(2004)認為雄村銅金礦屬於淺成熱液型(epithermal)礦床,但同已知典型的淺成熱液型礦床相比,有其特殊性。

雄村礦床可能為壹套生礦床,是未發育成熟的斑巖型礦化與淺成熱液型礦化套生的產物,成礦流體組成上的壹致性,表明套生的兩期礦化可能屬於同壹熱液體系的兩個連續的礦化階段,只是在兩個礦化階段成礦環境發生了較大改變(徐文藝等,2006)。

雄村特大型銅金礦床受NWW向斷裂破碎帶控制,容礦巖石為早侏羅世195±4.6 Ma英安斑巖;成礦時代為始新世(38.11 Ma),成礦流體具巖漿與大氣水混合的特征,礦石硫化物S,Pb同位素組成與容礦火山巖壹致,這些成礦特征與膠東焦家式金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該礦床很可能屬於破碎帶蝕變巖型銅金礦床(曲曉明等,2007)。

5 技術性找礦標誌

物探異常顯示的地方,如視電阻率低,極化率高的地方往往就是礦化較好的反映。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表明,異常元素組合為 Au-Cu-Ag-Pb-Zn是有效找礦指示元素,其中Au,Cu,Ag,Pb,Zn元素的三級濃度梯度表現良好,就屬於致礦異常,Ag 是近礦指示元素,Cu,Pb,Zn,Mo 是遠程指示元素。

參考文獻

陳淵,唐菊興,孫傳敏等.2008.西藏謝通門縣雄村銅(金)礦蝕變特征及成因探討.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5(3):303~305

丁楓.2004.西藏自治區謝通門縣雄村銅金礦床成礦條件及成礦預測.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丁楓,唐菊興,崔曉亮.2006.硫、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對西藏雄村銅金礦成礦物質來源的指示.礦床地質,25(增刊):399~402

侯增謙,曲曉明,黃衛等.2001.岡底斯斑巖銅礦成礦帶有望成為西藏第二條“玉龍”銅礦帶.中國地質,28(10):27~40

曲曉明,辛洪波,徐文藝.2007.西藏雄村特大型銅金礦床容礦火山巖的成因及其對成礦的貢獻.地質學報,81(7):964~971

唐菊興,鐘康惠,李誌軍等.2004.謝通門縣洞嘎金礦區東段(雄村礦段)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研究.拉薩:西藏第六地質大隊資料室

唐菊興,李誌軍,鐘康惠等.2006.西藏自治區謝通門縣雄村銅(金)礦勘探報告.成都:成都理工大學檔案館

徐文藝,曲曉明,侯增謙等.2005.西藏岡底斯中段雄村銅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巖石礦物學雜誌,24(4):301~310

徐文藝,曲曉明,侯增謙等.2006a.西藏岡底斯中段雄村銅金礦床成礦流體特征與成因探討.礦床地質,25(3):243~251

徐文藝,曲曉明,侯增謙等.2006b.西藏雄村大型銅金礦床的特征、成因和動力學背景.地質學報,80(9):1392~1406

張麗,唐菊興,鄧起等.2007.西藏謝通門縣雄村銅(金)礦礦石物質成分研究及其意義.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3):318~326

(郭曉東編寫)

  • 上一篇:實木折疊椅的使用範圍 木質折疊椅的挑選方法
  • 下一篇:請問 中國哪些大學有播音主持系。全面壹些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