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闊成表演的《水滸》是最早的版本,袁老在表演這部書時更名為《水泊梁山》。在《水泊梁山》這部書中,袁老對原著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編,改編後的《水泊梁山》,與原著相差的不僅僅是名字的不同,內容也有很大的區別。因此,袁版的《水滸》已不是真正意義的《水滸傳》故事。袁老在表演這部書時,不但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也體現出了較高的古典文學素養,堪稱袁老早期傳統作品中的代表作。但袁老在表演此書時也微露瑕疵,比如,將高俅的官職太尉(wei)讀為太尉(yu),直到書的後半段才改過來;另外,在描述盧俊義大戰史文恭時,二人打鬥了壹百多回合不分勝負,最後盧俊義在祝家莊設有機關埋伏的大樹後面將史文恭擒獲,但盧俊義是如何擒獲史文恭的卻未做交代,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但不論如何,還是瑕不掩瑜的,這部《水泊梁山》堪稱精品之作。
單版《水滸傳》有70回版和360回版兩種。70回版是單老的第壹個版本,但講的不全,只講了原著的壹半左右就草草收場了;想是單老自己也對這個虎頭蛇尾、殘缺不全的《水滸傳》70回版本不夠滿意,因此在後來又接著這個70回版本的故事繼續向下講,錄制了後來的360回版。單老的表演特點是更加口語化、更具平民色彩,這個特點並不僅僅體現在《水滸傳》上,在他表演的其他書目上也是如此。單老的基本功十分紮實,聽他娓娓道來,口齒清晰、張弛有序,嗓音雖略帶沙啞卻非常洪亮,顯得底氣十足,在演說《水滸傳》這部以男人為主的好漢故事時更加顯得氣勢磅礴。有人說,單老在表演評書時“臟口”太多,其實,評書藝術是壹個人在演壹群人,而在書中出現的人物中既有文人雅士,也有販夫走卒,如果讓李逵這樣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文縐縐的說話是很不現實的,也是與其身份不相適應的,況且,單老在使用“臟口”時還是比較節制的。
美中不足的是,單老對《水滸傳》似乎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雖然壹回壹回的講下來,卻總感覺缺了點什麽。《水滸傳》作為古典名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單老在表演時並沒有表現出來,這是十分遺憾的。
田版《水滸傳》有電臺版和電視版之分,分別在中央電臺和中央電視臺播出。田連元在表演《水滸傳》之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對《水滸傳》做了深入的研究,其對《水滸傳》研究的造詣極深,中央電視臺拍攝電視劇《水滸傳》時便請了他去做顧問,由此可見田連元對水滸的研究已達專家水準。因此,我們在聽田版《水滸傳》時就會感覺到,處處透出濃郁的文化氣息。田連元對《水滸傳》中許多我們今天難以理解的名詞和稱呼乃至當時的風俗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而且這些講解是溶入故事當中,恰倒好處的表現出來,既不顯得說教也不顯得生硬,稱得上是寓教於樂。他對《水滸傳》中各個好漢的綽號進行仔細的考證。比如,朱貴的綽號是“旱地忽律”,“忽律”的意思是鱷魚,今人知道這個綽號含義的人只怕不多;另如,書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以及西門慶均稱呼王婆為“幹娘”,而這個“幹娘”並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幹媽”,田連元亦對“幹娘”這個稱呼做了明確的解釋。可以說,聽田版的《水滸傳》就好象是在聽壹個《水滸傳》研究的專家在講課,而講的既生動又富有幽默感。而且,田連元在表演時十分註重人物心理刻畫,對書中人物的內心描摹細致入微,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如在眼前。
田連元並不認同“評書是聽的藝術”這個說法,他曾說,做為壹個評書演員,要做到四個字,即說、演、評、博。田連元在表演《水滸傳》時將這四字訣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尤其是在看電視版的《水滸傳》時,說的精彩、演的生動、評論恰當,同時更顯示出文史素養的淵博。因此,《水滸傳》不但是田連元最好的作品,在各種版本的《水滸傳》中也是最好的,絕對可以稱之為傳世經典!
張版的《水滸傳》***307回,是出現最晚的版本。張少佐在表演這部書時借鑒甚至模仿了田版《水滸傳》,有時整句話都與田版的壹樣,這想必是張少佐也十分認同田版《水滸傳》的緣故吧。但張版的《水滸傳》卻因模仿的過多而失去了自己的風格,使自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就算模仿的再好也只是對田版《水滸傳》的翻版而已。如果是壹個沒有聽過《水滸傳》的人,第壹次聽的就是張版《水滸傳》的話,還會覺得不錯,而壹旦聽了田、單二人的版本後就會覺得,張版《水滸傳》既無單版的幹脆利落,又無田版的細致入微。可以說,張少佐對田版的模仿是得不償失的,空留邯鄲學步之譏。
持平而論,單獨聽張版《水滸傳》的話尚可,但遺憾的是,他偏偏遇到了幾位老前輩,只能嘆息生不逢時了。
但是我還要補充幾點, 1 田連元的水滸傳不是施耐庵所著的那個版本,而是另外壹個版本,與原著相悖很大。張少佐亦如此。單田芳最接近原著,但是其中也不缺乏單田芳自己的武俠創作,說實話給該書減少了可鑒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