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求幾個勤能補拙的名人事例

求幾個勤能補拙的名人事例

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壹拋就出去玩耍。壹天李白碰到壹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壹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麽,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繡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壹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於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1]

他壹邊閑遊閑逛,壹邊東瞧西看。他看見壹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裏拿著壹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下地磨著,神情專註,以至於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奶奶在幹什麽,便好奇地問:“老奶奶,您這是在做什麽呀?”

“磨針。”老奶奶頭也沒擡,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裏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奶奶手裏磨著的明明是壹根粗鐵棒,怎麽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奶奶,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壹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奶奶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麽?”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麽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奶奶才擡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壹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奶奶的話,壹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麽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裏,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於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鐵杵磨成針)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壹根繩子,壹頭綁在房梁上,壹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壹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壹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壹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裏(洛陽李樓鄉太平莊)人,少時便有大誌,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壹中國,未被采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泊,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壹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了壹把錐子,壹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壹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懸梁刺股)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壹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壹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壹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壹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壹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壹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壹閃壹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壹起,不就成為壹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壹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麽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壹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囊螢映雪)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壹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面寫字.壹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韋編三絕)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裏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壹邊走,壹邊看書. 隋朝有壹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負薪掛角)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壹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壹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壹點書,所以壹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壹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麽辦呢? 有壹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壹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壹看,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壹個辦法:他拿了壹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壹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壹個很有學問的人.(鑿壁偷光)

  • 上一篇:民間古玩鑒定點
  • 下一篇:求魏紫圖表的詳細解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