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是17世紀中葉至辛亥革命前。 西餐在我國開始萌芽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當時西歐壹些國家開始出現資本主義。壹些商人,為了尋找市場,陸續來到我國廣州等沿海地區通商,壹些政府官員和傳教士也先後到我國部分城鎮進行傳教等文化滲透活動。這些人壹般在我國居住時間較長,由於生活上的習慣,他們自帶本國食品和本國廚師,也有雇傭中國人為他們服務的。這樣,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在我國就有了較大的影響。 到了清代,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進入我國的西方人越來越多。這樣西餐烹調技術也就逐漸傳入中國。清朝光緒年間,開始出現由中國人自己開設的以贏利為目的的西餐館(當時稱為"番菜館")以及咖啡廳、面包房等。從此,我國有了西餐行業。據清末史料記載,最早的番菜館是上海福州路的"壹品香",隨後"海天春"、"壹家春"、"江南春"、"萬家春"、"吉祥春"等多家番菜館也在上海開業。北京的西餐行業始於光緒年間,以"醉瓊林"、"裕珍園"為代表。 第二階段是辛亥革命後至解放前。 辛亥革命以後,我國處於軍閥混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飯店、酒樓、西餐館等成為軍政頭目、洋人、買辦、豪門貴族交際享樂的場所,每日賓客如雲,西餐業在這種形勢刺激下,便很快發展起來,當時經營西餐的飯店、西餐館很多。 第三階段是解放後至十壹屆三中全會前。 解放後,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日益增多,又陸續建起了壹些新飯店,像北京在50年代建成的"北京飯店"、"和平賓館"等,由於當時我國與前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交往密切,所以50年代和60年代我國的西餐以俄式菜發展較快。 第四階段是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旅遊業迅速發展起來,全國各地相繼興建不少高檔旅遊飯店,其中不少飯店系中外合資或外資獨資企業,聘用了不少外國廚師、香港廚師。而且引進了不少新設備和新技術。與此同時,原來的壹些老飯店也在不斷進步,陸續派廚師去國外學習,這使我國的西餐業有了新的發展。 強化品牌意識。這方面以快餐市場最為突出。西式快餐進入中國市場之所以能站穩,主要原因是西式快餐作為西方飲食文化的壹部分受到國人特別是好奇心強的青少年的青睞,受追求時髦的消費心理的影響。說到底是品牌代表時尚的文化現象的反映。盡管這是不成熟的消費心理,但它從另壹方面觸動了傳統飲食經營觀念。 改變傳統飲食模式。中國的建設步伐加快了,國人的生活節奏也隨著生活競爭性的空前增長而加快,導致消費模式特別是以食為天的改變,出現了"早午食在外,晚餐在家"的飲食模式。西式快餐以其方便快捷,質量穩定,環境適宜滿足了人們吃方便、吃風格、吃品位的多層次的需要,順應並在壹定程度上引導了飲食模式的改變。 註重進餐環境。西餐產品的整體性較強,即設施、氣氛、服務與環境裝飾協調統壹。這壹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和影響了國內餐飲業,使其愈來愈重視就餐環境,強化了特色意識,增加了諸多文化要素,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
上一篇:西夏鼓娃舞蹈串詞下一篇:論詩三十首·二十三原文_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