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江蘇高考10為5方案學生難以適應家長喊“折騰”

江蘇高考10為5方案學生難以適應家長喊“折騰”

“老師,我想轉專業,對不起。”開學第壹天,壹個高四的高三學生找到化學老師黃群(化名),說對不起。從此,他和班上十幾個同學都要離開教室,去上地理課。

“我也很無奈,但我理解孩子的這種選擇。畢竟高考成績才是最真實的。”黃群很無奈,但他無法改變現狀。

這十年來,黃先生經歷過多次這樣的情況。在這十年中,江蘇高考方案經歷了四次變革,使用了五種方案。對黃群和像他壹樣的老師來說,每壹次改變都是壹次“考驗”。

如此頻繁的變動讓他們有些無所適從。而這樣的變動頻率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

更讓黃老師擔心的是,今年的高考方案被人詬病這麽多。看來明年的高考計劃肯定會有新的變化,他們要面臨新的適應。

江蘇高考

10 5方案

1999的高考模式是3+2,這個方案從1994擴展到了1999。文科方面,文科生考政治和歷史,理科生考物理和化學。

1999

3+2模式

這種模式也分文理,從考試科目上來說比“3+2”多很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物理。學生的高考科目其實是6門。也就是說,文科生除了語文、數學、外語三個單科外,還要考政治、歷史、地理綜合;理科生除了語文、數學、外語外,還要綜合考物理、化學、生物。

2000 -2001年

“3+小合成”

這種模式在江蘇只推行了壹年。考生除了語文、數學、外語三個單科外,還要參加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個科目的綜合考試。這種模式的出發點主要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但模式要求學生同時學習9門高考科目,負擔很重。

2002年

“3+大合成”

在保留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修科目的前提下,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門課程中自由選擇另外兩門。其中壹門“1”,是高校指定的選修科目,其他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這種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學生可以跨文理選擇科目,有15組合可供選擇。

2003 -2007

"3+1+1"

2008年?

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江蘇2008年高考計劃中,統考科目只有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總分只有480分(含40分加分)。同時,壹般情況下,學生二年級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必修科目考試,三年級參加學業水平考試選修科目考試,必考和選考成績會影響考生進入普通高校的資格,能否進入本科,能否達到具體的學校成績要求。

高考變了。

2000年改為3+小合成。

三個家庭皺巴巴的,無處下手。

2000年以前,黃先生曾被評為高級教師。在學校,他很受學生歡迎。從高壹到高三幾輪教學下來,他幾乎固定在了高三,肩負著高考沖刺的重擔。

當時的高考計劃是“3+2”,理科生的“2”就是物理和化學。壹個年級學物理化學的有七八個班,理科生占絕大多數。化學系學生愛學習,老師們也很高興起來。“我也在放學後輔導學生參加競賽,有時會做壹些小實驗,讓他們對化學更感興趣。”此時的黃先生對工作充滿了激情。

2000年,江蘇高考方案開始了十年來的第壹次變革,從3+2到3+小綜合。

那壹年,黃老師擔任高三年級班主任。對於學生來說,影響不是太大,反正大家都壹樣。然而,作為壹名化學老師,他第壹次感到無所適從。

物理,化學,生物,這三科會在壹張紙上考核,還會考綜合題。“我想過了。其實所有學科都很難打通,即使有壹些知識點可以聯系起來。”那段時間,黃老師和物理、生物老師“混”在壹起。小合成是全新的模式,沒有現成的練習。課後,他們會壹起設計“人工拼湊問題”,找出相同的知識點。“但是每個科目畢竟不壹樣,放在壹起太舍不得了。”每次出題,黃老師都要消耗大量腦細胞,有時會用到深夜。但是在高考中,三科都在壹張試卷上,無法看出哪個老師教得更突出,學生考得更好。

黃老師負責自己的班級和自己的學科,胡陽(化名)負責壹個學校。當時他是學校教務處的負責人之壹。2000年,高考改為3+小綜合後,胡楊的工作時間不得不延長。“問題開始出現了,而且是在老師身上。”高考時沒有的生物和地理,變成了高考科目。當務之急是招聘學生和地理老師。這些科目本來是中考要求的,現在上升到高考要求了。多少年沒有作為高考科目出現,生物和地理老師終於安排到位了。

高考第二變

2002年3+綜合

考生九科開戰

第二年,老師們想方設法想出了壹些招數和經驗,學生們也逐漸適應了這個計劃。但黃老師沒想到的是,2002年高考計劃又變了。

“不瞞妳說,當我聽到這個計劃時,我的頭都蒙了。我壹直以此為榮。我的學校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那時候周末不補課。當我聽到這個計劃的時候,我的第壹反應是學生們要遭殃了。學習有什麽樂趣嗎?”面對記者,黃老師表情沈重,3+是綜合,9科都要學,壹點都不能含糊。

"最明顯的是每個孩子的書桌上有更多的書."黃老師說,壹科至少壹本書加壹本輔導書,九科18本書,很多科都有兩三本教材,學生的課桌壹下子變得擁擠起來。“書堆得那麽高,孩子們低頭寫字。從正面看,他們看不到書後面有沒有人。”黃老師用手比劃了壹下,又搖了搖頭。

但是孩子最後還是要高考的,要適應這個計劃。晨讀課和班會課,他都要反復強調“九科很重要,不要太瘸腿,弱科要多花時間。”看到孩子們疲憊的眼神,其實他也是經過壹番思想鬥爭才說出這些話的。

“真的,那個班的學生太累了。”他說,在幾次高考改革中,這個方案是負擔最重的,也是他作為班主任最苦惱的壹年。

“九門課都是老師教的,都很重要,只能加課。我壹大早盡量去上課,晚上盡量自習。最後周六補課了,而且不是高三壹年級,高二的學生也參加了。”此時,胡楊已經升任學校的教務主任,周六日全天在學校。

在實施大規模整合的過程中,各方議論不斷,但胡楊沒想到的是,這個計劃只存在了壹年,又變了。

高考三變

3+1+1自2003年以來

15學科組合,勢不可擋。

面對公眾的反對,綜合計劃只實施了壹年。江蘇新推出的3+1+1方案,似乎讓孩子沒那麽痛苦。但是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

“十五個組合,同學們當時都很開心,因為想學什麽都可以,而且只考了五門。之前兩次高考改革,壹次是考六門,壹次是考九門,所以門數最少,只有五門。”黃老師說,當時大家甚至覺得這個方案很像3+2,是公認的輕負擔,但是比3+2好,因為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開學了,學生開始選課,黃老師的麻煩來了。“老師,我們的孩子想選化學和政治。為什麽不選他們?”壹位家長找到黃先生時義憤填膺。黃燦老師只是耐心地向家長解釋:“這是因為課程組合多,壹共十幾個* * *,只有十個人選化學和政治,所以不能獨立開課。”

“那我們不管了,這門選修課壹定要學。”父母不同意。黃老師著急了。開學已經好幾天了。如果她不能安定下來,其他孩子就不能正常上課。

每天下班後,黃老師都會主動給家長和學生打電話,希望他們能從大局出發,為了孩子自身的發展,他們能重新選擇科目。十天後,父母放手,選擇了物化組合。

“但我後來發現,我給了他錯誤的選擇。如果他選擇了政治,他應該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黃老師有點自責,因為考試成績出來後,大家發現各科難度不壹樣,物理很難。選擇物理的學生很難得到高分,而選擇其他科目的學生更容易得到高分。但是在錄取的時候,只劃壹條線,對於選擇易考科目的考生來說,肯定更“劃算”。

“第壹年,3+1+1的結果出來了,很少有人願意選擇物化組合。物理是最不受歡迎的,化學也好不到哪裏去。學生普遍開始選擇壹些奇怪的組合,生物、地理這樣的組合就出來了。如果妳是文科生,怎麽能拿到好價錢?”黃老師所在的學校,3+2的時候有七八個班的學生學習物化,但是3+1+1方案實施後,變成了四五個班學習物化。“我壹直勸學生和家長,不知道以後會怎麽樣。”

“以前的改革,家長和學生反應都不大,因為覺得反正大家都在同壹起跑線上,壹個字:公平。但這壹次不同了。十五個組合讓老師和學生同樣無所適從。”在實施3+1+1模式的第壹年,胡楊所在的學校開設了政治與歷史結合、歷史與地理結合、物理與化學結合、化學與生物結合四個結合班。今年還是比較穩定的,學生按文理選擇。“第二年的情況就不壹樣了。我看到參加物理考試的同學分數都不高,文理都在壹條線上。父母坐不住了。他們來到學校,讓孩子們選兩門容易考的科目。”

“高考方案給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為什麽要剝奪學生的興趣選擇權?”壹位家長甚至給學校寫了壹封投訴信。

“家長不在乎妳學校有多少老師和教室,他們只是希望妳能達到他們的要求。”胡楊說:“沒辦法。有些同學選擇的很奇怪。我只能讓他們辦班。其實學生自己也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階層。”

高考的四個轉變

2008年新方案

復雜到讓人不擔心。

“08方案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看好,但我不這麽認為。”高考方案幾經變動,黃群表示,最終08方案實施的問題在於考試方式和評分方式。

這是08計劃第壹次向公眾公開。很多人覺得這次很民主,征求意見後也調整了考試成績、學業水平考試選考時間等重要內容。但是正式公布的時候,有聲音認為這個方案比較復雜,復雜就意味著難以操作。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比預想的難多了。

“小高考結束後我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學校更好,學生素質全面,所以小高考必修科目的學生特別多。“黃老師當時也很激動,因為如果他在選拔考試中得了兩個A,總分就會提高10分,高考總分480分,非常優秀。很久沒有開心過了。在壹項調查中,能拿兩個A的學生並不多。如果他們不能得到兩個A,4A將會被白白地拿走。這時候大家開始覺得事情有點不妙了。

高考成績公布後,黃老師悲痛欲絕。學校裏有幾十個學生被植入了化學。他們在語數之外的成績還算不錯,兩門選修課有壹門考得不錯,普遍在B以上,但偏偏化學只考了c,更別說很多4A考生,因為沒有考出兩個A,他們的4A考試真的是白考了。

胡陽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陷入了沈思。他才40多歲,頭上的白發非常明顯。“學校裏學理科的學生越來越少,轉科的人越來越多。怎麽安排課?雖然高考統考科目是語數,但現在最讓師生頭疼的還是學業水平考試。”

看到這種情況,很多新的高三學生都把化學改成了生物或者地理。暑假的時候,學校安排了四五十個從化學轉到生物、地理的人參加新課輔導。雖然黃老師上了壹堂精彩的化學課,但他是學生們在網上選出的最受尊敬的老師之壹。但是,越是受歡迎的老師教的,學生越少。因為轉科的學生太多,最後只能辦班。

“沒辦法,物理是理科生的必修課,理科生的招生比例大,學生不會換物理。改文科的化學到地理,是在轉學科的同學中選擇最多的。雖然物理和地理的結合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發展,但是人都是有利可圖的。處理實際問題,只能先考慮等級標準。”黃燦老師只是表達了他對學生更換科目的理解。

班級被砍了壹半,他壹周只有六節課,班裏的同學都跑了。黃老師心想,計劃什麽時候能再改?但當他聽說計劃可能再次改變時,他並不高興,因為這可能是學生和老師的又壹次折騰。

“小白鼠”候選人

成為全能的戰神

在過去的十年裏,江蘇的高考方案像走馬燈壹樣改變了。

壹次學五門課,壹次學九門課,學生們被這樣的變化搞糊塗了。每次新方案出來,當年的考生就成了測試新方案的“小白鼠”。但是,按照幾個方案越來越復雜,要求異常全面的趨勢來看,這幾批“小白鼠”必須成為“全能戰神”...

所有九個科目都要考試

每個人都想成為全能的戰神。

“高考九科,整天做題的人都傻了。”沈皛是2002年江蘇高考的壹名考生。雖然成績還不錯,但想起那年高考,她就覺得很無聊:“我真不幸,剛考了最苦最累最莫名其妙的3+綜合。”

2000年和2001年江蘇高考都是3+小綜合,這個方案基本得到了學校和考生的肯定。沈皛參加了2002年的高考。按照平時的習慣,學校應該在高壹下學期分文理,但是今年的學生並沒有分文理。老師都說方案不定,分班沒辦法。高三暑假,他們意識到高考要考3+綜合。

在課堂上,每個學科老師都會在課堂上說:“雖然我的學科綜合試卷可能只考了50分,但是如果妳學得不好,妳可能會從本科掉到專科。”

抱怨是抱怨,但這個計劃是既定事實。沈皛不得不埋頭苦讀,背誦試題。因為物理基礎太差,除了平時的課堂學習,爸爸還特意給她找了個物理老師給她補課。

終於到了高考,公布成績的那天,沈皛欲哭無淚。耗費了她大量精力的綜合考試並不理想,只考了200出頭,但因為語言數的原因沒有過多復習,成績並不出彩。最終,沈皛考上了南京的壹所大學,但她說,如果讓她考自己擅長的文科,也許她能考得更好。

哪門課打分好?

我想要改變。

我喜歡地理和歷史,但是學校沒有這個組合。小劉燦只能忍痛放棄自己熱愛的東西,改學地理從政。現在,他還有些後悔。如果他選擇了地理,他在考試中至少會多得十分或二十分。

3+綜合項目只持續了壹年,2003年取消。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小劉真是高興了好久,課業負擔畢竟減輕了。高二那年,學校召開動員大會,讓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選兩門。小劉當機立斷。“就地理和歷史,這兩個都是我的強項。”

意向表交上來後,學校說這個組合不好開,只有十幾個學生選了歷史和地理。老師還和小劉爸爸聊了很久,勸他們改地理。雖然有些遺憾,但小劉還是服從了學校,重新選擇了政治和歷史。

“這個方案對偏文學的學生是好的,但對偏理科的中專考生是非常不利的。”在幾次模擬考試中,學校對各種組合的考生成績進行了排名,發現選擇物理化學的尖子生和選擇文科的中等生成績相當。小劉說,歷史科目考120分其實挺容易的,但是物理化學要考這麽高的分就很難了。高二下學期,很多理科生臨時把科目改到文科合並班。

調查

改變:只是因為我想讓高考包辦壹切。

“江蘇高考方案多次變臉。不能否認每次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實際效果是弊大於利。”南京某高校學生處負責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門其實是想通過這樣的改革,引導學生和中學更加註重素質教育的培養,讓學生盡可能實現全面發展。

不過,他也指出,這樣的想法過於天真和簡單化。無論考試方式和錄取模式如何變化,都有點舍不得用高考的指揮棒來引導學生提高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實施,絕對不是壹個小小的高考就能涵蓋的。方案設計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壹點,用高考來解決素質教育問題,只會吃力不討好。

“本來3+2已經很穩定了,後來改成了小合成。壹些院士、專家提出對生物、地理不重視的意見,也拉開了頻繁變動的序幕。”壹位教育界資深人士說。

2000年江蘇高考方案變成3+小綜合方案。據說壹個很大的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世界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知識,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參與其中,也不能被學生重視。同樣,也有地理方面的專家提出,地理也很重要。現在是地球村,高考不能排除地理。正因如此,江蘇的高考變成了3+小綜合計劃,這在江蘇並不是獨創,而是在全國得到了廣泛的響應。

類似的原因,小綜合實施兩年後,大綜合出現,高中學習的主要科目全部進入高考。學生不再分文理,還要學習,還要考試。

為什麽只存在了壹年的大合成就退出了?相關人士表示,由於考九的學生負擔太重,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在其中,高校在選材時無法評判,只能看總分,不利於專業培養。專家學者的反對聲音也很大,所以這個計劃壹年後就取消了。

大綜合之後,3+1+1方案的出現,壹度讓人充分肯定。這個方案的出發點是希望考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只考五門,壹度給人壹種回到3+2方案的錯覺,3+2方案備受追捧,被普遍認為是最公平的。但是雖然3+1+1和3+2在算術上加起來是5,但是兩者差別很大。3+1+1可選組合有15個,但是幾乎沒有學校可以開放所有的組合,學生沒有真正的自由選擇科目。另外,各科難度難以把握,選擇了壹些投機性的科目,違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是江蘇這次壹直在堅持,直到2008年高考新方案配合新課改出臺。

南京大學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曾參與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調研。" 2005年,我被通知成為2008年新計劃的研究員之壹."專家表示,當時江蘇省派出了五組人員對2008年高考方案進行調研,包括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壹組、部屬院校壹組、省屬高校壹組、南京和蘇南壹組、蘇北壹組。

各小組深入基層調研後,總* * *拿出了六套備用的初步方案。“後來方案交了,然後就沒組織討論了。”後來教育主管部門拿出了修改後的高考方案,經過公示和修改,直到成為現在的方案。

據他介紹,江蘇以前的3+小綜合、3+大綜合方案都是直接出臺,沒有組織院校或很多基層教學單位進行討論。而3+1+1參考的是廣東省使用的高考方案,似乎沒有大規模聽取各方建議。

2006年9月,《然而我們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宣傳內容揭開了她對美國2008年高考計劃的面紗。

2006年6月5438+10月,經過廣泛調研,對公示方案進行了四項調整:調整除語言以外的考試分值,將三次“高考”減為兩次,適當細化選修科目,提高誌願填報資格。

2007年3月,教育部批準了2008年新高考方案。

2008年4月,江蘇省教育廳宣布,2008年將對江蘇省中考錄取批次、選考成績、政策照顧分數線、高校招生自主權進行四項調整:壹次性和兩次合並招生;三批次選考科目最低成績要求由2B調整為1b 1c;有的政策照顧分數減半;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高分低分或低分高分考生可由高校自主錄取。

目前,江蘇2008年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進行中。

專家

劉海峰:高考計劃不應該經常改變。

專家檔案

劉海峰

現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估組成員,教育部首批重大文科科研項目“高考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

如何看待江蘇高考方案的多樣化?頻繁的改革壹定說明我們的教育在不斷創新嗎?近日,記者與資深高考研究專家劉海峰教授展開對話。

記者:江蘇高考十年四改,全國很多省份也是自主命題。他們會像江蘇壹樣改變計劃嗎?

劉海峰:改革方案是肯定的,各省都在探索。但據我所知,近幾年江蘇應該是變化比較多的壹個省份。目前沒有其他省份變化更大。

記者:如何評價這種變化?

劉海峰:應該說江蘇高考有很強的改革精神。如果執行過程中出現嚴重問題,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並不是說壹定要穩定三年以上。

記者:妳認為壹個省進行高考改革合適嗎?

劉海峰:高考改革是壹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目前社會上有很多觀點。如果不考慮高考改革,很容易顧此失彼。如果改變得太多太快,會對中學教學造成很大影響,主要的輸家是家長和學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決策者壹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因難而退縮,也不能在輿論壓力下為了改革而盲目改革。

記者:但是,為什麽高考改了很多次,還是不能讓各方滿意?

劉海峰:相關人員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大多從教育的原則和理想出發,而作為考生和家長,則是從自己作為參與者的考慮來看待公平的問題。如果平時成績很好,卻因為高考模式沒有達到理想,很可能會給考生不公平的印象。對於考生來說,最關心的問題是公平。所以要讓各方都滿意,就要兼顧公平和效率。

記者:壹些表達復雜的新高考方案,似乎有些異議,但之前的單壹方案幾乎不存在這個問題。為什麽?

劉海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考突出了靈活性和簡潔性之間的矛盾。兼顧統壹性和多樣性是高考的原則。原來的高考方案都是比較統壹的,後來改成了多樣化,和簡單性產生了矛盾。主要是申請的科目雖然靈活,但是比較復雜。甚至壹些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都很困惑如何對應。所以,靈活性和多樣性不能壹下子走得太快,要兼顧矛盾,從全局考慮。現在的主體越來越多元,但要說清楚並不容易,總會出現壹些與預期值相差很大的問題。

記者:既然多元復雜的高考聽到了很多反對意見,那麽回到更統壹簡單的方法是否可行?

劉海峰:有過這樣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海南、湖南、雲南等省高考分四個科目組,出了大問題,於是湖南又回到了原來的3+小綜合計劃。

但是,目前國內很多省區都在進行新課改,因為新課改本身就是復雜多樣的,強調選修課,強調個性,強調模塊。既然高考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那麽就應該公平、高效、具有可比性,尺度也應該相對簡單。課改本身就是科目越多越好,但是高考是有選擇性的,科目不能太多。改革目標仍然是靈活多樣的,但要考慮可行性,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可變方案

較少被外國大學錄取

“每次改,我們都會跟著改很久。”外省某高校招生負責人直言不諱。江蘇的高考方案十年四年都有變化,但兄弟省份像江蘇這樣頻繁變臉的並不多見。學校在全國招生,項目變化沒有江蘇那麽多。比如浙江的小綜合學校,堅持了很多年,學校宣傳本地招生很方便,網上錄取軟件也不用換。但是江蘇小綜合是兩年之內改的,然後過了壹段時間就改成了3+1+1。高校也吃了不少苦頭,文理不分,學校的專業錄取簡直是壹團漿糊。在壹些高校,偏理科的考生最後還是服從文科,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老師教的很痛苦。就在準備對策的時候,3+1+1又來了,不過十幾個組合的考生用了壹個分數線。有些上海的學生根本招不到江蘇的理科尖子生,然後不得不取消江蘇所有的理科計劃。

“只要高考計劃有變化,學校就會繼續調查。”另壹位高校學生處主任向記者抱怨,學校在招生時總是告訴家長和考生壹個大致的參考線。但是壹旦高考方案發生變化,之前的數據將完全失效,學校無法預測分數線,只能回中學收集高考成績,比如全校前100的學生考了多少分,高等級考生有多少。這些工作量很大,經常要派幾百個老師去中學了解。

2008年的新方案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每個大學都要給考生提出不同等級的選修科目,但是學校很難做出決定。萬壹把成績的要求提得太高,學校的錄取很可能就破了,甚至上線人數不足,但如果降低了,學校就沒面子了。後來學校只能去各個市縣收集模擬考試的數據,看學生的語外成績是否與所選科目的水平相匹配,這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數據

70%的父母

喊“折騰人”

短短十年,江蘇四壹高考方案。南京某調查機構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教師和家長並不看好這種變化的頻率。

“江蘇高考方案變動,妳覺得是探索嗎?改革?還折騰?”關於這個問題,在被調查的960名教師中,有455人(47.40%)表示“探索中有成功也有失敗”。444名教師表示“這是在折騰學生、家長和老師”,約占46.25%;只有61老師認為這是“改革成功”。

家長們更是直言反對。266位家長中,有204位認為這是“折騰學生、家長、老師”,占76.7%。剩下的62位家長都說這是“在探索中前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沒有壹位家長認為“改革很成功”。南京壹位家長孫先生直言,每年的高考事關幾十萬考生,其實是幾十萬個家庭。如此重大政策的出臺,壹定要有全局觀,保持穩定。改革太多會讓學生不知所措。(記者黃艷謝景偉)

  • 上一篇:天津衛?三宗保?秘密
  • 下一篇:白象禮物交換有哪些有趣的主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