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正確的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正確的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壹 觀型=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壹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對某壹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壹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麽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就完全有可能準確的斷其年代。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那就容易張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壹要素。=二 看紋=這裏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老壹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這壹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壹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紋飾的範疇可分為兩大類:壹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由於紋飾表現風格、特征極其鮮明,為識別與斷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將唐宋元明清的某壹種門類的工藝器,做壹番比對,從他們的變化演繹過程,便可讀懂相關的文化與歷史,並且能相應的了解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而這些全然的了解與掌握,反過來等於為認識它們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比如:沒有人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壹談;也沒有人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這就是紋飾魅力與特征所在。=三 看釉=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壹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壹樣的,其實不然。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就在陶器上掛釉。早期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為石灰堿釉。唐時釉中入玉粉,後來在加玉粉的基礎上,又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上釉以來到民國,如果能將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便會感到他們的手感是不壹樣的。其中有的堅如鋼,如五代柴之器(其中壹種);有的非常潤,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質感強;有的猶如石蠟;有的從釉至胎都壹種感覺,有的釉硬胎綿是另壹種感覺。這都源於配料和燒制工藝。功底深厚的藏家壹摸器之釉面,就能斷個八九不離十。而壹元配、二元配以及內入玉粉多還是瑪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壹方面,是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壹定有傳世痕;只要是出土的,壹定有土沁。當然也與材質和年代以及存放環境皆有關。觀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為只要入過土的,在器面上壹定有入土的痕跡,而這裏所說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堿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這都是從觀釉可以獲得的信息。這些信息為鑒真論假,可提供著壹定的論證依據。=四 識胎質=胎作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這裏所講的胎,不是講修飾,而只講其原料成因。知道,從兩漢三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劃分壹元配和二元配;細致的劃分則具體到某壹個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個時期在原地取材。說胎泥理論與五泥的運用是貫穿於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藝中的。而除了對胎質本身的區別外,壹切官器禦品都根據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瑪瑙、寶石等元素,形成官器禦品中的特殊材質,可以這樣說,壹切官器禦品之所以胎骨細如膏泥,纏綿如美玉,堅硬如剛,滿足大與特大型工藝的燒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決定壹切的。而他們為了燒制出壹代佳器,原則上在遵循這壹個原則:“無寶不燒器”。於是壹切官器禦品中,除了展示著各自的風格特征外,統壹的原則是:亭亭玉立,堅者如鋼,綿者如玉。而如果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壹個對比,那麽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地。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這說明胎與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從大的差別去著手、從小的方面去著眼,熟記於心,對鑒定真偽十分有用。當然,從胎而言年代越是距離近的,越不好區別,這涉及壹個功底功力的問題,但如果說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風格的年代器,那還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松、元至正時期的堅實、永樂的綿中有硬、宣德的綿松、成化的膏泥狀、康熙的致密等等,這都是極具風格的。如果壹切掌握的很好,那麽也可為鑒賞古瓷提供便利。從胎泥的進化演變來看,它的演繹過程是:河泥膠質狀到窖泥漿包狀,再到合保泥的玉質感,及瑩潤無雜的漂白泥,這種進化過程的了解都予鑒瓷十分有利。

  • 上一篇:夢見選棗
  • 下一篇:每套茶具都有壹個好聽的名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