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帶來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近年來“社會階層”壹詞逐漸取代“階級”成為描述”社會結構“的核心詞匯。社會結構的核心就是社會階層結構。形式指事物內在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形式則是物質的結構。結構也是壹種形式關系。因此,我國社會階層的形式也即我國社會的階層結構。
壹、改革前後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1925年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把社會結構分為地主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遊民無產者。後來又變化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四大階級。隨後,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又合並成知識分子階層。
改革開放之前,全社會的階層結構十分簡單,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階級和壹大階層,即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加上壹個知識分子階層。由於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都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社會勞動者的所有制結構也呈現出高度公有化和單壹化的性質。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湧現,傳統的三大群體很快被日益細分。
1,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發生改變,新的產業和職業不斷出現。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和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對於管理的高度重視,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2,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由農民階級向工人階級轉型的速度大大加速。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了農業生產,成為“離土不離鄉”的工人;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軍。這支日益壯大的隊伍被有些研究者成為是構成中國“三元社會結構”(工人、農民和農民工)的重要基礎。
3,即使在壹個群體中,因為職業、地域、層級、技術上差異,也日益分化成不同的“亞群體”。以工人階級為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在全民所有制職工和集體所有制中工作的職工總數相對減少,而在私人企業、三資企業、個體經營中就業的勞動者不斷增加。以農村改革為起點,勞動者的所有制類型又重新朝著多樣化的方向變化。
最終學術界將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結構提出了“十階層說”的觀點。根據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作為區分標準,“十階層說”即: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階層。
中央在分層問題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的概念。這就是說,承認差異,這與改革以前有很大區別,改革以前是試圖消滅幾大差別。在有差別的前提下怎樣調整呢?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文件是這樣講的: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在這裏,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核心,因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目標就是推進他們進入中等收入者隊伍。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擴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會的比例”的戰略。此後,在中***中央關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次重要文件中,都始終強調堅持這壹戰略。這壹戰略的核心思想是要優化階級階層結構,要擴大社會中間層,使社會從“金字塔型”轉變為“菱形結構”或“紡錘型結構”。所以,表面看來是壹個收入分配政策的問題,但實質上是要通過長期的政策變量,最終調整社會結構。
二、社會階層的利益分化明顯在傳統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社會結構呈現出單壹性、行政性、集中性、封閉性的特征。各社會群體的利益同質性強,分化不明顯。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引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原則迫使人們為自己的個人和群體利益著想,社會階層利益的分化日益明顯。體制的轉軌特別是體制、制度、資源的多樣化趨勢,擴大了這壹分化影響。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乃至不同人群,其利益目標越來越獨立,利益邊界越來越明晰。新的利益結構初步形成,而社會利益的協調和溝通的機制卻相對滯後。
由於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三、社會流動性變化加劇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通過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城鄉二元的體制分割、單位所有制的職業分割,使得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很弱。
改革開放之後,為了發展市場經濟,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就需要充分調動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成分的人的作用,社會流動性由此大大提升。
最新的統計表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全國大約有1.1億多的人口經常處於流動狀態,人口流動的範圍也已經從國內不同地區擴展到不同國家之間。在職業上,人們選擇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工作單位之間、不同職業之間的流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壹道風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變化之壹,就是社會流動渠道逐步開放,逐步多元化,人們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就可以在社會中獲得向上流動的可能。
總而言之,社會階層是根據各種不平等現象把人們劃分為若幹個社會等級。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占有壹定的資源,但其占有多少不同。用占有資源多少的不同來區分人們處於什麽樣的階層。對客觀存在的階層的分析在於緩和階層矛盾,找到協調個階層利益的途徑,從而保證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