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形木魚,又叫誦經木魚。形狀雕成魚頭,腹部中空。壹條長長的魚嘴橫開在頭前發出聲音,尾巴盤成壹圈,昂著頭,縮著尾巴。背部(打擊部分)傾斜,側面呈三角形,底部呈橢圓形。壹些小木魚的尾巴上有短鉤。外部雕刻有各種魚的圖案,深紅色的油漆上畫有金色的圖案。這種木魚規格很多,發音也不壹樣。它的長、寬、高大致相同,所以多以圓直徑來衡量。大木魚的圓直徑在40厘米左右,小木魚的圓直徑在7厘米左右。木魚最大圓徑可達85厘米以上。木魚大多固定在佛教寺廟的正殿,供僧人誦經或施魔法時擊打。也是佛教音樂中起停樂的指揮,是最突出的低音節奏樂器。
院內使用的大小木魚,下部墊以彩緞制成的木魚座,內填棉絮,用絲線繡上荷花等花卉,四周系壹條繡帶。最小的木木魚圓直徑只有4厘米,只用於“繞蓮”(佛寺周圍)的佛教儀式。放在壹個長長的圓柱形木制魚座上,外用彩色緞子,內有棉絮。和尚左手拿著木魚座,右手拿著小杵壹邊玩。大木魚壹般用桑木、香椿或胡桃木制作,小木魚多用檀香、紅木或棗木制作。外觀要對稱,表面要光滑,畫要均勻,發音要大方。
演奏時,大的魚形木魚要放在地上,小的圓形魚形木魚要左手持,右手持橄欖形頭的木杵敲擊,發音短促,音色清脆響亮。常用於戲劇、曲藝伴奏、器樂合奏、民族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木魚用於為昆曲、京劇、晉劇(山西中路梆子)、藏戲伴奏。廣東音樂用壹條長長的魚形木魚,有時合奏用兩條木魚。大木魚做低音,小木魚做高音。在江南竹絲、蘇南吹汀、浙東吹打擊樂、河北吹歌等民間器樂合奏中,魚形小木魚常與鼓板配合使用,鼓板用於再打拍子,用小木魚拍打。在樊氏鑼鼓、福州樊氏、閩南樊氏、福建南音等器樂合奏中,木魚是不可或缺的樂器。它發出的聲音,除了敲擊和輕拍,被視為主要音色之壹。在民族樂隊中,總有壹整套不同音高、不同數量的團魚形木魚,按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或十二平均律排列,多用於配合活潑的曲調,有時敲出簡短的獨奏樂句,也有模仿奔馬的音響效果。在佛教和道教音樂中,木魚既是壹種樂器,也是壹種不可分割的節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