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有壹件國寶。也許它沒有玉璽那麽有名,但它的歷史文化價值絕對在玉璽之上。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國寶失蹤了,至今下落不明。如果有壹天能重現於世,將是整個中華民族之福。國寶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型古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迪稱帝的第二年,為了整理和保存歷代的歷史文化,命人編纂了這部非凡的著作。起初,這本書的名字叫《紀實傑作》,共22937卷,約3.7億字。
負責編纂這部史詩的和姚,都是明的寵臣,也是博學之士。解縉,明代三大才子之壹,出生於壹個書香世家。7歲時,他就能夠用舊成語寫詩了。10歲,幾天背幾千字,終身不忘;12歲,力所能及地讀完四書五經。他是世界上少有的神童。
堯小光,法名道言,是朱迪登基為帝的主要功臣。他手下的大臣精通儒、釋、道、兵學,有“黑衣丞相”之稱。本來大器晚成的單獨負責編撰《大禮》,但明覺得這本書過於正統,客觀上無法收錄其他先進思想文化,於是請心腹姚加入。歷時六年,兩萬余名大臣、學者參與其中,最終於1408年完成編纂工作。
據史料記載,《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各種珍貴資料,其規模和價值遠超歷代所有古籍和名著,絕對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我們熟悉的《大英百科全書》比《永樂大典》晚了300多年,西方其他同時代的書倒了幾十條街。
《永樂大典》古今圖書有七八千種,而清代大才子紀曉嵐編纂的《四庫全書》只有三千種,還不到《永樂大典》的壹半。有人曾評價說:“永樂大典作為世界著名的百科全書,展現了古代漢文化的輝煌成就,是壹部盛典。”
為了防止《永樂大典》失傳,除了原作,嘉靖皇帝又下令復制了壹份,即所謂的仿本。起初,原件和復印件都藏在大明宮裏,受到嚴格保護。然而,600多年後,這部史詩般的大典只剩下不到800卷,與最初的22937卷相比,連零頭都沒有。很多人都有疑問。因為什麽原因,什麽時候銷毀的?
壹份《永樂大典》在清朝雍正年間被保存在國子監。但乾隆年間,我準備編纂《四庫全書》時,發現少了2400多卷。光緒元年,《永樂大典》已失傳過半,現存不足五千冊。20年後,再次盤點時,只剩下800多本。可以丟在清朝的國子監。這是什麽意思?
至於原著《永樂大典》,明末清初以來幾乎沒有記載,結局也變得撲朔迷離。悲觀主義者認為,原作早已毀於戰火,再也看不到了;樂觀主義者認為,它應該是由明朝皇帝朱迪帶入陵墓的,當陵墓被挖掘出來時,它將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目前僅存的數百冊《永樂大典》並不全在中國,而是收藏在日本、英國、美國等八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