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我國四大名山之壹,晉太康年間(280-289)信徒們已經發現本島(時稱梅岑山)自然環境與佛教諸經所載觀音勝地相似,時常有人登山求訪大士蹤跡。據“舊誌”記載,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壹個西域僧)來潮音洞錢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予七色寶石,靈感始起。
鹹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鍔第三次入唐,詣五臺山敬禮,至中臺精舍,睹觀音鄉容貌端雅,懇求請歸其國,眾從之,鍔即肩負至明州開元寺,覓得張友信(壹說張支信)便船,將登舟,像重不可舉,率偕行,賈客竭力負之,乃克勝。及過梅岑山,濤怒風飛,舟人懼甚,鍔夜夢壹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鍔泣以夢告眾,鹹驚異,乃置像於洞側,祈禱而去。山上居民張氏請像供奉於宅,稱“不肯去觀音”是為普陀山供奉觀音之始。歷代山誌誤載為後梁貞明二年(916),系將請像與建院二事合而為壹。其實,慧鍔系唐代日本天臺宗始祖最澄大師高足,茲錄其三次入唐情況如下:
慧鍔三次入唐情況 第壹次來回 楚州艄公(失名)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日本仁明朝承和八年。楚州此船原為送回仁明朝遣唐使到日本,楚州艄公水手等即搭原船回唐,學問僧園載的弟子仁濟、順昌亦乘此船入唐。慧鍔入唐是為了朝拜五臺山。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日本仁明朝承和九年,李鄰德明州(今寧波)慧鍔為向本國請求惡徒愛山供養費,乘此舟回國。 第二次來回 唐武宗會昌四年(844),日本仁明朝承和十壹年,慧鍔攜帶日本過桔皇後親手繡制繡文袈裟、寶幡及供養費等施給五臺山。又到杭州靈池寺謁見齊安國師,迎接他的弟子義空去日本開創禪宗。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六月二十二日,日本仁明朝承和十四年。張友信、元凈等二十二人。明州望海鎮(今寧波市鎮海區)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日本肥前國值嘉島留那浦3搭乘者:慧鍔、仁好、惠運。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隨日本高僧圓仁的弟子性海入唐的日本人春太郎、神壹郎同乘此船回國。 第三次來回 唐懿宗鹹通三年(862)九月三日,日本清和貞觀四年。張友信、全文習、任仲元等日本肥前國值嘉島同年九月七日明州石丹嶴4搭乘者:慧鍔、真如法親王入唐求法,在日本肥前國松浦郡柏島新造。 張友信明州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四月,日本清和朝貞觀五年搭乘者:慧鍔、賢真、忠全等。此船系上年送真如法親王入唐返航。 此次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壹尊,帶回本國,舟至普陀山潮音洞,遇風濤,遂置像於洞側,史稱“不肯去觀音”。 至後梁貞明二年,在張氏宅址建“不肯去觀音院”,乃普陀山最早寺院。 宋朝廷保護佛教,度僧散牒,設僧錄司統領天下寺院,但禁止僧人私度。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命內侍王貴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神宗元豐三年(1080),內殿承旨王舜封 出使三韓(朝鮮、韓國),遇風濤有感,以事上奏,詔改建“不肯去觀音院”,賜額“寶陀 觀 音寺”,許每歲度僧1人,置田積糧,安眾修靜。北宋、南宋間(1126年前後),普陀 “山下居民百許家,以漁鹽為業,亦有耕稼。有壹寺,僧五六十人……海舶至此,必有所禱,寺有鐘磬銅物,皆雞林(朝鮮)商賈所施,多刻彼國年號;亦有外國人留題,頗有文彩”(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紹興元年(1131),蜀僧真歇自長廬來山,經郡府請示朝 廷,易律為禪,山上居民聞教音,皆離去,普陀始為佛國凈土。此間,潮音洞等處常有大士 靈現傳聞。飛錫來山者,皆禪林俊秀。紹興十八年(1148),史浩等遊普陀,在潮音洞 目睹大士靈現,撰《題留寶陀寺碑碣》(文存)。寧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風,圓 通殿被摧,當朝賜錢萬緡重建,七年,殿成,禦書“圓通寶殿”額,建龍章閣藏之。丞相史 彌 遠捐資莊嚴殿宇及廊廡,備香燈供養,寧宗聞之,再賜金竧衣、銀缽、瑪瑙珠、松鹿錦幡等 供殿,置常住田567畝,山1607畝,普陀香火日盛。理宗寶慶年間(1225—12 27)詔寶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剎”,表示如下: 淳祐八年(1248),制師顏頤仲禱雨有感,施錢2萬,米50石,置長生庫,建接待莊,招待來往使臣,奉詔免山僧賦役。宋代普陀山佛教以禪宗為主,發展較迅速。曹洞宗法裔真歇著《華嚴無盡燈記》;大川普濟 著《五燈會元》。鹹淳年間(1265—1274),普陀山僧壹山壹寧等奉詔刪修《百丈清規》,建立起壹代典章——《鹹淳清規》。
元朝廷篤信佛教,凡帝王登位,必先受戒,中央設總制院(後改稱宣政院),各路設行宣政院統領教務,給喇嘛和僧侶以優厚待遇。世祖至元二十壹年(1284),詔普陀山長老如智同王積翁兩次出使日本,皆因中途有阻而返。大德二年(1298),命內侍李英降香,修飾佛像。三年,敕封江南釋教總統普陀山高僧壹山壹寧為 “妙慈弘濟大師”,持詔通好日本,命宮廷宿衛孛羅等賫金百兩祝香;敕江、浙省臣協同整修寶陀寺殿宇佛像。四年春,命魏也先、太出降香齋僧。住持如智獻玉琢觀音。五年春,復命太出、李鐵木兒不花、魏也 先持五彩幡旌莊嚴法筵,賜錢3千緡修飾殿宇,新建演法堂;飭浙江省割官田20頃,規定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由廷臣降香,諷誦祈禱,由直賢學士趙孟竨書寫刻碑。皇慶二年(1 313),皇太後遣法華奴為使,蒞山設齋,賜主僧袈裟,敕省賜鈔668錠,購置長明佛燈田3頃。延六年(1319),仁宗命忠宣王(名璋)至江南降禦香,璋等兼程朝拜普陀山,歸撰《行錄》1卷。泰定四年(1327),中宮派中政同知帖閭賫金幣,賜齋僧鈔千 錠、僧衣108件,供聖黃金織文幡、金彩綺帛等,給田2頃26畝。致和元年(1328 ),遣禦史曹立賫鈔百錠上山降香。至順二年(1331),江西陳覺和等募鑄大士銅像1尊,銅佛千尊及鐘磬等法器供閣。元統二年(1334),宣讓王帖木兒不花施鈔千錠,僧 孚中建多寶塔。至正年間,香火更盛,臣民等渡海不絕。當時記載:“自昔遊者,至今為盛 ,若西域名師,王公貴人,各極精誠。”至正二十壹年(1361)盛熙明撰《補陀洛迦山傳》四品三章,為“山誌”編纂之濫觴。 元末,普陀山寺院、亭橋樓閣、佛塔等設施 已具相當規模。山僧東川永與元初臨濟宗巨匠元叟行端等齊名,壹山、孚中等均系臨濟宗揚岐派法裔,壹山出使日本後,在日本創立“二十四派日本禪”之壹的“壹山派禪宗學說”,其門下輯有《壹山國師語錄》、《壹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行記》等刊行於日本;孚中有《五會語錄》等著述,古鼎著有《四會語錄》,大千等普陀山僧均有語錄行世,對當時江南禪宗的流傳影響頗大。
明代帝皇崇佛,但由於海寇騷擾,使普陀山佛教經歷幾次較大興衰。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天界寺設善世院,統領全國佛教。三年,高僧行丕由五臺山佛隴寺駐錫普陀弘揚禪宗,在寶陀寺南嶺建清凈境亭,翰林學士宋濂為撰《清凈境亭銘》。十五年,京都設僧錄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規定3年壹次考試僧侶,合格者免費發給度牒,時普陀山有殿宇300余間,度僧傳戒,佛事不衰。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經略沿海,以普陀“窮洋多險,易為賊巢。”徒僧毀寺,遷觀音像至寧波棲心寺(今七塔寺)重建殿宇,以“補陀”名之。山上僅留鐵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之。是為普陀山佛教第壹次衰微。
到山,“拿首僧如德”,將山上木材磚瓦盡數檢搜。二十九年,住持真宰進京請求復建, 病歿於京。三十年四月,派禦用太監張隨、內官太監王臣賫帑金千兩,齋僧銀1800兩, 誦禮《觀音經》銀3百兩、《觀音經》1幢到山,督造藏經殿,勘地庀材,籌劃建復普陀主 剎。十壹月,浙江督撫劉氏上《倭情叵測,海釁難開》奏折:“懇乞聖明,停止海外山寺之 建,以杜禍萌,以安地方。”被神宗“留中”。翌年五月,飭督撫浙江都禦史尹應元率總戎 李承勛、海道副使 王道顯、參將袁世忠、寧波知府鄒希賢等官員並健卒數千巡察普陀山,撰立“渡海紀事碑” ,文雲:“……普陀名號最著,因靈修復,殊非非常之原,壹旦重以天子之命,勢必竦動遠 近,鯨波叵測,偵備宜嚴。乃囑參鎮各官,整旅飭防,聞警即援,永期寧謐,分猷***念。” 從此,不提禁建之事。
三十三年,神宗奉皇太後命,遣張隨同禦馬太監黨禮、張然賫帑金2 000兩,皇太後、嬪妃等均施銀兩到山督造普陀禪寺;並送齋僧銀300兩,織豎幡幢、金花 丹 藥等及《金剛般若經》1部、《觀音普門品經》1藏供寺。張隨以寶陀寺舊基形局淺漏,辟 遷麓下,重新興造。翌年竣工,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此間,後山僧如壽、如光對海 潮寺進行大規模擴建,三十四年,賜額“護國鎮海禪寺”。三十五年,遣黨禮賫金千兩建兩 寺禦碑亭,祝福齋僧。住持寂庵進京謝恩,上命披紫,授以僧錄司右善世職。翌年,寧紹參 將劉炳文捐資建楊枝庵,重刻“楊枝觀音碑”。〖JP1〗三十七年,再遣張隨賜金千兩到 山齋僧。命 僧眾檢閱藏經3年,以五彩織金龍緞40尺及長幡、經袱、桌衣等供寺。三十九年,派張隨 賫金千兩祝禧齋僧,派黨禮等賜鎮海禪寺大藏經。四十年,遣使賜普陀寺玉帶鎮山門,釋海 觀撰《玉帶記》。天啟七年(1627)崇王由竫捐資重建藥師殿。崇禎十四年(1641 ),詔國戚田弘遇捧禦香到普陀祈禱。明壹代,尤其萬歷後期,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發展, 山上有寺庵200多處。江浙兩省、福建等沿海信徒紛紛朝山做佛事,蓮花洋上“貢艘浮雲 ”,短姑道頭“香船蔽日”,佛事十分興旺。
附錄:
明萬歷二年《普陀禁約》原考(萬歷三十年範淶編) : 照得普陀壹山,遠距定海四百余裏,獨峙海中,山多巖窟,田皆沃壤 。洪武初年,信國公經略沿海,見得本山窮洋多險,易為賊巢,遂行起遣。天順年間,始有 緇流私創寺宇,四方流聚漸多,接濟交通,勾引響導。嘉靖三十二年間,倭奴屯據本寺,遂 調發官兵劉恩至等剿滅之。隨奉欽差督撫軍門王〓鈞牌:仰道即行把總黎秀會同主簿李良模 ,帶領兵船前去普陀山,將寺宇盡行拆毀,佛像木植器物等件運移定海招寶山寺收用。其原 山僧人,俱各逃散舟山。查有度牒者,分發各寺;無度牒者,還俗當差。插牌本山,並告示 沿 海壹帶軍民、僧道人等,不許壹船壹人登山樵采及倡為耕種,復生事端。如違,本犯照例充 軍。仍禁本境勢豪之家,不許營謀佃管,若掌印官輕徇人情,故縱犯禁,坐贓問革等因。備 行把總黎秀等及行寧波府並定海縣遵照。 普濟寺
由短姑道碼頭登岸,北行不遠就是普濟寺。普濟寺又稱前寺,是普陀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始建於北宋。普濟寺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有殿宇九座,其中大圓通殿是寺之正殿,殿正中塑觀音像,高約九米,兩旁塑觀音32應身像,展現觀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現各種形象。蓮花池東面的多寶塔是普陀山現有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元代元統年間)。多寶塔與“普陀鵝耳櫪”號“楊枝觀音碑”合稱普陀三寶。
法雨寺
又稱後寺,在島的中部,建於明萬歷年間。寺東有天燈臺,為普陀最高處,登塔以望,海天茫茫,極目千裏。寺內建築倚山就勢而建,***有六重殿堂,其中大圓通殿(又名九龍殿)系從南京明故宮拆下來,金碧輝煌,為建築藝術之佳品。店內正中供有毗盧觀音像,像後供千手觀音,系永香樟木雕刻成。
慧濟寺
又名佛頂山寺,位於佛頂山上,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建築倚山市而建,頗具江南園林特色。正殿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這是普陀山寺廟中主殿不供奉觀音而供奉佛祖唯壹的壹座寺廟。在島上最高處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對佛祖的崇敬。
慈雲庵
建於明萬歷年間,清光緒年間改建。歇足此庵,可建蓮花洋,庵旁有壹泉,名滌心泉,頻臨海灘卻泉水清甜,人皆稱奇。
白華庵
建於明萬歷四十年(1612),康熙年間屢次擴建。庵中大悲閣,原為僧人收藏古玩、圖書之處、名人學士常往觀賞。1960年後作民居,現尚未修復。庵中有“真歇泉”古跡,宋代文學家史浩題有石碑,現泉廢,碑尚存居民處,為普陀山現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華庵右側妙莊嚴路旁發現明萬歷年間修築海塘碑刻。
隱秀庵
客運碼頭旁雨華峰嶴口(省工人休養院旁),有石階通道直達隱秀庵。明萬歷年間建,清同治年間重修。林石幽秀,梵宇精美,當年與白華、海岸、凈土、磐陀、梅福並稱前山“六大房”。1977年重建。
福泉庵
清康熙年間西域僧人大慧創建。1985年,新加坡印實大師捐資18萬元大修。庵內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大悲閣等各具壹方,內設圖書館,藏書萬冊。殿堂廂房圍成天井,形成四合院古建築,除主供佛像外,又塑天妃娘娘聖像,在普陀山眾多寺院中自成格局。
半山庵
創建明萬歷年代,清康熙年間重建。庵居深山之中,四周花木馥郁。門前故障蔽日,庵分前後兩重,主殿圓通殿主供十壹面千手觀音像。普陀山佛學院女眾班在此辦學。
大乘庵
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僑胞捐款修建。院內主要有圓通寶殿、臥佛殿及千佛樓等。圓通寶殿中供奉風兜觀音像。臥佛殿正中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是1981年仿緬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側平臥,長7.6米,為全山第二尊大佛像。千手樓現供奉的佛像,用香樟木、黃桐雕成。此庵規模不大但在佛教影響不小,尤以東南亞為甚。
楊枝庵
庵內正大殿供有楊枝觀音碑,是普陀山上的三寶之壹。
明萬歷十六年(1588),抗倭名將侯繼高督師海疆,順遊普陀,將歷年所得閻立本和吳道子所繪觀音像勒石,植碑於寶陀寺(今普濟寺)前殿。萬歷二十六年(1598),殿宇毀於兵災,碑亦遭劫。至萬歷三十六年(1608),寧邵參將劉炳文覓得閻立本觀音碑拓本,請名匠重新勒刻楊枝觀音碑,並建庵供奉,遂以“楊枝庵”命名。300多年來,殿宇幾經廢興,此碑得以幸存。此碑高2.34米,寬1.33米,中間刻觀音大士立像,珠冠錦袍,纓絡飄披,面部豐滿,臉似冠玉,右手執楊枝,左手托凈瓶,端詳莊嚴。此畫像線條流暢,造型壯麗,刻劃細膩,剛柔相間,造詣深湛,系藝術珍品。
現楊枝庵內設有普陀山佛協頤養堂。
西方庵
明初創建,1990年重建,此庵主殿堂前庭院構築玲瓏,中嵌玉石蓮池,上跨白玉方橋,庭右為梅雨石壁雕回廊,勤“祖師訓海出家三十要則”、“蓮池海會圖”等。西廂樓上設“慧鍔大師紀念堂”,內塑慧鍔大師像,左右懸掛真歇禪師畫像和梅福隱士畫像,四周安放日本大西寺、木古寺等37所觀音靈場會贈送的37尊銅質觀音像,37袋各寺院的鄉土,還有日本名人書畫等。
紫竹林庵
舊稱“聽潮庵”,創建於明末,清道光二十二年(1822)改今名。民國八年(1919)康有為題“紫竹林禪院”額,1989年重建。庵前為型青石浮雕紫竹壁,清雕100多株紫竹。庵中圓通寶殿供奉高2米重1噸的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殿外臺基雕刻精妙;大悲樓樓下供奉重4.5噸的漢白玉臥佛像,佛像後置壹大型紫竹壁畫。主殿後為藥師殿和三聖殿。後院種植著3000株紫竹。
梅福庵 傳聞西漢梅福曾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創建於明萬歷年間。庵宇臨坡而起,周圍林木幽深。大雄寶殿左後側有煉丹洞,又名靈佑洞,傳說是當年梅福煉丹的地方。洞內供奉梅廣真塑像,有壹泉水常年滴流不歇,清冽甘甜,含有多種礦物質。洞前有梅福井。
靈石庵 因磐陀石而得名,創建於明代。清光緒年間,庵內專建舍利殿,內供奉從錫蘭請得的佛舍利三顆及壹尊玉佛、壹部貝叫經,是為該庵特色。1990年重建殿堂39間,大殿供奉楊枝觀音像。
觀音洞庵 由二龜聽法石東側石級而下約百米處,為觀音洞庵。庵倚天然洞穴觀音洞而建,分上中下三個臺基,有殿宇73間。觀音洞中有天然形成的石乳倒懸柱地,四周壁上和石柱上均鐫有觀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當推此洞,洞頂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鸚哥,色白、細頸、短身,形神俱肖。人站在庵院中向上了望,可見兩巨石相疊,壹顆大樟樹長在兩巨石的夾縫處,石上有“大士重現”等題刻。 紀念品
普陀山旅遊紀念品分兩大類:壹是富有宗教色彩的工藝品,壹是具有海島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在香華街(橫、直街)、法雨寺、慧濟寺、大乘庵、紫竹林、入三摩地等商業區和風景點周圍商店、商亭鱗次櫛比,各類工藝、紀念品琳瑯滿目。這些工藝紀念品,有的從外地進貨,有的系當地生產。普陀山鎮政府和合興村均辦有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生產加工廠,並開設門市部,各大寺院設有法物流通處。 旅遊工藝紀念品主要有:佛珠、木魚、元寶、香爐、燭臺、檀香木雕、黃楊木雕、陶瓷、石刻、鍍金觀音佛像、彌勒佛像、財神菩薩、如來佛像、金銀箔、進香袋、楊枝觀音像拓片、漢白玉觀音、玻璃鋼觀音、彩印小佛像、緬甸翡翠玉觀音、激光觀音、夜光觀音、菩薩護身佛、水晶佛字、佛像紀念章(泰國)、各色普陀山風景紀念章、水晶生肖章、木珠佛籃、銅鑄佛像、檀香 風景扇、風景手帕、木雕觀音臺屏、海螺號、大海螺、用海螺貝殼制作的假山、盆景、塔亭 和動物、貝雕、貝殼、烏石子、金屬玩件串綴的各種項鏈、手鏈、瑪瑙、翡翠戒指、各種玉器 、玉鐲、雞心、珍珠項鏈、掛件、耳環、泥塑、竹編、生肖竹筷、龍鳳筷、牛角號、絨布動物;藝術書簽、導遊讀物、佛經磁帶、梵音磁帶、各類經書、畫頁等多達300余種。土特產有各種幹海產品和催生子、九死還魂草等。遊客可在各風景點商場隨處購買。
香華街 於清康熙年間,清末形成商業區。原稱橫直街,普濟寺 東面壹段稱直街,文昌閣至洪筏禪院壹段稱橫街,全長300余米,沿街商店鱗次櫛比。1979年改革開放後,為全山商業、飲食業中心區。1995年,將飲食業遷移至司基灣海鮮園,年底,將靠南整排木結構樓房拆造為磚木結構。成為主營旅遊紀念品和特色海產幹品的街道,並改今名。
土特產
普陀佛茶 又稱雲霧佛茶。五代時,山僧開始植茶,至宋稱盛。原為野生茶樹,生長在海拔288.2米高的佛頂山上。長年受雨露、雲霧、朝霞沐浴滋潤,葉厚芽嫩,輔以精心炒制,加泉水沖泡,濃郁香醇,以其獨特風味享有盛名,清代列為貢品。在清明前後2-3天開始采摘,鮮葉要求嫩、純。由壹芽壹葉或壹芽二葉初展組成,芽長2.5—3.2厘米。手工炒制成似珠非珠,似螺非螺蝌蚪狀。每500克幹茶壹般由6萬個左右嫩芽組成。外形仿江蘇“碧螺春”茶,條索卷曲、緊結,白毫顯露,形似螺旋狀,湯色嫩綠明亮,清香醇和,滋味雋永,鮮爽生津,有壹定的藥療效果,史稱:“夙凰茶”。極品貯於銀盒,八貢朝廷。中品以小盒精裝售給香客,下品留給僧尼自用。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二等獎。1979年,評為浙江省名茶之壹。1984年在浙江省淳安召開全省名茶評比會上,獲省名茶合格證書。1996年評為浙江省新、優、名特產品金鷹獎。為《中國名茶》壹書收錄。
南海紫菜
生長在海邊高潮帶礁巖上,片狀、膜質、無莖,長10—40厘米,寬3~10厘米,呈橢圓形,邊緣鋸齒狀,有紅紫、綠紫、黑紫等品種。民國二十四年(1935)10月,浙江省水產試驗在梵音洞吸咀壹帶人工試養。現多用竹筏架近灘養殖,立春前采摘的叫冬菜,立春後采摘的叫春菜,冬菜質優於春菜。紫菜富含碘、鈣、磷、鐵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蛋白質,可防治甲狀腺腫、水腫,對高血壓、高血脂及降低膽固醇有療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凡結積塊之病,宜食紫菜。”食法簡便,曬幹後貯罐,壹年四季食用。
洛迦蓮子
貢品,清代乾嘉年間,朝廷規定每年朝貢蓮子1鬥。鄞縣全祖望《洛迦蓮》詩雲:“洛迦釋子荷帝德,年年壹鬥附使車。”道光間陳慶槐詩雲:“蓮子香清憶普陀,錦函貢入上方多。杭州織造門前路,聽說山僧年年過。”光緒間化聞和尚稟請裁免。
催生子
海生小型貝類動物,產於本山及附近島嶼沙礫灘中,大似雛 蛤,小如珍珠,半球狀,底有螺紋,殼黃白色,似碧玉,傳對難產產婦有助產催生功效,故名。置於手掌粗看似無生命之石,其實久藏不壞不死,因名長生蝸;放盆中,滴入米醋,即能蠕動,如放入兩顆,會移至壹處,故俗稱醋鱉,又稱“相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