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安特生的助手在騰格裏沙漠邊緣的民勤縣采集了壹批彩陶和青銅器,在沙井東墓地出土了陶器和青銅器。1924年夏,安特生完成洮河流域考古調查後,為了尋找仰韶文化與青銅文化之間缺失的聯系,繼續西行。對民勤的劉虎村、沙井子、黃蒿井、永昌三角城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調查,在沙井以南發掘了53座墓葬,出土了雙耳底罐彩陶,其中連續的水鳥紋尤為獨特,這是其他彩陶文化所沒有的。由於之前發現了青銅器,安特生將其列為甘肅古文化“六期”的末期,稱為沙井期。這些年來,在安特生發現的這些遺址,後來大多被流沙覆蓋,地面上沒有任何痕跡。因此,對窨井文化的研究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48期間,裴文中先生率西北地質考察隊到甘肅、青海,對民勤、沙井東、永昌三角城的六戶墩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壹些類似的遺跡,並首次提出了沙井文化的名稱。1976期間,永昌雙灣鄉尚家溝農民在三角城挖灰土施肥時,發現了陶器、銅刀、銅鏃等文物。武威地區文化部門已兩次派人到現場調查了解,並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1978期間,尚家溝林業站為下鄉知青修建了宿舍。在平整地基的過程中,發現了蛤蟆墩墓,撿到了青銅刀和各種青銅對聯。直到1979年3月,甘肅省文物隊再次對三角城遺址和蛤蟆墓進行了復查,並於同年6月開始對上述兩處遺址和西崗、柴灣崗墓地進行發掘,6月完成全部工作,1981年,11年,清理墓葬585座,出土陶器、陶器。這是沙井文化命名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發掘,為進壹步探討沙井文化的內涵奠定了基礎。此外,解放後,在蘭州黃河南岸的董家臺、天柱、範家平、星河臺,以及永昌的鴛鴦池、永登的榆樹溝等地,也發現了類似的遺跡。
2001永昌西崗柴灣崗墓發掘報告公布。歷年積累的資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區域在騰格裏沙漠的西部和西南邊緣地區,即武威和金昌,向東南延伸至永登和蘭州。碳測年數據顯示,上限約為3000年前,下限約為2500年前,大致相當於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近年來,學術界對沙井文化的宗族有所涉及。據史料記載,秦漢以前的河西走廊,居住著越人、烏孫人等民族。有學者認為沙井文化的分布與古越氏族的原居地壹致,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文化屬於烏孫人。
上一篇:池州幫工作室吳二明老師個人簡介下一篇:河南開封古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