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在古詩文教學中走進傳統文化
古詩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凝聚了我們民族太多的思想認識和情感。作為 語文 老師,要把古詩文作為塑造學生的優秀素材,最大限度地弘揚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著力提高學生的 語文 素養。詩詞教學中,註意整合吟詠自然山水的篇章,教會學生審美,在優美的文字與意境中吸取文化精髓。
1.運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再現詩詞畫面,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繪出壹幅“遊子羈旅圖”,單憑想象,對於多數學生來說,理解上有壹定難度,如果借用多媒體就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壹幅鮮活的古代生活畫面,從而理解詩歌是意象和意境的濃縮和升華。這樣不僅理解了這首詩,還能觸類旁通,比如在描寫花樹時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看到柳樹時,吟出“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心情暢快時,感覺“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些形象性的體驗,既讓學生們感受到古典詩詞的詩境之美,又能把傳統的內容與現實的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提高了學生的 語文 素養。
2.開展多種形式的“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澱傳統文化,吸收經典營養。
如每天課前五分鐘的詩朗誦展示,壹個學期,人人有展示的機會,人人有參與的意識,同時又是壹種積累;每學期壹次詩文朗誦比賽;每學期壹冊詩文成果展(摘錄筆記、分類搜集、詩詞鑒賞、背誦心得等)。
3.精心組織文言文教學,註重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李白的“直掛雲帆濟滄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廉者的“不受嗟來之食”……這些優美的篇章裏,我們看到了壹顆顆赤子之心,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脊梁。而這些需要我們教師及時抓住文本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契機,觸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學生心中紮根,傳承。
文言文教學中,民族文化的精髓並非都是學生能自行體會到的,教師要利用文本材料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抓好課前預習,課堂學習探究,課後總結延伸等環節,讓學生完成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整體把握——深層理解的過程。
諸葛亮的“智”是每個學生都知道的,但他的高尚情操卻並不為所有人贊同,對這方面的理解需要教師的引導。下面以《出師表》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閱讀教學的三個環節完成這壹過程。
課前預習初步感知:教學前,安排學生小組合作,了解諸葛亮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生活經歷,歷史上對諸葛亮功過是非的評價。讓學生對文本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小組合作的形式既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使學生的認知面盡可能擴大。為課堂上對文本內容的討論探究打下了基礎。 課堂學習探究整體把握:在每個學生都對文本人物諸葛亮的基本情況有了較為全面了解之後,課堂的學習探究就顯現出參與的廣度、深度和獨特的角度。學生對文本產生了興趣,就能克服文言語言障礙,追問諸葛亮之所以對劉禪提出三大建議的原因,從而體會到諸葛亮對於劉備、對於蜀國的壹片忠心。
課後總結延伸深層理解:三國之中,蜀國最弱;三國風雲人物,諸葛亮最名垂千古。是什麽原因使諸葛亮堅持留在蜀國,幫助昏庸的後主“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呢?劉備又為什麽有“白帝城托孤”呢?此時,讓學生以劉備的口吻寫壹篇托孤辭,讓學生通過寫作進壹步把握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欲報知遇之恩有感恩之德;定要興復漢室有慨然大誌;盡力輔佐後主劉禪有以國家利益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精神。
以上三個環節,相信能讓學生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作文教學中凸顯傳統文化
綜合性學習是 語文 教學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現任課本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還是校本教材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可以看作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升華,都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陣地,同時也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寫作熱情,以實際行動傳播傳統文化,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壹年壹度對學生開展的“感恩”主題活動,就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其良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還可以與其他教研組聯合開展講座、競賽等多形式的活動,了解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如書畫比賽,影展,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讓師生在審美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走進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養。
三、在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
語文 課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角度學習傳統文化,積累知識,提高素養。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嘗試著將傳統文化中的多種形式引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