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對著飯菜準備吃飯時,便問他:‘妳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占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妳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妳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妳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妳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壹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2. 翻譯文言文《唐太宗以人為鏡》“唐太宗以人為鏡”並不是文言文,它是壹句話,翻譯為:“唐太宗把人當作鏡子”。
1. 以人為鏡[yǐ rén wéi jìng]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出自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2. 成語典故:
《墨子·卷五》記載了這樣壹件事:春秋末期,壹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後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後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趙氏早晨滅亡了,我們在晚上就會跟著滅亡;趙氏在晚上滅亡了,我們明天早上也就會跟著滅亡。只有我們三家聯合起來,***同打敗智伯瑤,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裏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了智伯瑤,三家***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壯大了自己,後來都成為戰國七雄之壹。墨子評論說: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為鏡子,而是以人為鏡子。因為以水為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子 才能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對自己不利。"
3. 唐太宗賞罰分明的文言文翻譯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先後對18名大臣進行了26次獎勵。
對諫議大夫魏征獎勵次數最多,重獎8次,***獎絹1900匹,錢400緡,金甕1只,黃金10斤,房屋壹座,馬兩匹。魏征去世後,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員前來悼念,並親自為其撰寫碑文,並書寫墓碑。
他對大臣們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壹鏡矣!(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壹面鏡子了!)”對擊滅東突厥的大將軍李靖重獎2次,***獎絹3000匹,增加食邑到500戶,還令其兼任左光祿大夫。對輔佐太子承乾、數次直諫的於誌寧、孔穎達各賜黃金1斤,帛500匹。
阿史那社爾(突厥族)是征服高昌的行軍總管,在高昌平定後,眾將均受到封賞,因為沒有皇上的命令,他未接受封賞,接到皇帝的聖旨後,也只領受了壹些老弱的仆人和殘次物品。唐太宗對他的廉潔謹慎十分看重,獎勵他從高昌繳獲的寶刀壹把,雜色彩綢1000段。
唐太宗不僅獎勵朝廷命官、軍隊統帥,還十分重視獎勵基層官吏。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十壹月,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到達涼州(在今甘肅省武威市),見都督李大亮有壹只鷹非常好,暗示要送給皇上,李大亮不同意,給太宗上密表壹份,說您拒絕打獵,而使者為您要鷹,這與您的主張相違背,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張,這就說明您用人不當。
太宗看到密表後很高興,贊揚李大亮忠誠正直,就把自己用的胡瓶壹把和荀悅《漢紀》壹書贈給李大亮。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獵,路過櫟陽縣(在今西安市閻良區),縣丞劉仁軌進言,此時農民秋收未畢,建議太宗遲滯幾日,以免修路修橋影響農時,太宗深為贊許,賜給他印璽密封的手書,不久提拔他做了新安縣令。
唐太宗有功必獎,有過必罰。他獎勵的官員大多屬於剛正不阿、廉潔、正直之士,懲罰的則主要是謀反、貪汙、瀆職、阿諛奉承之人。
《資治通鑒》記載,被他處罰的官吏達幾十人之多,其中有立過巨大功勞的大臣,也不乏親信和親戚。侯軍集是輔佐太宗馬上打天下、發動玄武門之變、率軍征伐的重要將領,曾經擔任過兵部尚書,但因參與太子謀反,與太宗的外甥趙克等人壹並被處死。
貞觀十九年正月,太宗用兵遼東,任用韋挺負責軍糧運送。但他失職,導致600多艘運糧軍船在盧思臺擱淺不能行進,被械送洛陽革職。
滄州刺史席辯因貪汙受賄,太宗命人下去親自監督處斬。貞觀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遲敬德參加唐太宗召集的宴席,看見壹個人坐於其前,怒曰,“妳有何功勞,坐在我的上面”,唐太宗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面,進行勸解,尉遲敬德不僅不買賬,還幾乎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十分憤怒,對他說,妳屢屢犯法,不要咎由自取;國家的綱紀,唯有靠賞罰來維持,非分的恩惠不可能常有,妳要好好反思和改正,不要留下什麽遺憾。自此以後,尉遲敬德感到害怕並收斂了好多。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太宗領北伐高麗的大軍回師路過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縣),姓陳的司馬將溫室種植的蔬菜進獻給皇帝,太宗認為這是諂媚行為,將陳司馬予以免職。 從唐太宗治理國家、管理官吏的所做所為可以看出,他愛憎分明,制度嚴格,對國家有貢獻的,絕不吝惜錢財,給予重獎;對於圖謀叛亂的,壹概格殺勿論;對於貪汙受賄、瀆職的,該殺的殺,該除名的除名,該抄沒家產的抄沒家產;對於諂媚的,嗤之以鼻,削除官職。
唐太宗用實際執行力來管理國家和官吏,造成良好的為政之道,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4. 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譯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譯文: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裏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於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麽就不能夠安樂呢”
5. 魏征勸唐太宗的文言文魏征勸唐太宗的有關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 諫太宗十思疏 》。
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征傳》中《 諫太宗十思疏 》全文如下: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
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吳越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壹代名相”。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即《諫太宗十思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勸諫,《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壹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
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壹篇精彩的論說文。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得高,壹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壹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壹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
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壹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麽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壹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
竭盡誠心,雖然壹在北方,壹在南方,也能結成壹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裏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壹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難道能不加重視嗎?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壹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興建什麽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遊,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壹面,擔心意誌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壹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壹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麽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
6. 唐太宗虛心改過文言文翻譯唐太宗虛心改過文言文 貞觀政要
翻譯: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對著飯菜準備吃飯時,便問他:‘妳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占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妳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妳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妳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妳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壹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7. 唐太宗覓人才 古文原文:
上令封德彜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壹世之人!”
翻譯:
唐太宗讓封德彜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壹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壹樣,每壹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麽可以冤枉當今壹世的人呢?”
註釋:
上:指唐太宗。
舉賢:推薦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把國家治理好。
正患:只怕。
誣:冤枉、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