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壹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壹。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壹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淵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壹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壹地區的中原人”。
壹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畬、瑤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壹個漢族民系。它以漢人為主體,同時包合經融合有客化的畬瑤等少數民族。客家民系是以漢人為主體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壹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壹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壹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壹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五次中原遷徙說
有關客家人的遷徙,1930年代的客學大師羅香林為代表的研究學者認為,客屬民系自晉朝以來,壹***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並在這五次遷徙過程中繁衍發展而來。這
五次大遷徙的大致過程是:
第壹次在兩晉時期,大批中原人舉族南遷至長江流域;
第二次始於唐代,大批北方漢民為躲避安史之亂,遷往相對安寧的贛閩粵地區,成為
第壹批客家先民;
第三次在兩宋時期,北方民族入侵,壹批批漢民遷往贛閩粵地區,與當地畬、瑤等少數民族逐漸交融,最終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是清朝末年,贛南由於滿族統治者的蹂躪以及瘟疫發生,人口銳減,加之閩西和粵東人口膨脹,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壹部分客家人又回遷贛南,另有壹部分遷往四川;
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從粵東閩西壹帶遷往沿海,有的則移居海外。
六次中原遷徙說
後來,海外(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客家人從各家各族的族譜統計,亦得出了以下六個主要的遷徙時期(參考:[1]):
第壹次在秦始皇統壹全國時期 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取得的南方國土,派遣了大批軍民到粵北。後代子孫被稱為北江客家。這是客家稱謂的首次出現。
第二次在東晉永嘉年間 因為五胡亂華,使山西、河北及河南壹帶的漢人紛紛渡過黃河,由皖渡長江經贛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幹符二年 因為黃巢之亂,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遷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廣東東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 這是客家民系南遷到廣東的關鍵時期。隨著蒙古軍的南進,贛閩客家先民隨敗退的宋王室進入廣東東部、北部。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大量粵閩客家人由於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遷徙到川渝。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 廣東客家地區人口逐漸增加,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臺灣等地。
客家名稱的由來
客家這個名字出自於清朝中後期得土客械鬥,後來的北方新移民被稱作客家人,以區別於當地原居民。
“客家”的本意應該是指外來的人,就是相對本地人而言,流落南方的漢人就是外來的人。但現在說的“客家”則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這裏的“客”即上面所說“山為主,故我為客”。
但是,有學者認為,“客”不是簡單的相對“主”而言的外來者,和廣府系、福佬系這些同為中原南遷的漢族民系不同,從歷史的現象看,漢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時間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壹個行政區域之內(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時間較遲,而且不在同壹個行政區域內,是在三省的連結地區。還有壹個特別的現象是這方連結地區,原本的土著或稱主人,除了極少數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畬客”。他們大多也是“外來人”。這些“客”和後來的“漢客”混居壹地,長期融合,孕育出壹種獨具個性的語言、文化特征,(可以認為此時民系初步形成,但沒有正式的名稱)然而這些獨具特征的人外遷他鄉,如遷至福佬系、廣府系的聚居區,被當地主人稱為客人、客戶、客家。而且這壹稱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廣東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來的,這在文化內含上,應該可以認為是對同壹文化特征(即後來確定的客家)人群的壹種“***鳴”。這是否同閩粵贛三省連結區原住民的“客”有關,或者說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說法(雖然未見文字記載),現尚難定論。 客家名稱的來由,現在比較***識的觀點是由“他稱”到“自稱”。“他稱”的時間是在明末清初。自稱的時間起始於清中葉。但這絕不等於客家民系這時候才形成。“他稱”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廣東沿海廣府人,“稱”出的。“自稱”便是自我認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歷史壹直是作客他鄉的遷移史。人家對自己的稱謂並無貶意,同時符合自己的歷史;也就認同了。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壹詞,有的學者認為不確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風、特性、風尚、品德、品質,氣質等詞的見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歷史打造出來的。客家歷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創業史。為了生存、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步地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長期的顛沛流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而必須奮力與自然、與社會抗爭,努力拼搏,勝利者,就是這些敢於拼搏、敢於冒險進取的強者,他們終於到了彼岸,獲得新生和發達。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學的傳統教育,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離開中原背井離鄉,長期的流浪生活,更體會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宗族家族觀念,於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觀念顯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後,修族譜,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飽嘗長期離鄉背井痛苦之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於是更加戚戀家鄉,並深刻體會到家、鄉、國命運壹體,榮辱與***的關系,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函益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的可以歸納為“四海為家,冒險進取,敬祖睦宗,愛國愛鄉”十六個字。
語言
壹個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壹就是有***同的語言。客家民系的***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方言,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方言之壹。
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臺灣、四川、廣西東部(即與廣東交界的市縣)等8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
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汀縣,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紹安,龍巖;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信宜,化州,高州,湛江等;廣西博白,陸川等;江西銅鼓,廣昌,永 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臺灣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
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 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壹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稱閩客片)、粵臺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粵西片、桂東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人的分布情況
中國客家人分布
客家地區分為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對於純客家縣和非純客家縣的定義,至今尚無衡量標準,比如純客家縣,客家人口應占總人口的多少,非純客家縣,應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總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認定為非純客家縣。所以只能根據過去和近年各地學者的調查資料排列出來。下列縣市是中國客家人分布的縣市,由於屬於階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現時的參考。
江西:
純客家縣市有: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和銅鼓等18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贛州、廣昌、永豐、吉安、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崗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鶩源等20個。
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純客家縣市有:建寧、將樂、泰寧、崇安、光澤、邵武、順昌、沙縣、永安、三明、漳平、龍巖、南靖、平和、詔安等12個。
廣東:
純客家縣市有:梅江、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紫金、龍川、和平、連平、陸河、新豐等13個。 非純客家縣市有:深圳、乳源、樂昌、豐順、博羅、連南、東昌、惠陽、惠東、揭西、惠來、普寧、陸豐、海豐、連山.
廣西:
非純客家縣市:合浦、防城、欽州、博白、浦北、陸川、靈山、寧明、崇左、扶綏、邕寧、玉林、橫縣、北流、容縣、武鳴、貴港、賓陽、藤縣、桂平、平南、武宣、馬山、蒼梧、梧州、來賓、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紹平、蒙山、鹿寨、宜山、賀縣、鐘山、柳城、環江、河池、荔蒲、平樂、陽朔、羅城、融水、融安、三江、鳳山等47個。
四川(含重慶):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巴縣、陪陵、重慶、合江、合川、滬縣、滬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嶽、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加、西昌、會理等32個。
貴州:
非純客家縣市:遵義、榕江。
湖南:
非純客家縣市:臨湘、平江、瀏陽、醴陵、茶陵、炎陵、攸縣、安仁、常寧、來陽、酃縣、永興、桂東、汝城、江永、江華、郴縣、宜章等18個。
海南:
非純客家縣市: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臺灣:
非純客家縣市:桃園、新竹、苗栗、南投、臺中、屏東、嘉義、高雄、彰化、花蓮、雲林、臺東、臺北等13個。
香港與澳門:
香港與澳門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占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
陜西:
陜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區返遷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區,人口20萬,尚無法確定非純客家縣市。
河南:
豫南有不少從閩、粵、贛客家地區返遷的客家人,還未確定那些是非純客家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