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
土樓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壹,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壹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在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註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作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余米,三、四層樓的高度,***有百余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采取的壹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裏來到他鄉,選擇壹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采納下來。同壹個祖先的子孫們在壹幢土樓裏形成壹個獨立的社會,***存***榮,***亡***辱。所以禦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材質
土樓的墻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墻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墻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墻基。接著就用夾墻板夯築墻壁。土墻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壹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墻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墻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墻,再加上外面抹了壹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誌》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裏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布局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壹般它以壹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壹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壹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壹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壹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壹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裏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代表
1.龍巖永定:
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壹樓。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
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層,有壹、二百個房間,壹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臥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壹般是客房,中壹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采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墻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墻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墻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墻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