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梁冠華主演了《神探迪·徐人傑》,第壹段“蛇精”,其中的“祭奠河神”的確是神來之筆。劇中,袁天罡趁日全食時漯河漲潮,為奪取天下,謀殺了武則天和滿人陳武達。於是,袁天罡以祭奠河神、帶來天降福報的方式,說服武則天遷都洛陽。看過這部劇的觀眾大多相信這個說法。

武則天真的相信袁天罡的騙術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嗎?如果不是,武則天遷都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武則天遷都洛陽,原因很多。

武則天為首都洛陽做了壹系列精心準備。廣齋元年九月,洛陽地位提高,改東都為神都。批準吳的請求,立吳的祖先為王。公元688年2月,武則天毀元殿為名人堂,以出家為己任。武則天還為首都洛陽制造輿論。四月,武程思命童泰將壹塊刻有“永昌皇帝聖母瑪利亞”字樣的白石獻給武則天。五月,吳“藏寶圖”到南郊,告訴謝浩天、於,命各路諸侯、刺史、宗室、各州外戚,於十天前在白羅集合。七月,將“藏寶圖”命名為“神授圖”,洛水河被供奉,並設廟。永昌元年正月,武則天享功名,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在堂上慶祝。第壹個月是按周組織的,名字是“”字。7月,大運經獲得世界大獎。九月,唐朝奉命改國號為周,賜元。吳家在洛陽建了七座寺廟。天壽二年七月,“內永九州十萬戶實現洛陽”。眾所周知,設立七大殿是古代帝王的特權;唐明是古代皇帝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地方,如祭祀儀式、宮廷會議、慶典和獎勵。移花接木也是古代帝王的壹貫做法。這壹切都說明武則天想把洛陽作為自己的首都。

首先是政治原因。

洛陽對武則天的政治重要性,也可以從他開戰時的言論看出來。廣齋元年九月,徐敬業等人借口復辟廬陵王,反對武則天。當時,魏翔建議:“龔銘應以平反為借口,帶領人民前進,直指洛陽。然後全世界都知道大眾決心勤政,各方響應。”[1]可惜魏的建議沒有被采納,結果大敗而亡。談及此事,陳嘆曰:“汝若敬業,可用魏之策指河、洛河,汝則敬業善後。丟了命也要忠誠。而且寄希望於金陵的王者精神真的很叛逆。有什麽意義?”【1】可見洛陽對武則天的重要性,其實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洛陽作為首都是合適的。唐朝建立後,經過唐太宗和高宗,疆域不斷擴大。高宗元年,唐朝的疆域達到了極限:“陸地東至大海,西至焉耆,南至林州,北至雪羽葉枝花之境。東西9511裏,南北16918裏。”[5]此後壹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域雖時有變動,但比唐朝建國初期更大。長安在地圖上位於西方,失去了以天下為中心的作用。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自古有“天下”之稱。遠至黃河和長江。

另壹方面,洛陽的地理位置也適合做國都。洛陽北臨黃河,與太行山、王武隔河相望,北面的邙山是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南有熊耳山、少師山;控制西曲何新的風險;東湖監獄,黑石等。羅易平原土壤肥沃,食物豐富,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洛陽在“治三江,定四堵”的局面中,是壹個重要的地方。這種險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陽具備了國內外保家衛國的優越軍事條件,這也是洛陽適合作為首都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經濟原因。

再次,從經濟原因來說,洛陽所在的關東地區經濟條件比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要好。關東地區的主體是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江是伊、洛、豫、冀四條河流的匯合處。農業自古以來就非常發達。安史之亂前,這裏已成為中國最發達的農業區。對關東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間接強化了洛陽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體現了洛陽地位的重要和經濟的繁榮。在明朝孝帝統治期間,洛陽成為整個中國北方的中心。在楊迪統治時期,長安只是被命名為首都,而洛陽已經成為實際的首都。

相反,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重要性還不如關東地區。關中地區農業經濟相當發達,所以從西周到唐朝都是長安。但自東漢以來,關中地區農業經濟在全國的重要性不斷下降。此外,關中地區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有限。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統治機構的擴張,糧食供應成為長安的壹大難題。解決這壹問題的途徑只有兩條:壹是振興關中地區的生產;二是把更多的糧食從關東、江南運到關中。

振興關中地區生產存在諸多問題:壹是唐代時期關中的自然條件與秦漢時期不可比。特別是在東晉十六國戰爭和隋末,關中遭受了多次嚴重的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黃土荒漠化。涇河、渭河、北洛河含沙量大幅增加,灌溉效果不斷下降。例如,唐初鄭國渠的灌溉量不到秦漢時期的1/4。第二,不斷增長的人口有能力讓有限的耕地失去負荷,也就是所謂的“地狹人密,而耕不善”。武則天時期的高宗正處於唐代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據統計,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戶數約304萬,人口約1235萬。唐中宗神龍元年,戶數約為61.5萬,人口約為371.4萬。六年間,唐朝的戶數分別翻了壹番和三番。關中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關中地區雖然當時叫沃野,但“給的東西還不夠首都用。”關中地區的三位王公貴族競相在灌溉渠旁修建石磨,消耗了大量的水,影響了水利灌溉的效率。例如,在唐高宗永輝六年,由於富商之間的競爭,鄭百渠的灌溉面積從4萬多公頃減少到1萬多公頃。在高宗的後期,他經常帶領官員吃洛陽。更有甚者,永春元年四月,壹些鄉紳因操之過急,餓死在道中。

冷杉

為了盡可能地克服這三次自然災害,隋唐政府進行了改良計劃,但效果並不理想。漢武帝第四年,隋文帝采取“運糧從小平到陜西”再“溯河到渭川”的方式,最後到達都城。這樣雖然繞過了三次自然災害,但是陸路運輸成本很高,從小平到陜西省的陸路要經過陡峭的山谷,風險也很大。文帝十五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復水運,“下令截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水運能力。656年,唐高宗元年,楚郎鑿三門峽為梁,後來楊武連鑿三門峽為棧道,都沒有成功。

直到唐玄宗二十二年,裴耀慶用分段運輸進行糧食運輸,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裴耀慶與三門峽的黃河、運河、渭水交匯處,糧食先入東倉,再走八十裏山路,由陸路運到西倉,最後由水路運到關中。這樣縮短了開航日期,提高了運輸效率。歷史上連續三年“曹撥七百萬石,省陸運委撥三十萬斤”。三年下來要省30萬,水運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壹桶米運壹桶錢是真的。

此外,唐高宗之死凸顯了洛陽的優勢。當時“燕、戴逼侵匈奴,巴、龍患嬰吐蕃,西蜀疲困,千裏糧絕,北定南取封鎖線十五年,苦不堪言。”只剩下關中的土地,“荒無人煙,饑腸轆轆”。唯有洛陽,“天地合於壹溪,北有太行之險,南有萬、葉饒之險,東有江淮之險,東有湖海之險,西有江河之寶。”同時,“太原有巨倉,洛口有天下粟。”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以洛陽為首都是明智的,不僅沒有糧食供應的困難,還節省了水運所需的財政支出。

綜上所述,武則天遷都洛陽,是基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和洛陽的地理形勢做出的明智選擇。這絕不僅僅是為了逃避王與蕭鬼的糾纏,也不純粹是出於貪欲享樂。武則天遷都洛陽具有積極意義。這不僅符合政治王朝更替的需要,也符合經濟中心東移的歷史趨勢。

  • 上一篇:夢見龍是什麽寓意預兆
  • 下一篇:民國與清代銅墨盒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