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又常被稱做歌器,它是壹種計時器,類似沙漏。
特點:當它空虛不盛壹點水時,就只能欹斜地放著而無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後,壹放手它就又歪斜在壹邊,這就是所謂“虛則欹”。
在這容器中註入中等數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在那裏,這就是“中則正”;但在容器註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向另壹側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滿則覆”。
魯國之君把這奇異的容器放在宗廟中作為“座右銘”,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萬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切不可過分,慎防“滿而覆”。
擴展資料
歷史傳說
據說,有壹次孔子去周廟參觀,見廟中有個欹器。孔子問道:“這是什麽器物?”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佑座器。”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東西灌滿了水就翻過去,沒有水就傾斜,灌壹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這樣的嗎?”守廟的人回答說:“是的。”
孔子讓子路取來水試了試,果然這樣,於是長嘆壹聲說:“唉,哪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歷史淵源
欹器到了漢朝末年因戰亂失傳了。史書上記載,中國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杜預曾經經過反復的設計、推敲,最終將欹器重新制造了出來,呈獻給武帝,武帝看後,贊嘆不已,對杜預大加贊賞。
繼西晉杜預以後,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制造家祖沖之也制作過欹器。相傳,當時齊武帝的兒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於找不到欹器的實物,祖沖之就造了壹件欹器送給他,並希望他能記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後來,隋代的耿詢、唐代的馬待封和李臯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來顯示自己的技藝,中國史書也對欹器多有記錄。然而,人們雖然對“ 欹器”久仰大名,卻從來沒有見過實物。
魯國國寶“欹器”,它的仿制品在歷史上失傳又再現,再現又失傳。到近千百年,所謂“欹器”,其構造如何,就成為“千古之謎”了。
百度百科--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