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口鎮李坑村是南宋狀元李誌成的故鄉。村裏260多戶人家,大部分都住在小溪兩岸,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村裏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橋、古亭、古樹。村裏清澈的小溪,倒映著桓伊姑娘美麗的身影和白墻黛瓦的古宅,處處留著妳的足跡。
王口石喻祠堂
位於縣城東北30公裏,占地1000多平方米。該建築為清代中軸依山式建築。祠堂內所有木質構件雕刻巧妙,有100多組各種形狀和圖案。刀法有淺雕、深雕、通雕、圓雕,精美絕倫,被古建築專家譽為“建築藝術寶庫”。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七
是清代兩淮鹽使姜的故鄉,位於縣城東北45公裏處的段神水與水交匯處。村屋多為清代建築,風格獨特。村裏的小巷都是青石鋪成的,彎彎曲曲,像壹盤棋。主要景觀有巍峨雙亭、楓香樟樹流影、進士、大福地、容路、姜氏宗祠、磚雕門套、養生河、古塔等。2000年被評為江西省現代農業生態示範村。
文公山風景區
這是壹座文化名山,位於縣城南部的小林鄉,距縣城紫陽鎮29公裏。朱的祖墳就葬在這半山腰上,因此而得名。山上樹木蔥郁,主要景觀有慶忌亭、古驛道、朱希祖墓、桂花堂、敬亭亭等。最引人註目的是朱手植古杉群,有16株,最高38.7米,胸圍最粗3.07米,有“江南杉王群”之譽。1985被列為省級景區。
古城旅遊區
古城位於江西省婺源縣富春鎮,毗鄰鴛鴦湖和金山茶樓。它是江西省的古遺址之壹,是嶽飛駐軍的地方,也是秦檜的避難所。古城地勢險峻,三面環山。似屏似墻,蜿蜒起伏似城墻,其內側平坦,入口寬闊。南宋時嶽飛路過此地,見有古城之形,贊曰:“果然是古城”,故名古城。城中棗樹相擁,清塘瓦房,清泉倒影,田園野趣,水石安塘,高山平湖,古今輝映。
秦檜洞:洞內景點眾多,如“石熊門”、“石頂禦蓋”、“海中巨鯨”、“雙龜歸客”、“龍床蓮花”,如置身世外桃源,陶然不離不棄。
金雞山:桂花滿樹,秋高氣爽,如雲似雲,萬裏香。
遊覽古城,古色古香;奇怪的洞穴,奇怪的石頭和奇怪的形狀。
金山生態茶業觀光園
金山生態茶觀光園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婺源至景德鎮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縣城40公裏。金山生態茶觀光園是遊客遊覽、采茶、制茶、看茶藝表演、品香茗、購茶的好去處。聞鳥語花香,在清水中垂釣,享受參與旅遊休閑的樂趣,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無限樂趣。
金山生態茶觀光園有700多畝有機茶,所產有機茶獲得歐盟有機監測示範組織認證。園內茶樹品種繁多,其中“烏牛早”和“上眉州”屬於國家優良茶樹品種。茶園綠樹環繞,青山綠水,與白墻黛瓦的茶館相映成趣,體現了人文與生態的和諧美好統壹。
鴛鴦湖景區
位於縣城西部的富春鎮,水面2300多畝。湖區清幽雅致,空氣清新甜美,山巒蔥郁,湖水清澈如玉。碧水中央有島,湖心有亭,廊橋,園亭等景觀,桃李橘果園。從1986開始,每年都有2000多對鴛鴦聚集在這裏過冬,相擁而樂。它是中國最大的野生鴛鴦棲息地,被國內外媒體譽為“生態奇觀”。1997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道教名山——風油山
位於鎮頭鎮西角與景德鎮市交界處。相傳蔡峰在此翺翔,故名。山頂有壹座幽廟,香火頗盛。在山上,有美麗的山峰,郁郁蔥蔥的樹木和危險的巖石。主要景觀有龍吟澗、全健、仙人橋、鴛鴦池、蛇神崖和王虎峰。印象最深的是石林,深藏在密林之中。有些山峰高達數十英尺,有些裂縫深達數百英尺。高度交錯,密度密集,讓人流連忘返。
虎灘漂流
全程6公裏,河水緩而急,兩岸青山如畫,村落點綴其中,宛如仙境。有時候,汀州的水鳥唧唧喳喳。危險且水流湍急的老虎灘第壹段正在拍攝& gt潘冬子乘坐竹筏的地點。
婺源博物館
婺源博物館位於縣城的文廟山上。展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寺廟式建築,占地1000多平方米。館藏有壹萬多件國寶和陶瓷、玉器、金銀器、工藝品等壹、二、三級文物。館內有“精品陳列室”、“婺源古建築展”、“硯史展”。在這裏,妳可以欣賞到商代的陶器、西周的銅鼎、漢代的陶杯、唐代的銅鏡、宋代的名瓷名硯、盤龍的玉帶、羊脂的玉冠、明清的字畫、珍貴的古玩,壹定會讓妳大開眼界!婺源博物館因藏品豐富珍貴,被譽為全國縣級“第壹博物館”。
著名的茶商之鄉——燕春村
位於寺口鎮,距縣城18公裏。目前,村裏有56棟由商人建造的房屋,大部分建於清乾隆和嘉慶年間。建築風格多為壹層至三層鬥式木架,四周有風火山墻,大門為石庫門廣場,有水磨和青磚立面。平面布局壹般為三室,分為前廳、後廳、廚房,前後有淺天井。紅柱石地基,格子門窗,青石板地面。最神奇的是“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漫步其中,猶如置身於建築藝術的殿堂,讓人流連忘返。是江西省古建築重點保護村。
泗溪村
四喜村的古建築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最高峰時達到70多座,現在有30多座。其中“靜敘堂”大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房子由庭院、正廳、後廳、花房、廚房、花園組成,占地壹畝多。招待所建築精雕細刻,大廳呈長方形,藻頂,古色古香。1987電視劇《聊齋》就是在這裏拍攝的。更為罕見的是,十二道門中間鐫刻著由96種不同字體的“長壽”組成的“長壽圖”,堪稱“精品”。村裏還有其他古民居和通濟橋。
鳳山龍天塔
龍天塔矗立在婺源縣北峰山村頭的柘溪旁。塔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為磚石結構,六面七層,高30余米。腰檐分層,寬度向上遞減。每層樓的屋檐上都掛著鐵鈴鐺,風壹吹,鐵鈴鐺就叮當作響。從頂層可以直接看到塔內的臺階。
紅館,徽墨名村。
紅館古村建於南宋建炎年間,素有“吳楚鎖鑰無雙,古饒慧道第壹關”之稱。明清時期,洪關是徽墨的主要產地,詹氏墨店80余家,占全縣80%以上,遠超歙縣和休寧。歷經300多年的風雨,由著名徽墨藝術家建造的明清民居依然散發著古樸典雅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來此觀摩。村溪頭矗立著壹棵古樟樹,樹齡1000年,高26.1米,直徑3.4米,冠幅三畝,非比尋常。古詩詞中有“根雄偉高達九元,枝搖淩雲煙”的贊美,被譽為“江南第壹樟”。民國時期,有壹本名為《古集》的書專為這棵樹而作,這也是書城裏的又壹個風雅之物。
托川李坑
沱川李坑,建於南宋初。這個村莊坐落在金鳳美麗的群山之中。松、竹、大和白墻相映成趣,古道石梁與湍急的河水相映成趣。沿清溪而建的明清官署有工部尚書俞茂學、吏部尚書俞茂恒、禮部侍郎俞茂慈、副欽差大臣俞子儀、兵部尚書司馬棣等。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壽古裏-宏村
洪村位於清華鎮,是壹個洪姓聚居地,建於北宋初年。村子坐落在壹個狹窄蜿蜒的山谷裏,壹條小溪從旁邊流過,三座石橋橫跨其間。村內有廣玉堂、三樹堂等宗族建築,“茶規”“健康河”“永不禁賭”等碑文見證了宗族制度。古時候,該村盛產“鳳梨茶”,村民們身體健康,長壽,因此被稱為“長壽古力”。令人驚訝的是,在這麽偏僻的小山村,居然還有壹個“博士四”的家,可見婺源書香的“十家村,不枉讀書”真是名不虛傳!
靜逸堂
靜逸堂,又名白竹祠堂,古潭鄉黃村祠堂,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祠堂為磚木結構,由庭院、門樓、正殿、後殿、後臥室組成,面積1200平方米。前行至九脊之巔,五峰樓式門樓。正堂正中有清代文華堂大學士張玉書題“靜逸堂”的匾額,蒼勁有力。大梁上有“鰲魚吐雲”、“龍鳳祥瑞”等精美木雕,四塊石基上深深地裝飾著“白鷺戲蓮”、“鳳凰戲牡丹”、“仙鶴攀雲”、“喜鵲含梅”。作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典範,該寺照片於1982年在法國巴黎展出,現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巖洞國家森林公園
這個公園以其美麗和幽靜而聞名。分為靈巖洞群、石城古樹群、石林奇觀三個社區。1993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靈巖洞群由36個洞穴組成,包括青雲、蓮花、韓旭、徐靈、翠嶺和瓊枝。大洞穴雄偉壯觀,小洞穴精致美麗。洞內有“嶽飛來訪”、“吳等名人題詞千余處。現在,在韓旭和蓮花二有8個洞穴,已被開發和開放。
江灣
江灣始建於唐朝初年,姓滕、姓葉、姓包、姓戴的家族在江灣轉彎處聚居,逐漸形成壹個頗具規模的村落。元豐二年,北(1079)小江的第八代始祖姜仇遷居江灣,其後裔成為豪門。自唐代以來,江灣就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水陸交通要塞,成為婺源的東大門。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學繁榮。綠茶和雪梨久負盛名。清代儒生、音韻學家蔣庸,明代隆慶戶部侍郎蔣伊琳,晚清著名教育家、佛學家蔣謙等也是出生於此。村人種類多達88種,七品以上官員25人,是婺源“書鎮”當之無愧的代表。該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有三省堂、敦沖堂、培新堂等徽派古建築,以及東河門、壩井等公共建築,極具歷史和觀賞價值。江灣是婺源文化生態旅遊區的壹顆璀璨明珠。
“小江大宗祠”是小江氏族的發源地?d?d江灣前坑人修建的祠堂。是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祠堂。它不僅規模巨大(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宏偉,雕刻精美,而且人文底蘊深厚,歷史悠久...不愧為“江南第壹寺”。
帝將後裔小江氏,發源於蕭,寫於漢,出於梁,盛於唐,被稱為“文武世家”。
民俗展覽館
婺源民俗,素有尊美尊文的生活情趣,成為眾多地域文化中的壹朵奇葩。
婺源古民俗陳列館以“貓眼”的視角,生動而典型地展示了婺源明清時期的手工藝品和藝術品,具有地方傳統文化風貌和藝術風格。其中木雕、竹編、銀器、刺繡等眾多品種都是精品,制作工藝巧妙,生動逼真,作品創意新穎,雅俗共賞,寓意深刻。
18品種* * *,500多件作品,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它們是壹個時期婺源人追求高雅品位和意境的記錄寫照,也是不可估量的精神食糧和教材展示。也許這就是主辦方十幾年來執著和堅持,不惜重金推出這個展廳的全部用心。希望通過展出的作品,讓大家了解婺源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燦爛文明。
開放時間:上午8: 30至下午10。
地址:婺源縣文博路金牛賓館前300米(華龍木雕、青蓮茶樓旁)
陽春古戲臺
鎮頭鎮陽春村的古戲臺建於明代。它與前面的方嘉祠堂相連,有壹個露天大廳,可容納400至500名觀眾。戲臺的上房是壹座大型的木質榫卯組合建築。十六個飛檐左右對稱,嫩嫩上翹;梁架為角藻鬥拱,尖藻圓頂,層層疊疊,外形美觀,結構牢固。舞臺高約1.7米,前後舞臺面積約50平方米,40尺(柱)。按照傳奇劇的要求,前臺有八個門,供演員同時進出。背景比前臺略小,左右各壹個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