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測,門派拳種,枝繁葉茂,窮畢業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壹毛,已屬不易。整理本文的目的,是為了使武術愛好者對中國武術有壹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坦率的說,由於武術的神秘性,不可能將所有門派(拳種)概括於本文之中。其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
從體育發展上來講:
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團中的武術表演隊震撼歐洲,是武術走向世界的第壹聲吶喊;46年後的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正式吹響了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號角。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正式成立,為武術推向世界在組織上更加有了保證。此後的10多年間,無論是文化交流,還是競技比賽,武術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1999年6月,國際武術聯合會被國際奧委會單項協會組織正式接納,武術發展又邁上了壹個新臺階。壹時間,武術能否作為壹項體育運動進入奧運會成為人們普遍關註的問題。時光進入2001年7月,當北京申奧成功———中國武術能否成為奧運大家庭的壹員,再次成為人們關註的壹個焦點話題。
當今規模空前的奧林匹克運動已經成為現代體育運動的核心,並主導著現代體育運動發展的潮流,是直接體現各國綜合實力、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大舞臺。因此,起源於古老中國的武術能否抓住機遇,進入奧運會,不僅是武術自身國際化發展趨勢的需要,更是我國實現體育戰略目標的需要。由此,本文將從武術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與奧林匹克精神的比較出發,對武術套路能否進入奧運,如何進入奧運進行探討分析,以尋求武術套路適應現代發展需要的途徑。
1 武術套路的傳統特性
1.1 龐雜性
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體育”形態的武術,使其深具龐雜性的特點。中國武術從明代開始,就形成了眾多流派、拳家。人們常以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來形容武術。從拳種來說,僅從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統計來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就達129種之多,還有許多小拳種,類同拳種,體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計其數。甚至有些同壹拳種,又有幾種技術流派。就其功能來說,壹個拳種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於防身,又可用於娛樂觀賞(包括自娛和他娛)。從運動形式來看,既有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動作編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實戰意義的對抗性競技格鬥,還有以針對某壹項身體技能為主,進行專門強化訓練的各種功法。從風格流派上講,不僅有內、外家之說,南、北派之分,武當、少林之別,而且還有以各種門類劃分的“太極門”、“八卦門”、“形意門”、“地躺門”以及長拳類、短打類等等不同風格的派別。這些旨趣不同,剛柔各異的拳種套路,千姿百態的各種打法,使武術表現出形式內容龐雜、風格流派廣博的特點。
造成這壹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上的中國,是以壹家壹戶的個體自然經濟為基礎的,這種分散孤立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相對封閉性。傳統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們聚族而居,形成強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這些特定的歷史環境,使武術技藝往往只流傳於壹個家族中,或在某壹地區流傳,這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種和流派。而且,武術是以個體身體運動為基礎的,由於習武者個人的身體條件、動機目的、文化素養等各不相同,表現在攻防動作上必然有所差異,因而也就會形成不同的技術風格和特點。同時,傳統的習慣於渾然壹體的整體思維方式,使武術這壹自然性體育萬能化,有著多元的社會功能,如壹個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術很可能成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農閑時習武健身,在喜慶節日與廟會集市等場所歡慶娛樂,競武較藝。宗族糾紛時,又是械鬥自衛的手段。這種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導致武術龐雜化、多樣性特點的壹個原因。
1.2 內傾性
中國文化是壹種內傾文化。武術套路更體現了“道”的精神,修煉過程講究“身心俱煉”,它的運動技術主要以內外的整體和諧為特點。所謂“行家壹出手,便知有沒有”、“百折連腰盡無骨,壹撒通身皆是手”。中國武術歷來註重“內外合壹”,與西方體育相比表現了更大的內傾性。所謂的“內”,主要指諸如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心理品質,所謂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體動作。俗話說:“外練筋骨皮,內練壹口氣”,它具有極豐富的內涵。長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內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與意和、意與氣和、氣與力和”等,都是這種“內外合壹”,整體和諧要求的具體體現。
武術套路的內傾性表現了中華民族重內、重意、重合、重直覺的文化心態,可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既是最實際的,也是最理想的。武術技術、技法中的內涵,常常需要“反求諸己”的體悟,從反復實踐中方能得其要領。“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武術與其它具體的外在競技不同,難以劃定。武術勁力是靠以意領氣,以氣催力來實現。手、眼、身、步形體動勢是內在精、氣、神的反映,形與神,內與外是相互聯系的統壹整體。內勁、內氣、內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盡,體味不盡,常常成為練習者體悟不止的“終身之藝”。
武術套路內傾性特點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國傳統的“天人合壹”哲學思想和中醫學理論的影響。“天人合壹”給中國傳統哲學帶來了壹系列的合壹,如形神合壹、內外合壹、主客合壹等,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天人合壹”的整體觀思想成為武術練功的指導思想。而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則是武術訓練的生理學依據。如中醫理論認為,人的壹身“惟精氣神”為三寶。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於是武術練功依照這壹規律,通過各種方法來促進精、氣、神的轉化,並提出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理論。可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是中華武術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競藝性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曾指出,作為動物之壹的人,為了生存與發展,亦具有競爭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爭者,人之所本也。”這些論述都認為競爭是人的本性。起源於搏殺格鬥的中國武術,自然也充滿著競爭性。如《管子·七法》中記載的“春秋角試”盛況,《典論·自序》中記載的曹丕以蔗為杖與奮威將軍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臺”,都說明了人們從比武中顯示自身強大和戰勝對手的能力與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兩大支柱儒道體系尚未形成前,以技擊為基本特征的武術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競爭心理的重要競技活動。《春秋》有壹段典型例證:魯嘻公元年魯國公子季友在戰場上擊敗莒拿軍隊,俘虜莒拿歸來,季友卻要與莒拿徒手相博,再決雄雌。這種追求戰場上勝利之外的另壹種競技勝利的心態正是人們競爭性人格的表現。
由此可以窺見,武術無論從技術原源、文化心態和倫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強烈競爭性的壹面,好勇、爭強、決勝是走向世界競技體壇的心理基礎。但是,隨著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據社會正統之後,對人們競爭天性的逐步壓抑,必然導致社會競技精神的逐漸萎縮。
正如羅丹在《藝術哲學》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藝術的出現”。對於武術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極,順從,無為,“禪宗”的“無心”也從另壹個側面對武術產生影響。農耕經濟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際和諧,“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忠恕之道,“溫良恭謙讓”的儒家處世思想,無不對武術發生滲透、規範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學,使“貴柔持靜”的思想得以大發展,此際相繼出現的內家拳系,明顯深受影響,偏重的不再是以“剛健”為主的“剛中寓柔”,而是以柔為主的“柔裏藏剛”,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適度,“無過不及”、“松靜輕靈”的圓活,視武術為“仁者之藝”,武術套路的出現,使武術由外向向內傾,由“爭勝”向“爭理”與“仁義”扭轉,使它的競爭性逐漸向競藝性轉化。
中國的藝術文化自宋以後走向平民的審美文化,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反映在藝術中最典型的就是整體藝術觀。武術套路也深受其影響,不僅技術藝術化,而且演練更加藝術化,尤其表現為整體的意境、神采、氣韻和對比襯托。在武術套路中,不僅著眼於壹招壹式、壹拳壹腳的技術和功力,同時也著眼於整套的勁力、協調、精神、節奏、內容、風格、結構、布局所表現的功力和技巧。在傳統的技法中,尤註重從精神、節奏、風格中體現壹種整體的意境,將自身“置於壹個戰鬥的場合”,氣勢如虹,氣韻生動,表現出壹種英武不屈、堅忍不拔的鬥誌和氣概。少林武術中說:“身之將縱,步之存盡,手之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壹氣貫註”,以求“拳打壹氣連,兵戰殺氣勇”(《少林武術》)。武術運動所創造的這種戰鬥的意境之美,可謂“韻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尋味。湯壹介先生曾談到中國文化的三大特性:壹為崇尚自然,二為人與自然和諧,三為人際和諧(德行實踐)。傳統的思維方式與文化特性逐漸地弱化了武術的競爭性,最終使其走向娛樂、走向競藝。
2 武術套路與奧林匹克之比較
2.1 武術套路競藝性與奧林匹克競技性
“任何類型的歷史文化總是在壹定類型的歷史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其文化精神的塑造與影響必然相異。奧林匹克運動起源於古希臘,與歷史上許多原始民族壹樣,古希臘人對於“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競爭屬性早有所認識。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鬥爭就是正義,壹切都是通過鬥爭而產生和消滅的”。普羅塔戈拉則更為明確的指出,“人們之間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只有強者的力量,才可能和應當構成政治權威的基礎,進行政治統治。所謂強者,當然是指在競爭中取得優越地位的人”。由於不同於東方的特殊的生態環境和歷史背景,古希臘人的競爭精神更加強烈。希臘地處亞、歐、非三洲交界處,土地貧瘠,多數地方不宜農耕。但是三面臨海,交通便捷,特別適合於揚帆航海。因此,海上商業貿易與對外交流在古希臘的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航海、商業貿易等活動培養了古希臘人思變好動、勇於競爭冒險的性格,直接強化了古希臘人“在生活壹切領域追求最高成績”的競爭精神。奧林匹克是古希臘的文化產物,競爭精神無疑是奧林匹克精神的主要內容之壹。
與此相反,古代中國屬於內陸型國家,發祥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自古“以農為本”,適宜的氣候、富饒的物產使這片土地上的人群滿足於男耕女織,各居壹隅,戀眷本土,安於裏井。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壹直沒被外來幹擾中斷,中國武術便在這塊相對封閉、延續不中斷的板塊上產生、發展起來,並深受農耕經濟孕育的和平大壹統文化影響,形成了普遍的民族心態是求穩怕亂,不提倡競爭、冒險和開拓。“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儒家仁禮觀念的極度尊崇,“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逐漸約束和規範著人們的競爭天性。另壹方面,由於受傳統文化大環境的影響,練武者往往在自覺與不自覺中的運用傳統哲學來規範、約束武技,無不使武術固有的外向競爭精神轉為內向,表現出種種競藝性的特性,與西方奧林匹克中的“更快、更高、更強”的競技精神看似有著明顯的差異。
這種差異難道說與奧林匹克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嗎?
其實不然,競藝性也是壹種競爭的表現形式。在奧林匹克總體精神倡導下,隨著歷史的發展,奧運會的運動項目也在不斷的充實,更體現了屬於世界的奧林匹克大家庭。所謂競藝性的體育項目在現代奧運會中也有壹些,比如花樣遊泳、花樣滑冰、藝術體操等。武術套路類同於這些項目,在競藝的同時也進行著競技,體能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這些項目的***同難度與競爭焦點。這種雙重的競賽較量形式充實了奧林匹克精神內涵。以搏鬥技術為本原的武術套路應該努力走向奧運會,真如列寧所說的:“國際的文化不是無民族的,誰也不曾要求純粹的,不是波蘭人的,也不是猶太人的,也不是俄羅斯人的文化”。
2.2 武術套路的教育價值與奧林匹克精神遙相呼應
分別起源於東西方的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盡管由於不同的生存環境,在具體的精神內涵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別,但是卻都具備教育與文化的價值,而表現出某種相似性。古希臘的教育制度和人生價值觀對古希臘奧運會的產生以及傳統和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它是古奧運會產生的文化心理動因。而且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大多來自希臘教育制度的體育內容(賽跑、跳躍、擲標槍等)。奧林匹克的教育價值主要在於培養身心完備、能文能武具有健康的身體、豐富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具有開拓、進取、務實精神的青年。在奧林匹克主義中,文化被置於與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強了競技運動的精神價值,激勵著人們為實現美好的理想,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從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武術套路也講究“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尚武重德”。古代商周學校的“射、禦”均為武士教育的內容,是培養奴隸主貴族子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傳統文化的總體氛圍中,武術套路不僅有豐富的哲理,在技術的傳授中也充滿著東方倫理的道德觀,武德成為武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等,通過武德的學習,規範習武者的行為舉止,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據墨西哥的安東尼奧·佛格雷澤的研究,武術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價值觀念中,“教育和文化”的價值高居首位。壹種近似殘酷的技擊術,卻成了人們修身養性育德的良好途徑,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說明蘊涵有豐富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武術套路有著獨特的文化與教育價值,它與倡導和平、友誼的奧林匹克精神遙相呼應。
3 武術套路走向奧運會的幾點思考
張岱年先生指出:“壹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與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觸,便易走入衰落之途。然而雖衰,卻因沒有較高的文化來征服,亦不易即趨滅亡。壹個民族的文化與較高的文化相接觸,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大進,但若缺乏獨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滅的危險。”(張岱年,1996)這是多麽精辟的論述,言簡意賅的說明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之辯證關系。武術套路在面臨著即將走向奧運會的同時,也面臨著既要有發展,要與奧林匹克相適應的自身改進,又要繼承與保持民族特點和風格的獨立性。為此對以下幾點作出討論。
3.1 武術套路的競技性
源於古代搏鬥術的武術套路,從技術淵源或文化心態出發,皆反映了它內涵著本來就有競爭性的壹面。
競賽的可比性是任何體育項目進入奧運必備的因素之壹。競技武術套路發展到今天,高水平武術套路選手在競技場上的演練水平已難分上下,針對這壹現象,1996年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增設了指定難度動作,但是通過近年武術套路比賽的實際操作,已發現其優點與不足***存。其優點在於難度指定動作增加了武術套路競賽的可比性,可區分性,不足之處表現在指定動作的完成情況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成績。由於指定動作在競賽中的重要地位,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而忽略了對動作節奏、風格、身法運用上的精雕細刻,造成了套路演練水平總體下降,影響了比賽的可觀賞性;再者指定難度扣分點多,由於評判的困難,錯判、漏判現象明顯存在。
在新近由國際武術聯合會制定的國際武術規則(討論稿)中,將“武術指定難度”改為“難度分”,對運動員在套路演練中各級難度動作分值之和給予加分,使評判的可操作性、簡易性有了明顯的改善。
然而將難度動作編排在套路中,影響整體演練水平的現象仍未解決,這是難度動作對武術技術產生影響主要弊病之壹,就這壹問題拓寬思路,我們試提出將難度動作以組合動作形式演練,獨立於套路之外進行競賽和評判,其得分與套路得分相加為最後得分。可供借鑒的項目如:在競技體操比賽中,自由體操與跳馬、單杠、雙杠,在結構上類似於這樣的整體與組合關系。這樣將有益於武術演練技術的發展,為動作的編排,身法的運用,精、氣、神的體現,整套節奏壹氣呵成,自如地展現武術風貌,提供了更有利的發展空間,既可提高套路競賽的可觀賞性,又可增強其可比性。
3.2 武術套路的藝術性
武術的藝術性表現在意境、神采、氣韻和對比襯托。在套路的演練中,必須是動迅靜定,起伏轉折,輕如葉,重如鐵,快如風,緩如鷹。藝術性作為武術特質是構成整體性的壹部分,但又不可過於追求藝術性,否則競技性就向競藝性發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武術的套路藝術化的尺度,即套路編排內容與結構的處理,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舍“花架子”而取“神采氣韻”,保持武術以攻防技擊性為要旨的本質特征。
涉及到對武術套路的藝術成分的評判,是難點之壹。新規則討論稿中,關於對編排藝術性的評分要求方面未有較客觀的評定標準,因此有必要對武術套路藝術性的技術做範圍界定,例如,套路編排的內容必須有技擊意義。武術藝術表演水平評定標準應更進壹步深入研究,以便統壹尺度。
3.3 武術套路的內傾性
藝術與評判的主觀性由於武術套路內傾性藝術表現的多樣性、靈活性和不拘壹格,加上各自理解程度不壹,使觀眾、演練者、裁判常處於不易溝通的狀態。而且在武術競賽中,對精神、協調、風格等方面的評判,多以主觀意向、經驗判斷為主,因此對套路的演練技術評定的量化,是需要深入討論的課題。現代武術運動的發展,從形式上已逐漸向奧林匹克運動靠攏,尤其在競賽評判的操作上已趨於規範化,但受傳統武術套路內傾性因素的制約,在演練水平的評分習慣上,仍以“估分”為主,另外精神、節奏、風格等方面表現力的評分本身比較復雜,因此也需要在這壹方面進壹步研究。盡量劃分層次,把握尺度,仔細推敲,力求使演練水平的評分量化,使評判中有據可依,有法執行,進而提高科學規範性。
3.4 武術套路的龐雜性與競賽制度的完善
憑借2008年北京申奧成功之契機,將競技武術套路推進世界體育之林,使中華武術的文明財富與全人類***享,是當代武術工作者的使命。然而幾千年來,武術眾多流派所衍生出不同形式的技術風格,訓練目標、功能的多樣性,蘊涵傳統文化的特性,使武術的發展與外推受到極大地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精選武術套路進入奧運顯然是勿庸置疑的,關鍵是如何取舍,此刻我們的思維應該是理性與開拓並舉。奧運競技內容的限制與武術廣博整體內容,是矛盾對立統壹的兩方面。對立在於局部與整體不可二全,我們在邁進奧林匹克之途中,必須轉化許多我們原已形成的技術與傳統;統壹在於局部與整體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是部分的生命基礎,部分必須依托整體而存在,而整體存在的價值可以通過部分來體現。由此可以進壹步認識到,武術進入奧運會深遠的意義在於“以點帶面”,武術套路龐大的技術與理論系統中那些無法進入奧運的部分,始終是競技武術套路之根本源泉和文化之內動力,是任何壹項目都無法比擬的深厚有力的底蘊,因而我們要在發展競技武術套路的同時,做好繼承保護工作。具體實踐中,必須進壹步完善競賽制度,建立多形式、較高層次的武術傳統項目競賽的體制,開展民間傳統武術文化交流活動和錦標賽制形式的傳統項目比賽。前者的目的在於交流普及,後者的目的在於規範提高,並與高水平競技專業賽制適度結合,使競賽與傳統項目互為促進。例如,設置武術套路優秀運動員年度排行榜,將全國武術傳統套路項目錦標賽列為正式比賽的積分項目,在世界性競賽中開展“世界武術傳統項目錦標賽”,“國際武術傳統單項賽”等。
如前所述,在當代,武術套路運動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是壹種升華、揚棄的過程。武術套路在發展過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的風格,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獨特性,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融合現代文化的有益成分。中華武術,尤其是競技武術套路即將進入奧運會,既是武術套路自身改革,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結果,也是東西方體育文化走向融合的必然。又是武術套路原有的傳統特征在現代歷史時期的發揚與升華,是保持延續生命活力的必然途徑。
關於武術發展問題的研究
李震1 吳誌宏1 鄭曉琴2 朱琳1
(1.解放軍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500,第壹作者,碩士;2.廣東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摘 要:20世紀40年代末,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壹個新舊更替的時期,武術也開始了它由近代武術向現代武術的歷史轉型,進了新的發展時期。從歷史的進程看,近代武術與1911年後舊中國的興亡休戚相關,而新中國的誕生,推動中華武術踏上了新的歷史跑道—武術開始了它的時代巨變。由新中國成立開始的現代武術,至今已歷經了50多個春秋,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武術運動飛速發展,但同時也湧現出了許多新內容,新問題。對此,專家、學者們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數以百計。研究的主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武術相關術語問題;武術發展的文化學問題;武術普及推廣問題;奧運戰略問題;武術的市場化問題。
關鍵詞:武術 發展 市場化
20世紀40年代末,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壹個新舊更替的時期,武術也開始了它由近代武術向現代武術的歷史轉型,進了新的發展時期。從歷史的進程看,近代武術與1911年後舊中國的興亡休戚相關,而新中國的誕生,推動中華武術踏上了新的歷史跑道—武術開始了它的時代巨變。由新中國成立開始的現代武術,至今已歷經了50多個春秋,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武術運動飛速發展,但同時也湧現出了許多新內容,新問題。對此,專家、學者們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數以百計。研究的主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武術相關術語問題;武術發展的文化學問題;武術普及推廣問題;奧運戰略問題;武術的市場化問題。
1武術相關術語問題
隨著武術運動的迅速發展,許多以前很少見到的學科術語在理論研究中頻頻出現,這是武術學科建設發展的標誌。但同時我們也關註到,不少論著文章或許是對某些術語理解上的偏頗,或是在視角邏輯上的遊離,因而在術語的使用上有些混亂。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生周偉良分別將它們歸入四個研究層面進行了闡述。
1. 1歷史學視角中的“古代武術”、“近代武術”和“現代武術”
這三個名詞實際上涉及的是中國武術史的分期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表現特征。武術史的分期,應以武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衍化特征為主要依據和標準。
古代武術是指1911年以前的武術,形成了以太極陰陽五行為理論框架的武術理論體系;
近代武術是指1911年到1949年的武術,由原來主要在鄉村傳承開始逐步流入城市,進而引入學校,開始運用近代體育科學方法對此進行整理研究,提出了武術科學化的時代口號;
現代武術是指1949年以後至今的武術,成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壹部分。
1. 2由功能目的衍生的“競技武術”、“健身武術”和“技擊(實用)武術”
競技武術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或集體的運動功能,爭取優異成績而進行的訓練競賽活動過程,它具有極強烈的功利色彩;
健身武術是人們基於對武術活動良好的祛病延年、健身養性的價值認識認識而提出的壹個概念術語。這種習武活動壹般都是自發進行,以個人鍛煉為主,也有集體形式的。與競技武術和技擊武術相比,它在習武的方法、內容上有很大的自主性、隨意性和趣味性,其組織管理形式也十分松散。即使有時也采用壹些比賽方式,但這種方式的目的主要在於推廣和普及,並不單純追求成績;
技擊(實用)武術是指從習武目的到習武手段都以實用技擊為出發點和價值體現的習武方式。與競技武術相比,它不受規則的限制,表現形式和要求就是強調攻防實用。
1. 3按習武群體劃分的“軍事武藝”、“民間武術”和“群眾(社會)武術”、“專業隊(競技)武術”、“學校武術”;
古代軍事武藝對中國武術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極深的影響,但仍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內容上,拳術被軍事武藝視為“無預大戰”之技,而武術中的許多奇門兵械,在軍中毫無地位可言。在格殺方法上,武藝以陣法紀律為前提,是壹種協同性的集體行為,而武術的技擊通常是壹種低烈度的單打獨鬥,再加上武術又深受其他傳統文化的薰染而變得更為多資多彩;
民間武術是指在傳統社會形態下,廣大下層民眾的各種習武活動,是與軍事武藝相對應的壹個概念術語;
群眾(社會)武術是相對於學校武術和專業隊(競技)武術而言的廣大社會民眾間開展的武術活動。
學校武術是指在學校圍繞學校體育的目標、任務,為增強學生體質、掌握武術知識技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有計劃、有組織而開展的武術訓練和教學過程。
專業隊武術是指有計劃組織起來的,以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爭分奪牌為目的的職業化人群所進行的武術訓練和比賽。
1. 4文化社會學意義上的“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
傳統武術是指在農耕文明的歷史時空背景下,形成發展的,至今仍在傳播的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練習為主要內容,並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體精神的身體活動方式。與傳統武術相對應的是現代武術,“現代”壹詞不僅是個歷史分期,它同時又含著文化社會學意蘊。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並不是個籠統的概念有著明顯的層次架構,眾多的內容是按照縱橫交錯、並列重叠的相互關系組合起來,表現出壹種主體性的中國武術文化格局。
2武術發展的文化學問題
武術,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而且還由於它根植於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蘊含了深刻的中國傳統哲理的奧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背景。然而,21世紀將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的時代,文化的影響將在更廣泛的領域發揮更大更深刻的作用,正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武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這場文化變革中受到沖擊和碰撞。目前,武術的發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