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據媒體報道,江西贛州於都縣寬田鄉楊公村壹處工地上,挖掘機挖出了10枚碗口大小的橢圓形“石疙瘩”。經專家鑒定,這些“石疙瘩”為白堊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目前已被收入於都縣博物館館藏。
據於都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之前,於都縣多次發現過恐龍蛋化石,經專家初步鑒定,這10枚恐龍蛋化石為白堊紀時期的,距今1.45億年至6600萬年。
“以前這裏是大湖邊,適合恐龍生蛋和化石的形成。”據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之所以於都縣多次發現恐龍蛋化石,是因為遠古時期的於都河漫沼澤遍布、氣候宜人,曾是恐龍集中產卵繁衍地。
恐龍蛋化石的特征分類
從恐龍蛋原始結構在地層中保存的完好程度來看,壹般分為兩類:壹類是恐龍蛋殼化石;壹類是完整的恐龍蛋化石。
在完整的恐龍蛋化石中,有相當壹部分含有胚胎。恐龍蛋化石可呈窩狀產出,排列有序。例如:在中國河南省西峽地區,每窩恐龍蛋化石壹般有幾個至30幾個,甚至更多,已發現壹窩恐龍蛋化石最多達79個。在壹塊50厘米見方的石盤上,嵌有壹個恐龍骨骼化石和3個恐龍蛋化石,實屬舉世罕見之珍寶。
恐龍蛋化石壹般可呈黑、黃、青、灰、褐、紅等不同的顏色。其形狀扁圓如膽,俗稱“石膽”,看上去像倒扣的龜蓋。它的表面有壹層指甲厚、略帶線紋的光潔皮殼,敲壹塊皮殼拿至鼻前可聞到壹股淡淡的魚腥氣味。中國河南省西峽地區,恐龍蛋化石的最大直徑為18厘米,最小直徑為3厘米。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江西挖出6600萬年前恐龍蛋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