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建立於明朝永樂二年,即公元1404年。當時的天津城只是壹個土圍子,然後用磚砌了城樓。1491年,明代天津駐防道建有東、南、北四個城門,北門尤為雄偉。大約在這個時候,鼓樓建在了市中心。說是鼓樓,其實是鐘樓。建築高三層,底層用磚拱成屋頂,四面敞開,可以穿插。鼓樓裏有壹座大鐘。清代天津詩人梅寫了壹幅對聯,掛在鼓樓上。第壹聯寫著:“高開快登,觀七十二賣方帆”;底線是“誰在繁榮中醒來?”聽180杵的早晚鐘聲。辛亥革命後,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題寫了這幅對聯。也就是說,在鼓樓上,支古、西固、加加古等地的河道,白帆星羅棋布,水運頻繁。所謂的七十二賣,其實並不能完全看出來,這是壹種誇張。108的聲音喚醒了沈睡的天津城,也藝術地概括了古代天津的社會生活。清代詩人周楚良寫過壹首詩《支竹詞》,進壹步發展說:“此為鐘樓鼓樓,早暮二起,百單八響,晚壺腰有準邊。“意思是說,那個時候,壹個駝背的老頭每天早晚按兩次鈴,每次都響五十四下。當他準確地按鈴時,城門開了或關了。
天津鼓樓毀於清末。辛亥革命後,著名書法家華世奎等人發起並重建了鼓樓。解放後,因城市建設發展,被拆除。當時在現場監督工作的市文化局負責幹部是谷道新先生,現天津荔波人。
再來說說電池。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為抵禦滿清統治勢力的入侵,在天津衛周邊修築了七座炮臺,分別位於七處,即馬家口、廣海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區姚窪南岸、紅橋區西固、少公莊東、雙廟街。清代張作《七圍臺》詩,將碉堡列為“天津八景”之壹。可想而知當時的堡壘有多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