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試論述我國古代儒學的發展變化及其原因

試論述我國古代儒學的發展變化及其原因

中國儒學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先秦、宋明及清末民初迄今三個時期的嬗變。

先秦儒學可稱之為“古典的或原型儒學”Classical or Primordial Confuciani *** 。

它以孔子的“仁學”立教,經孟子擴充後而成為後世“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之基本義理。

(這壹部分我們的課上多有涉及,這裏從略)

漢唐以降,中國文化經過了佛教思想的熏染,先秦儒家的經典被重新詮釋演繹。

到宋明之時,儒學早已融入了魏晉玄學和佛教的精神而稱被為“心性之學”或“理學”、“新儒學”(Neo-Confuciani *** )。

這是儒學發展的第二階段。

其以形而上的“天道”為儒家政道人倫的基礎:天地為大父母,人倫德行為盡性之實踐。

因此以人性契合與天道是宋明時期儒學的***同特點。

而程朱理學則將這壹思路發展到了“存天理,滅人欲”這種人性與人欲的截然對立。

(這壹部分可參看《宋明理學對人性問題的解說》)

清代之後,心性之學沒有太大的發展,直到民國初年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

宋明義理之學再度被保守派高舉,以期成為延續中國文化命脈的根本。

因此所謂“當代新儒學”(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 *** )就是指這第三階段的儒學發展。

從民國初年到現在,這壹當代新儒學也已經過了幾代人的發展演變:第壹代的代表者有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和賀麟。

但被認為真正成壹家之風範且影響後壹輩的只有熊十力壹人。

而第二代則包括錢穆、唐君毅和牟宗三等。

其中堪稱表率的是皆從遊於熊十力門下的唐君毅和牟宗三。

但就其影響力而言,牟宗三尤強。

所以當代新儒家常被人稱之為“熊牟之學”。

在其下者又有第三代輩,即美國哈佛之杜維明、普林斯頓之余英時和夏威夷之成中英、臺灣的蔡仁厚、香港的劉述先等。

當代新儒家也有稱之為“新新儒家”(New Neo-Confuciani *** )。

他們主要吸納宋明理學及西方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和康德之思想而建立“道德形而上學”系統。

這壹體系尤以唐君毅和牟宗三為代表。

唐君毅以新黑格爾學派及佛學中華嚴宗的思想建立其“生命存在方向及心靈九境”系統,以此比對東西方哲理(包括基督教信仰)來證明中國道德理想主義是最高境界之圓教。

牟宗三則以宋明心學傳統融攝康德的道德哲學,成就儒家“即道德即宗教”之道德形上學,並用天臺宗的判教法判攝道、釋、耶三教,以證儒家內聖之學為圓教。

其後劉述先、杜維明及成中英等嘗試以西方宗教哲學來說明儒學亦具宗教特質,認為儒學後來的發展,將與西方哲學及基督教信仰交融激蕩之後而成就。

不過在這些當代新儒家的觀念中,有些是認為基督教之信仰與新儒家是有沖突的。

比如在1976年出版的《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刊有新儒家之代表者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聯合發表的壹篇《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其中有:西方傳入之宗教思想,要人自認本性中涵有原始罪惡;中國傳統的心性之學,即以性善論為主流…基督教要先說人有原罪,其信徒是本上帝之旨意,而由上至下以救人;儒家則多信人之性善,人自身可成聖,而與天合德,此是壹沖突。

不過,當代新儒家所關註的可與基督教做比對的問題不僅限於對人性的判定上。

在本體論或者存在論問題上、知識論問題上——比如人在知識的獲取上,哪壹種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以及宗教的圓融性上——在宗教比較學的意義上,哪壹種信仰或文化體系更圓融智慧等。

這些問題都在對比與探討的範圍之中。

有興趣的同學可做深入的了解。

  • 上一篇:要做壹篇關於kung fu panda的presentation(帶ppt)
  • 下一篇:請問“嚆失”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