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的建築布局很有講究,成湯大廟是陽城區域內現存規模最大之壹,也是唯壹壹個正面開三門的成湯大廟,中華門上書成湯廟,東西分別為東華門西華門,兩側為鍾鼓二樓,中間是戲樓,雄偉的正殿八根青石大柱支撐著整個成湯大殿,大殿兩側有東西角殿,東西為木柱二層長廊,每逢三月十五傳統廟會更是熱鬧,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曾是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建於何年無法稽考,現存有明正德、崇禎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鹹豐等年間復修碑記多塊,據碑文記載始建於何年無法考證,民間傳說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也僅是傳說。
東西南北四閣好似四座城門,座落在村東南西北四個入村必經之路口,過往行人及商賈入村,必從閣洞經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村裏居民修建住宅沒有出四閣之外者。南閣又名紅閣(西冶大橋橋北己拆)為魁星閣又稱望海樓,是村民汛期觀察洪水水情的地方,因修建此閣時地基為菱形,閣洞為斜洞,被古人稱之為扭閣,是西冶村之南大門,七十年代前西冶村三景之壹。後閣又稱無粱殿(西冶學校西溝河之上),修建時采用獨特的建築技術,未使用大梁,被村民稱為無梁殿,西冶村古建築的代表之作,是西冶古村通往陽城的必經之路。東閣(東頭村盡己拆),西冶古村東大門,是通往東冶以及河南濟源的必經之路。西閣(西佛堂現林場大門外西20米己拆)西冶古村之西大門,是通往桑林的交通要道,據傳是湯王析城山祈雨的必經之路。村中有連接古村東西兩社的石拱橋又稱殺豬橋,因青楊溝的地理條件此橋為斜橋,和無梁殿以及魁星閣並稱古村三景(扭閣、斜橋、無粱殿),四閣之上分別供有神像數尊,是村內信奉道教民眾供奉之場所,至於四閣始建於何年未找到有價值的記載無法稽考。
四閣附近有東西南北四佛堂,東佛堂(東閣北坡根)古時為三教堂,清康熙五年改建而成,現存康熙五年修建關聖殿碑記壹塊,碑文詳細記載了改修情況。
西佛堂(原西冶林場)又稱宰社佛堂,始建於清康熙二年,清嘉慶年間大規模復修,現存有康熙二年佛殿碑記,因半塊碑隱於房墻之內,無法看清記載內容,另有嘉慶八年復修碑記壹塊,詳細記載了復修情況,曾在《西冶村之宰社佛堂》壹文中作了詳細介紹,是四佛堂中保存最完好的。西佛堂大門前有獅子壹對,獅子背上有石柱兩根,石柱上有流水紋壹百零八條,現在的年輕人已很少有人知道,此石柱上的流水紋據傳代表佛教中的壹百零八尊真佛,在濟源等地廣為流傳。
南佛堂(村前小橋東北己拆)已被拆毀,現僅存有遺址未找到有價值的記載。
後佛堂(無粱殿以東)只有正殿雖經過多次復修,清晰保留著清代的建築風格,據掌握的資料可說明四佛堂是清代所建,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四佛堂旁有關聖殿,依據四閣四佛堂以及伴隨的關聖殿可以看到古時的西冶佛道文化並存,壹個地方要麽信奉佛教,要麽信奉道教,在壹個村裏有如此規模的佛道祭祀場所實為罕見,由此可見西冶是個四大皆容的好地方。
兒時的記憶中在後溝到現在蟒河鎮石臼村青石路面古道,小王莊到獨泉、焦坪、八裏背、七裏返通往河南濟源可通馬車古商道以及東冶至桑林古道,四格的修建結合清代的鎖雲橋可以肯定,古時的西冶村是陽城到河南濟源及東冶到桑林古商道的必經之路,據傳陽城至濟源的古商道是明代名臣王國光修建,可見西冶古村的繁華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西冶現有吉、張兩大姓,據吉氏族譜記載吉姓始祖文舉是北宋末年從陽城町店遷居而來,陽城縣誌記載金正定年間進士吉天佑西冶人,從始祖到現在已傳至三十四代,西佛堂東側有吉氏宗祠尚存。之前主要由馮、栗、程、楊四姓,村內有古槐多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砍毀),可見西冶建村已超千年。
古西冶東西二閣之間壹華裏,街道兩側從西到東有西閣、西佛堂、西水碾、吉氏宗祠、西鋪、吉貞居、成湯廟、仁義牌樓、晉甲席匠鋪、晉甲上院、梨樹院、晉甲祠堂、小爐匠鋪、壹本號上下院、殺豬橋、省明亭、父子武舉人居、大槐樹、門道院、石桌底大槐樹、東水碾、新院、頭甲院、圪攬院、柳下院舉人居、東閣等。
再說傳統的三月十五廟會,據說三月十五是財神爺生日,人們為了讓財神爺保佑財源廣進,在村東下河川桑華巖修建黑虎廟,路旁有黑虎臺,傳說中的黑虎爺是指封神榜裏的趙公明死後被封為財神,在全國各地建起廟宇來祭祀,尤其在陽城有潤城天壇山,蟒河曹山溝以及西冶,每年的三月十五都要起會進行祭祀,而西冶的三月十五廟會很特別,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每年從正月初五就開始準備,有傳統的擡妝、挎妝、高蹺、跑旱船、秧歌等,擡荘又分大、中、小三類裝扮各異,挎妝有《楊家將》、《西遊記》、《嶽飛傳》等,擡妝在清朝中期發展成為名振壹時的華北壹絕《五行轉妝》,陽城白桑、臺頭、東冶、桑林以及河南的濟源、沁陽、溫縣、孟縣、博愛等地都派人參加,據說下河川幾百畝壹腿高小麥被踏平,第二天能恢復原樣;晚上有戲班、鐵花、煙花助興,可見規模之大,趕會人之多,也彰顯了西冶傳統文化之文明,由此可見西冶村在明清時代的繁榮。
西冶村村名的來歷無人能說明白,古時的西冶就有鑄造的歷史,現在西冶水磨溝還有古犁爐遺址,西冶村名的來歷壹定和冶煉鑄造有關,有待後人去挖掘。
西冶村古時的繁榮和曾經的輝煌依稀可見,望西冶子孫積極參與西冶歷史的挖掘和未來建設,秉承西冶歷史文明和傳統文化並發揚光大,無愧於祖先及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