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古城鎮江的壹些街巷村頭,不時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聲音叫得亮,拖著重重的江南壹帶方言尾韻。鋦碗匠通常頭戴草帽,腰系圍裙,挑著鋦碗挑子走街串巷兜攬生意。
鋦碗匠的挑子,其實就是兩個三層抽屜的箱子。箱子不到半米高,有半米長,20多厘米寬,三個抽屜裏分別裝著鋦碗的各種工具和材料,如鉆具、鋦釘、夾鉗、紫銅錘、鏨子、鑷子、銼刀、線繩、灰膏釉泥等等,這些工具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小巧精致。兩頭箱子上裝有提梁,提梁上用繩套和扁擔連在壹起,挑子壹頭掛著壹張小板凳。
鋦瓷,是壹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這是壹種把破碎的日用瓷器,諸如碗、碟子、盤子、茶壺、茶杯、花瓶、撣瓶等,用像訂書釘壹樣的金屬“鋦釘” 鉚鋦修復起來的技術。鋦補修復後的瓷器,修舊如舊,滴水不漏。所以人們習慣將從事這門手藝的工匠,稱之為“鋦碗匠”“補碗匠”。
據說,鋦碗匠這個行當與清朝八旗子弟有關,當年京城裏的八旗子弟喜歡賞花弄鳥、玩瓷藏玉,壹旦家藏的珍貴紫砂壺失手碰裂,便找人設法修補,修補的人獨具匠心,利用裂紋的走向,用金、銀、銅鋦釘鋦出壹枝梅或幾朵桃花,稍經打磨,修補後的紫砂壺便身價倍增。到了民國,鋦碗匠行當應運而生,逐漸走向民間,傳向江南,很快登峰造極,上升為壹種手工藝術。
聽老人們講,舊時鎮江城裏的平民百姓都很窮,尤其東鄉、南鄉壹帶的農民生活異常儉樸,普通人家多使用質地粗糙的“三橫碗”“橫花碗”,壹兩件質量稍好些的瓷盤或瓷碗都視作寶貝,倘若不小心打破了,舍不得丟棄,都會請鋦碗匠來鋦補。那時候,鋦碗價格不貴。壹只修補過打上鋦釘的瓷碗,不少人家壹用就是幾十年,有的甚至會傳上幾代人。
“鋦活”也分粗細。“細活”主要鋦碗、碟子、盤子、茶壺、壺蓋、花瓶、撣瓶等精細瓷器;“粗活”則鋦陶瓷罐、陶盆、花盆、缸之類粗大件。過去,城裏五條街附近的同裕、恒美、懋順、恒大、裕和祥等幾家大醬園,常有幹粗活的鋦匠在鋦補腌制鹹菜的陶盆、陶缸。
幹細活的鋦碗匠,通常挑著鋦碗挑子遊走城鄉,壹旦接到活,就把挑子放在屋檐下或村頭樹下陰涼處,取下小板凳坐穩,打開抽屜取出工具,用圍裙揩壹下手,便開始鋦碗了。
先將破碗碎片拼成壹只整碗,用細繩捆綁固定好,接著用金剛鉆,在破碗外壁裂縫的兩側各打上對應的小孔,但不可打透,再用小錘將銅鋦子(俗稱螞蟥袢)的兩個頭,緊緊嵌入對應的小孔中,使破碗裂縫鉚緊。這種手藝活,很講究精巧,“打瓷眼”的金剛鉆是特制的微型銅質小鉆,小巧玲瓏,大約尺把長,拉動弓弦作動力,鉆的頂端裝有金剛鉆頭。由於瓷片上的釉堅硬光滑,稍不小心或技術不到位,鉆頭不是滑開,就是鉆不進去。所謂“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打孔的大小、深度應該小於螞蟥袢兩個頭的大小和長度,破碗紋理對應的小孔距離和螞蟥袢的長度壹致。否則,螞蟥袢就會和小孔配合不緊湊,既補不牢固,又會漏水。最後用小紫銅錘敲擊螞蟥袢兩頭,敲擊時要用巧勁,不輕不重,用力均衡。用力重了,碗要破,輕了,則螞蟥袢嵌不進小孔。補好的螞蟥袢宛如趴在碗上的蜈蚣,最後在裂縫處抹上釉泥,碗的內壁不見修復痕跡,盛上水後不漏不滲,讓妳當面驗收。
補碗匠除了將破碗鋦好,還有壹項獨門手藝便是在碗底鏨字。過去平民百姓家中碗的數量有限,壹旦要操辦紅白喜事辦酒席,自家的碗盤不夠用,都是向鄰居借用,為了防止碗盤搞混淆,壹般每家的碗或杯盤底部都會刻上當家人的名字,而這個活便由鋦碗匠來做。工具就是壹把頭部尖尖的鋼鏨子和壹把小錘,“篤篤篤篤”用錘子細心地敲打鏨子,不壹會就鏨出壹個字來,鏨字雖然不用花大力氣,但是同樣需要巧勁,以防用力過猛把碗鑿破,鏨出的字體還需工整漂亮,考究的人家還要鏨出各種吉祥圖案來。因此,鋦碗師傅通常都有壹定的文化功底。
兒時,巷弄內壹旦有人家鋦碗或鏨字,鋦碗挑子四周便會圍滿了孩童,壹邊觀賞鋦碗匠精湛的補碗技藝,壹邊跟著鋦碗師傅學習鏨在碗底的字,別有壹番樂趣。
歲月荏苒,光陰流逝。如今,商場超市內的各種碗品種繁多,錢也不貴,碗不需要補來補去將就著用了。補碗匠日漸稀少,這個古老的職業除在文物修補中偶爾還能用到外,似乎也走到了盡頭,成了壹段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