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客家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客家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在客家過清明節的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客家清明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壹、客家清明節習俗

客家人是漢民族南遷的壹個民系,從中原遷徙到嶺南嶺北,甚至遷移到世界各地,壹直都祈求祖先的蔭庇保護,所以厚葬和祭掃是客家人每個家庭裏的壹項重要活動。

厚葬表現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輾轉逃亡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拋離祖上遺骨壹任異族他人蹂躪,壹旦找到了新的安居處,尋覓得風水寶地,將骸骨擦拭幹凈,置於?金鬥罌?,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這種習俗沿襲下來,即使不再遷徙了,也會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間,重啟墳墓,打開棺材,擦拭幹凈骸骨,貯於?金鬥罌?,再擇風水寶地及良辰吉時,再來?二次葬?。葬禮也是重要而神聖的祭拜活動。

客家人過清明必門插柳,頭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樹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無此內容。客家人都會在掃墓時將黃色紙壓在墳頭上,因此掃墓又叫掛紙,表示子孫已回來祭拜過祖先。

客家人對中國傳統的清明掃墓這壹習俗進行了改革,改為?春秋?祭掃。?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較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開始祭掃,有時間且有財物,在正月裏去掃墓,該添土的添土,該拔草的拔草,總之,該維修的維修。另外在祭辭中亦可以向祖先稟報新壹年有哪些計劃,如何實施,祈求祖先靈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種大忙過後的農閑季節,壹來有時間,二來有今年上半年的勞動成果可奉獻於祖宗的靈前,並祈請祖宗靈賜下半年同樣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這壹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從實際出發的。

清明節壹大早,客家人邊帶著祭祀用品,鋤頭、鐮刀等工具出發了。按照當地習俗,親人去世後都喜歡依山而葬。到達後,大家便動手清除親人墓地上的雜草,墓地周圍的雜草也要清除幹凈。客家人認為,雜草清除得比較幹凈,不僅是為了更好看,主要是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雜草清除幹凈後,將貢品擺上,便可以進行燒香祭拜了。每個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後將香火插在親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較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晚輩除了鞠躬之外,還需要行跪拜禮。

客家人過清明節的另外壹個重要風俗就是制作艾_。各家各戶將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葉與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_,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葉,在這時味道也變得十分溫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壹家人圍坐在壹起吃艾_,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享受壹家人團聚的歡樂。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時候,都要帶壹些艾_。

二、清明節起源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壹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壹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麽東西。掏出壹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壹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壹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壹下枝,編了壹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三、清明節傳統習俗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 上一篇:讓語文課堂充滿文化氣息
  • 下一篇:請問哪位達人知這種功夫叫什麽,是哪國的起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