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節日如何表達民族凝聚力如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壹樣緊緊抱在壹起,***同團結奮鬥、***同繁榮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強化文化認同、促進人們交往交流等社會文化功能,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為載體,立足於滿足人們文化消費需求、增強文化認同和人文關懷的心理需要,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可助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壹)、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擡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後壹天)等。
1、春節,即農歷新年,壹年之歲首敬蔔,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壹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3、龍擡頭(農歷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4、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5、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亮和穗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