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李完善的考古學學術體系

李完善的考古學學術體系

上世紀90年代,李先生已年屆六旬,不顧年事已高,仍在國家考古研究的道路上奮勇拼搏。在此期間,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隨著新材料的不斷發現,這些問題得到了深化和修正:如《中國古代制陶研究》,綜合了20世紀50年代雲南西盟佤族、80年代雲南麗江、獨龍江地區納西族、佤族、獨龍族、90年代海南五指山地區黎族制陶調查資料,參考了國內外制陶資料。結合我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制陶材料、陶器紋樣、制陶工具、陶坯技術、燒制技術等資料,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原始制陶技術及其演變過程,撰寫《原始制陶技術研究》。它既是對古代制陶技術的總結,也是李先生運用民族考古學進行學術研究的又壹具體體現。

再比如李先生對糧食釀造起源的研究。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就利用當時的考古材料,將中國糧食釀造的起始時間定在仰韶文化。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由於裴李崗文化的發現早於仰韶文化,在這些考古文化中發現了許多與釀酒有關的新考古材料。李先生敢於打破自己原有的觀點,將考古發掘資料與民族誌資料進行對比。通過分析、多角度求證、演繹,得出谷物釀造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結論。20世紀90年代,李先生不僅開展了民族考古學的專題研究,而且致力於整個民族考古學研究體系和研究方法的完善,這是他在20世紀90年代關註的另壹個主陣地。從65438年到0998年,李先生的文集《民族考古文集》正式出版。在本書的序言中,李先生還對中國民族考古學的普遍問題作了全面的總結。

李先生認為民族考古學是在新考古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門分支學科。它是根據考古學(指傳統考古學)提出的問題,通過現代民族的行為和相關材料與考古物質遺存進行比較、驗證、研究和解釋其文化內涵,從而還原古代人類社會歷史面貌的壹門學科。其研究方法是“類比—假設—驗證”和演繹推理。其中,類比是最重要的環節。李先生總結了民族考古學中可以類比驗證的四個規範:

1,社會性質相同或者社會發展階段相同;

2.具有相同或相似生產生活的相似物質文化;

3.生產生活相同或者相似的精神文化;

4、生產生活的文化功能相同或相似(人類的生活方式)。

李先生特別強調,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遺跡和遺物,與類比條件相同或相近的民族誌資料相互印證,最有說服力。

李先生的論述不僅是他長期從事民族考古學研究的系統總結,具有方法論意義,而且標誌著他的民族考古學實踐、理論和方法論體系的形成,成為民族考古學研究領域的寶貴財富。李先生的學術成就自然難以在壹篇短文中充分展現。除了學術成就,李老師的道德風範更令人欽佩。

李先生以平易近人和謙虛的生活方式而聞名。不管遇到誰,他總是面帶微笑,讓人感覺像個春風,舉止有點像著名教授。他總是積極鼓勵年輕人,只要學生有壹點進步,他都會表揚。他常說,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學術使命。年輕人可貴的是他們的熱情。他鼓勵年輕人敢於超越前輩和老師。只有這樣,學術才能不斷進步。

李先生的敬業精神還體現在他宣傳民族考古學是壹門隨時隨地的邊緣學科。每當有人問他相關的學術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並熱情地提供幫助。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李老師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要求研究生多讀書、多動筆、多讀書、多思考,在民族地區調研時力求眼勤、腿勤、手勤、腦勤。

李先生從事民族考古研究多年,但他從來不只關註自己的研究課題。所到之處,他總能很快與當地少數民族打成壹片,對少數民族的切身利益真誠關心。65438年至0988年,他在雲南考察獨龍時,對道路不通、交通不便深有體會。回京後,他及時與林、等十余位著名民族學家聯名上書中央有關部門,反映獨龍族地區的交通困難,呼籲早日修建獨龍族居住區的道路。中央有關部門收到李先生等人的來信後,不僅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建議,還撥款為獨龍族修路,結束了獨龍族世代不通公路的歷史。李先生的舉動深深感動了獨龍族人民,贏得了同行的廣泛贊譽。

  • 上一篇:朔州市應縣佛宮寺釋迦牟尼塔保護條例
  • 下一篇:杭州去哪裏有什麽好玩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