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南岡小傳〔清〕惲敬
謝南岡名枝侖,瑞金縣學生。貧甚,不能治生,又喜與人忤。人亦避去,常非笑之。性獨善詩,所居老屋數間,土垣皆頹倚,時閉門,過者聞苦吟聲而已。會督學使者按部,斥其詩,置四等,非笑者益大嘩。南岡遂盲盲三十余年而卒,年八十三。
論曰:敬於嘉慶十壹年自南昌回縣。十二月甲戌朔,大風寒。越壹日乙亥,早起自掃除,蠹書壹冊墮於架,取視之,則南岡詩也。有郎官為之序,序言穢腐。已擲去,既念詩未知如何,復取視之,高邃古澀,包孕深遠。詢其居,則近在城南,而南岡已於朔日死矣。南岡遇之窮不待言,顧以余之好事為卑官於南岡所籍已二年,南岡不能自通以死,必死後而始知之,何以責居廟堂、擁麾節者不知天下士耶?古之人居下則自修而不求有聞,居上則切切然恐士之失所,有以也夫?
——選自《大雲山房文稿》
譯文謝南岡名枝侖,是瑞金縣縣學的生員。家裏很窮,不能維持生計,又喜歡和人頂撞。人們也遠遠地避開去,常常譏諷嘲笑他。生性唯獨擅長詩歌,所住的地方只有幾間舊屋子,用土壘起的矮墻都坍倒了,門兒經常關著,經過的人只聽到他苦心吟詩的聲音而已。正逢上朝廷派出的提督學政巡察下屬,對他的詩大加貶斥,列在第四等,那些譏諷嘲笑的人更是壹片喧嘩。南岡因而默默無聞地沈淪三十多年而死去,得年八十三歲。
評論說:我在嘉慶十壹年從南昌回到瑞金縣。十二月初壹,刮大風,天氣寒冷。過了壹天是初二日,我很早起床,自己打掃住處,有壹本滿是蟲蛀的書從架上掉下,拾起壹看,原來是南岡的詩作。有郎中壹類的官員為它作了序,序言盡是些陳詞濫調。我已經把書丟開在壹旁,後來又想到不知詩究竟做得怎樣,便又重新拿來翻看,格調高曠,風格古拙、冷澀,包含著深長的意境。連忙打聽他的住址,原來離此不遠就在城南,而不料南岡已在初壹那天去世了。南岡境遇的不順利是不用說的了。然而象我這樣壹個不嫌多事出來當個小官的,在南岡戶籍所在地任職已經兩年了,南岡不能自我介紹與我相識而後死,壹定要到死了以後我才知道他,這又怎麽能夠責備那些在朝中官居要職、或在壹方執掌大權的人,不識天下的人材呢?古時候的人處於下層時,就自我修養,不求被人所知;處於上層地位時,就憂心不已,唯恐士子不得其所:這是有緣故的啊!
2. 羅紹威 文言文全篇翻譯羅紹威,魏州貴鄉人。
父親羅弘信,本名羅宗弁,開頭做馬牧監,服事節度使樂彥貞。光啟末年,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驕橫太盛,招聚兵馬,想誅滅魏州牙軍。
牙軍大怒,聚集吶喊攻打他,樂從訓出逃據守相州。牙軍廢除樂彥貞,囚禁在龍興寺,逼著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殺死了他,推舉小校趙文建任留後。
此前,羅弘信自己說,在居住的地方遇見壹位白胡須的老頭,對他說:“妳將成為壹方土地的主人。”這樣做夢遇見了兩次,內心覺得怪異。
不久趙文建與軍心不協,牙軍們相聚呼喊說“:誰願做節度使?”羅弘信立即應聲回答說“:白須老頭早就告訴我,可以做妳們的君長。”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軍們推舉羅弘信為魏州留後。
朝廷聞訊,就正式授給他節旄。 乾寧年間,太祖急攻兗州、鄆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這時李克用派大將李存信領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駐在莘縣。
李存信帶兵沒有法度,不斷征取魏州的牛馬,羅弘信對此不平。太祖乘機派使者對羅弘信說“:太原晉人誌在吞並河朔,當回師之日,貴道就很可憂慮了。”
羅弘信便感到害怕,於是與太祖結好,又出兵三萬人攻打李存信,打敗了他。不久,李克用領兵攻打魏州,紮營於觀音門外,魏州所屬城邑多被晉軍攻占。
太祖派葛從周援救羅弘信,在洹水與晉軍交戰,活捉了李克用的兒子落落獻上,太祖令將落落送給羅弘信,羅弘信殺了他,晉軍才退。這時太祖正在圖取兗州、鄆州,擔心羅弘信背離自己,每年歲時節日都送給他財物,必定言辭謙卑、禮物豐盛。
羅弘信每有回禮,太祖必當著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說:“六兄是比我年紀大壹倍的兄長,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鄰邦的禮儀看待。”所以羅弘信以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後來羅弘信歷官至檢校太尉,被封為臨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羅紹威繼承父親的職位自稱魏州留後,朝廷也就順便任命他,接著正式授與他旄節斧鉞,加封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封為長沙郡王。唐昭宗東遷洛陽,太祖命各道營修洛邑,羅紹威單獨營修太廟,詔令加封他為守侍中,進封為鄴王。
當初,至德年間,田承嗣盜取占據相、魏、澶、博、衛、貝等六州,招募軍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稱為“牙軍”,都供給豐厚的賞賜,使牙軍不勝驕寵。年代久遠,父子相承,親戚黨徒交結牢固,那兇暴的人,強取豪奪,違犯法令,官員不能制止。
牙軍們隨便變換主帥,就像兒戲,從田氏以後,近二百年,主帥的廢立,全出於牙軍之手,如史憲誠、何全白臯、韓君雄、樂彥貞,都是他們擁立的,對他們的優待獎賞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誅。羅紹威苦於牙軍以往形成的弊病,雖以財貨收買姑息遷就,但內心不滿他們。
羅紹威繼承父職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劉仁恭擁兵十萬圖謀擾亂河朔,進攻占領貝州,長驅直攻魏州。羅紹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駐在洹水,葛從周自邢州、氵名州領軍進入魏州,燕軍將領劉守文、單可及與太祖的軍隊在內黃交戰,燕軍大敗,太祖的軍隊乘勝追擊。
遇上葛從周也出軍掩擊,又打敗燕軍。斬首三萬余級。
三年,羅紹威派使者與太祖會合軍隊,壹同進攻滄州以回報太祖。從此羅紹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為仰慕並依附於他。
羅紹威眼見唐朝國運衰落,群雄交相作亂,太祖兵力強於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禪代帝的意圖,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結他,成就他的事業,又經常擔心牙軍發生變亂,內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無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謀變,羅紹威更加害怕,於是定計除掉牙軍,派使者告訴太祖請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應了他,派李思安會同魏博鎮軍隊再次攻打滄州。在這以前,安陽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機派遣長直軍校馬嗣勛挑選士兵壹千人,將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輿擡入魏州,說是贊助安陽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親自領軍渡過黃河,聲稱到滄州、景州視察行營,牙軍很懷疑他的行動。這月十六日,羅紹威率領數百家奴門客與馬嗣勛***同攻打牙軍,當時住在牙城的壹千多牙軍,到天亮時全被誅殺,***八千家,都被滅了族,州城為之壹空。
第二天,太祖從內黃奔到鄴州。當時魏軍二萬,正與朝廷軍隊壹同包圍滄州,聽到魏州城中發生事變,魏軍於是擁著大將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內,皆為勁敵,太祖派眾將分兵征討他們,半年才平定。
從此羅紹威雖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軍,然而立刻又後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幾個月,又發生浮陽戰役,羅紹威飛車饋送運輸軍需,從鄴都到長蘆五百裏,車軌交疊,不絕於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帥府,沿路設置亭候,供應牲牢、酒備、軍幕、什器,太祖上下全軍幾十萬人,所用軍需都不缺少。到太祖從長蘆回來,再次經過魏州時,羅紹威乘機對太祖說“:..州、岐下、太原終有狂妄詭密的意圖,各以復興唐朝王室為名,大王應當自己奪取國家政權,以斷絕別人的企圖,上天賜與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議的。”
太祖深深感謝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羅紹威為守太傅、兼中書令,賜與扶天啟運竭節功臣名號。
禦駕將進洛陽時,羅紹威奉詔令重修五鳳樓、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當時所有,而建築忽然。
3. 高堂隆傳 求古文翻譯 註解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陽人,是漢代魯國高堂生的後代。年輕時是個讀書人,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為督郵。郡督軍和薛悌發生爭執,直呼薛睇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按劍叱責督軍說:“過去魯定公受到侮辱,孔子仲尼登上臺階維護他的尊嚴;趙王被迫為秦王彈箏,藺相如進缶迫使秦王為趟王擊缶。對著臣子直呼官長的名字,道義上要受到懲治。”督軍嚇得變了臉色,薛悌吃驚地站起來制止他。後來高堂隆辭去吏職,到濟南避難。建安十八年,太祖徵召他任丞相軍議掾,後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轉任國相。曹徽遇上太祖去世,不表示哀痛,反而遊玩打獵到處奔馳。高堂隆用大義直言勸諫,很有輔助引導藩侯的法度。黃初年間,任堂陽長,被選任為平原王傅,平原王即位,就是明帝。明帝任命高堂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明帝剛剛即位,眾大臣有的認為應該舉行盛大宴會,高堂隆說:“唐堯逝世後虞舜和百姓有三年停止舉樂的哀痛,殷高宗繼位後有三年壹言不發的思慮,因此崇高的道德能夠和諧興盛,光照四海。”認為不應該舉行盛大宴會,明帝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陵霄闕開始興建,有喜鵲在上面築巢,皇帝就這件事詢問高堂隆,高堂隆回答說:“《詩經》說‘喜鵲築好了巢,鳩住在它裏面’。現在興建宮室,築起陵霄闕,而喜鵲在上面築巢,這是宮室沒有建成自己不能住在裏面的徵象。上天的意思似乎是說,宮室沒有建成,將會有其他姓氏的人掌握統治它,這正是上天的告誡。上天的準則是不偏愛親近的人,只降福給品德好的人,不能不深加防範。不能不慎重考慮。夏朝、商朝的末年,都是繼承先祖基業的君王,他們不恭敬地接受上天的訓令,只聽從誹謗誣陷別人的話,廢棄德行滿足私欲,所以他們的滅亡非常快。太戊、武丁,看到災變心懷恐懼,敬奉上天的告誡,所以他們勃然興盛起來。現在如果停止各種勞役,力求儉省以滿足需用,更加推重德政,行動遵循帝王的準則,除去給整個國家帶來危害的事情,興辦給廣大人民帶來利益的事情,那麼三王之後可以有第四個,五帝之後可以有第六個,難道只有殷商的王室可以轉禍為福嗎?臣充任陛下親近信任的人,如果可以給皇帝添加幸福,安定保存社稷,臣即使自身化為灰土,家族誅滅,也如同是我的再生之年。怎麼能害怕因違背皇上意願而遭受災難,而使陛下聽不到合乎事理的話呢?”於是皇帝變了臉色,感到震動。
4. 古文 的翻譯鄭谷①在袁州,齊己②因攜所為詩往謁焉③。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谷笑曰:“數枝非早也,不若壹枝則佳。”齊己矍然④不覺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為齊己壹字之師。
註 釋:
①鄭谷:唐朝詩人。②齊己:唐朝和尚,善詩。③謁焉:拜見他。④瞿然:驚訝的樣子。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內衣合稱三衣。⑦士林:讀書人之中。
譯文:
鄭谷住在袁州,齊己於是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壹首《早梅詩》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壹枝好。”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裝,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從此,文人間把鄭谷看作齊己的壹字之師。
5. 汪克寬文言文翻譯明史汪克寬傳原文 汪克寬,字德壹,祁門人。
祖華,受業雙峰饒魯,得勉齋黃氏之傳。克寬十歲時,父授以雙峰問答之書,輒有悟。
乃取《四書》,自定句讀,晝夜誦習,專勤異凡兒。後從父之浮梁,問業於吳仲迂,誌益篤。
元泰定中,舉應鄉試,中選。會試以答策伉直見黜,慨然棄科舉業,盡力於經學。
《春秋》則以胡安國為主,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
《詩》有《集傳音義會通》。《禮》有《禮經補逸》。
《綱目》有《凡例考異》。四方學士,執經門下者甚眾。
至正間,蘄、黃兵至,室廬貲財盡遭焚掠。簞瓢屢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師,同修《元史》。書成將授官,固辭老疾。
賜銀幣,給驛還。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壹百七十·儒林傳壹》) 譯文 汪克寬,字德壹,是祁門縣人。(他的)祖父汪華,受業於雙峰人饒魯,得到理學大師勉齋先生黃氏(黃幹)的真傳。
汪克寬十歲時,父親教給他雙峰問答之書,(他)總是有領悟。於是取出《四書》來,自即確定句讀,晝夜誦讀研習,專心勤奮與壹般的小兒不同。
後來隨從父親到浮梁,向吳仲迂求學,誌氣越發深篤。元末泰定年間,被舉薦參加鄉試,考中。
參加會試時因回答(皇帝)策問剛直被黜免,情緒激昂地放棄了科舉事業,專心在經學上努力。《春秋》則以胡安國(所傳的)為主,又廣泛地考證眾家學說,匯通精選成書,命名為《春秋經傳附錄纂疏》。
《易經》則撰有《程朱傳義音考》。《詩經》則撰有《集傳音義會通》。
《禮經》則撰有《禮經補逸》。《綱目》則撰有《凡例考異》。
全國各地的讀書人,到他門下從師受業的很多。至正年間,蘄縣、黃縣的亂兵到達,居室資財全部遭到焚燒搶掠。
飲食多次斷絕,(但是他卻)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與人)壹同修撰《元史》。
書成後(朝廷)將要授官(給他),以年老生病堅決推辭。(朝廷)賞賜他白銀及其他禮物,給予驛站車馬回鄉。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歲。註釋1、受業:從師學習。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宋蘇軾《秘閣試論·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夫樊遲親受業於聖人,而猶惑於是說。”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徐庶成真》:“余六七歲時,從之受業。”
2、饒魯(1193-1264):饒州余幹(今江西萬年)人。南宋著名理學家。
字伯輿,壹字仲元,號雙峰,門人私謚文元。饒魯先後從柴元裕、柴中行、黃幹、李燔學。
遊學豫章書院、東湖書院,歸裏,建朋來館,廣聚學者,互相切磋。復築石洞書院,聚徒講學。
其學以持守涵養為主,學問思辨為先,而篤行終之。遠近從學者眾。
受諸道部使之聘,歷主白鹿洞、濂溪、建安、東湖、西澗、臨汝諸書院。景定元年(1260)薦授迪功郎差饒州州學教授。
著有《五經講義》《語孟紀聞》《西銘圖》等。3、勉齋黃氏:黃幹(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黃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學家。祖籍長樂縣,徙居閩縣(今福州市區)。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職吉州,黃幹從行,結識劉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書薦於朱熹。
時大雪,黃幹至崇安五夫裏拜訪,不料朱熹已外出,黃幹留住客邸,“臥起壹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歸。
黃幹自見朱熹,便夜不設榻,衣不解帶,少倦則微坐、壹倚,或至達曙。朱熹語人曰:“直卿誌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為其妻。紹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監臺州酒務。
時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書黃幹,請其“代即講席”,並編《禮書》。慶元二年(1196)“偽學”之禁起,朱熹罷祠落職,仍講學不輟。
黃幹於建陽潭溪建潭溪精舍,為其“講道著書之地”,亦為朱熹往來雲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憂,黃幹奔喪福州北郊長箕嶺,築墓廬講學,從者甚眾。
慶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黃幹收《禮書》底本,補輯成之;並手書與他訣別道:“吾道之托在此,吾無憾矣。”朱熹病逝,黃幹守喪三年畢。
調監嘉興石門酒庫,揭露庫吏勾結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賣,反而自賣私酒之行徑。嘉定元年(1208)黃幹力主“壯國勢而消外侮”。
先後任江西臨川令、新淦令及安徽豐安軍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漢陽軍,面對嚴重旱災,籌集賑荒米7萬餘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賑糶,活者萬家。
嘉定十年(1217)調知安慶府,親自督修郡城,備戰守,保障安慶境內不受金兵侵擾,當地士民稱贊道:“不殘於寇,不滔於水,生汝者黃父也。”次年,講學江西白鹿洞書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專事講學,弟子日盛,編禮著書,孜孜不倦。病逝後,於紹定六年(1233)詔贈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賜謚“文肅”,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齋書院紀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從祀於孔廟,又在府學裏建黃勉齋祠。
著有《朱熹行狀》《勉齋集》《書傳》《易解》《孝經本旨》《四書通釋》《儀禮通解》等。4、專。
6. 古文 黃堅庭傳 翻譯>;參考譯文: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年即機警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
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壹日千裏之才。後黃庭堅考中了進士,任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北京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看中了他的詩文。留他再任教。蘇軾有壹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屹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策,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哲宗即位後,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過了壹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壹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築室於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後,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實靈》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於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院吏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實靈》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於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後以親屬之嫌,於是移至戍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壹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樂意和他親近。他向他們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壹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後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終年六十歲。
黃庭堅的學問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陳師道說他的詩得法於杜甫,學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詩。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壹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天下稱為四學士。而黃庭堅對於文章尤長於詩,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黃庭堅配享蘇軾,並稱“蘇黃”。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他看重黃庭堅竟到了這種地步。起初,黃庭堅遊灊皖的山谷詩、石牛洞,喜歡該地方林泉優美,因而自號為山谷道人。
7. 文言文《汪應辰傳》翻譯汪應辰,字聖錫,是信洲玉山人。年幼時沈穩聰明,和壹般小孩不壹樣,五歲時就知道讀書回答他人的問話常常出語驚人,認識很多偏僻字。家貧寒,沒有燈油,就經常拾柴火用來點接著白天看書。從別人那裏借來的書,壹看就不會忘記。十歲能寫詩,曾在鄉校遊學,郡裏的學官戲弄他說:“韓愈十三歲能寫文章,現在妳像什麽?”應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學生聽他講學,只有妳還是這樣。”紹興五年,考中進士第壹名,年齡剛剛十八歲。禦策用民力、吏道、兵勢問他,汪應辰回答時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以誠信為根本,對皇帝而言要設身處地為天下百姓著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論,認為他是壹個老成的讀書人,等到放榜的時候壹看,竟然是個年輕人。引見者帶汪應辰上前拜見皇上,皇上對他感到很驚異。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職,趙鼎說:“姑且讓他到京城外任職,培養他成才。”於是授予震東軍簽判。按照慣例,殿試第壹名無須按等級等候,從這個時候,就先到地方上鍛煉壹年半載才回來。召回京城,任秘書省正字。當時秦燴主張和談。應辰上書說:“和談不成功不是擔憂的事,和談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範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見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見沒有了,上下相互欺騙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談了,邊疆之上還應該提高警惕,褒揚將帥,使他們滋生驕縱之心,認為休整軍隊,使老百姓修養生息可以從現在開始。這樣做,即使忘了長久以來的恥辱,難道不想想將來意料之外的禍患嗎?這就是因此不防備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認為和金和好了就沒有憂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憂患進行防備,像敵人來到壹樣。“奏折送上去後,秦檜很不高興,貶汪應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汪應辰於是辭官歸隱。張九成被貶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斷絕了往來,而汪應辰按時問候他。等到他的父親去世,說他的壞話的人還攻擊他,但汪應辰卻不遠萬裏前去吊唁,人們都為他感到危險。過了很長時間,召回京城做秘書少監,提拔做吏部尚書。李顯宗冒領安豐軍的功勞賞賜五千多人,應辰上奏折反駁他。做戶部伺郎兼伺講。應辰獨自壹人承擔繁多的事務,節約多余的開支,常常上書皇上說:"輪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給他們增加的飯錢就壹萬緡;工匠洗器皿僅僅給百余千,而給官吏吃飯的錢就六百千;塑顯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時間不到,官吏的飯錢就已經支了三萬、銀絹六百匹兩。其他方面的浪費都和這方面類似。”皇上對這種浪費很驚異,命令吏部加以裁減。授予 官職作吏部尚書,不久兼翰林學士和侍讀。論及愛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見不合,不高興的人很多。……汪應辰待人接物溫和謙遜,遇到事情剛直不屈 ,流落嶺橋十七年。秦檜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剛正方直,敢於直言而不回避。……在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評論說:汪應辰學術精通,尤其以剛直被人稱贊。……侍奉皇上忠誠,足以擔當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沒有完全得到使用啊!!
8. 蔣之奇文言文翻譯彭思永,字季長,江西廬陵人。
在他小時侯,早上起來讀書,在門外拾到壹個金釧,壹個人靜靜地就坐在原地。過了壹會兒,丟失金釧的人來尋找,彭思永仔細辨認,的確是那個人丟的,就還給了人家。
那人拿出錢來表示感謝,彭思永笑著說:“假使我需要錢,就藏起金釧來了。”起初參加科舉考試,(由於家庭貧困)拿了幾個手鐲作為路費。
壹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來拜訪他,思永就拿出手鐲給眾人賞玩,有壹個人把鐲子藏在袖中,眾人都為思永尋找。思永說:“數量只是這幾個罷了。”
客人離開時,要舉手作揖,鐲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親在家去世時,家裏十分貧窮,同鄉贈送東西給他,他卻不接受。
考取進士後,做過海南知縣、分寧知縣,睦州通判。臺州發大水毀壞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臺州治水。
把死者全部埋葬,還寫文章祭奠。老百姓因為貧窮不能修房子的,替他們伐木幫助他們,幾個月之後,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築的城墻比以前高了,而且堅固。
升為侍禦史後,議論朝廷降授官賞的弊端,認為亂(不正當的)封賞不是盛世應該有的現象。宋仁宗很贊賞。
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壹天,有文武百官都要進官升職的傳言,思永上奏說不應該沒有節制地給予恩賞,以使僥幸的人得利。思永帶領同僚勸說,有人說:“等命令壹出,也不晚啊。”
思永說:“在事情之前勸阻,只是得罪妳,命令壹旦發布,就不可勸止了。”於是壹個人上奏疏:“陛下廣泛布施不當的恩澤,難道是為了天下孤乏憨催窖詘忌挫媳旦顱寒之士嗎。
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仁宗發怒了,中丞郭勸、諫官吳奎為他求情,於是因為泛恩這件事轉司封為員外郎,而解除了侍禦史的職務,後來又做湖北轉運使。
加封直史館,擔任益州路轉運使。成都府官員挪用官府錢財,在牢獄服刑已經三年了,進出自如。
思永管理府事剛壹日,就把案件處理好了。老百姓拿著“褚券”(紙幣)買東西,藏在衣帶裏,小偷在手上帶著刀,直接割斷拿走,少有失手的。
思永抓住壹個人審問,全部處理了小偷團夥並在臉上作了標記。中使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總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真奇古玩,價值幾百萬元,都來自民間。
思永克扣其中的1/3,中使不高興就離開了,卻不能有什麽辦法中傷他。不久擔任戶部副使,升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贏州知州。
北方的習俗以桑麻作為產業,百姓們害怕征收賦稅而不敢種植,壹天天更加貧困。思永到任後,才上奏改變了征收桑麻稅的做法。
不久,又調任江寧知府。神宗接位後,禦史蔣之奇搜集歐陽修的私事(其實是中傷歐陽修),拉思永幫忙。
思永認為家庭私事,不應該讓外人知道。但他(歐陽修)為首寫過《濮議》(內容是堅持要英宗尊其生父為皇),違背典禮而犯了眾怒,不應該再官府任職。
皇上問這句話從哪裏來的,思永不肯定說。而全面陳述大臣結黨營私的情況。
後來因為這件事降職被調任黃州知府。熙寧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壹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