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文物,大家通常情況下都會想到那些展示在博物館裏玻璃窗中的古老物件,但是事實上在民間還有很多古董在流傳,這些古董文玩大部分都是壹些私人所有的,而且很多都是從老壹輩那裏繼承下來的,有人會覺得這都二十壹世紀了,哪裏還有那麽多的古董寶貝在家裏藏著啊?
很多古董都早就流失或者是被賣掉了,現在的人都知道古董值錢怎麽可能留著呢,我覺得凡事都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有些人總是覺得大家都喜歡用文玩換錢,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是真的珍惜這些寶貝舍不得賣,除非是家庭經濟出現了問題,不然這些東西肯定是要流傳下去的,畢竟在大部分國人的眼裏傳承這種東西肯定是比眼前的微薄利益重要的。
老農不願上交而是選擇直接賣掉文物
但是就像上面說的,如果家裏面遇到經濟困難,這時候這些傳家寶就顯得比較的有利用價值了,如果賣掉可以緩解家裏的經濟困境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物件是家裏傳下來的,確實是屬於個人財產,自己想如何處理都是自己的事情,其他人是沒辦法幹涉的。河北農民家藏溥儀禦賜寶刀,有文物部門的專家知道這個消息後果斷前往所在地勸說,專家的建議是讓他上交國家,同時可以補償壹定的錢,但是老農再三考量之後沒有決定上交,他轉手就賣了9萬塊。到底怎麽回事呢,難道說這老農沒有基本的文物保護意識嗎?明顯上交國家能夠獲得經濟補償的同時還可以將這個物件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體現出來。
這把刀是有著壹定來歷的,不然專家們不會為了壹個普通的物件就去勸說,壹定是這把刀有著比較明顯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才會下這麽大的力來勸說老農的。原來這把寶刀的稀有之處不在於這把刀本身是什麽稀有或者昂貴的材料制成的,而是因為這把刀的刀柄處刻寫著“宣統禦賜”,看到這個幾個字大家或許就明白了,這把刀是有壹定來歷的,所以專家們才會如此的主動,這裏所說的宣統皇帝就是清朝最後壹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也是我們熟知的曾擔任滿洲傀儡皇帝的人,我們知道溥儀在建國之後都還壹直在國內,並且經過了相關教育後,成為了新中國的壹位普通公民,那麽這把禦賜的寶刀又是怎麽到了老農的手中呢?
末代皇帝的禦賜寶刀
說到清朝,我們應該並不陌生這是離我們現代社會在時間線上最為接近的壹個封建王朝,清王朝覆滅到如今不過才壹百余年的時間,但是從整個清王朝的歷史來講還是有很多的故事的。公元1644年,明王朝,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壹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正式結束了長達276年的統治,與關內的政權抗衡了數十年的女真族終於得以入關,並且最終直取北京,在經過數年的征戰完全統壹了中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王朝。
清王朝的前半部分可以說還是有很多優秀之處的,不僅僅在疆土擴張上在明王朝的基礎上有了更進壹步的成就,在國家影響力上也有了新的突破,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皇帝的功績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在經歷了康乾盛世這個頂峰點之後整個王朝就開始走上了衰敗之路,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也讓這個國家與外面的壹切在科技和文化上拉開了差距,乾隆曾言:“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雲集,留住日久,將又成壹粵省之澳門矣,於海疆重地,民風土俗,均有關系。”,充分體現了當時統治者對海洋探索和對外探索的反感與畏懼,這也充分解釋了閉關鎖國這個愚昧主張的由來。
直到1840年英國人用軍艦上的大炮轟開了這堵由封建勢力建立起來的高墻,這些封建統治者們才慢慢認識到了這個世界進步太快,自己的國家已經完全跟不上了,雖然在此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面有人搞過洋務運動,有人想用工業、制造業來挽救這個國家,但是這個腐敗、窮困、落後的封建帝國已經沒有了翻身的余地。
英法聯軍用槍炮轟碎了滿洲騎兵的血肉之軀,也轟開了北京城的最後壁壘,隨後的火燒圓明園,甲午海戰,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這個曾經不可壹世的封建帝國成為了半殖民地性質的傀儡封建帝國,公元1909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陸續死去,剛滿三歲的溥儀坐上了皇位,成為了這個傀儡王朝的最後壹個皇帝,也是最憋屈的皇帝。
這個時候的晚清皇室已經完全的失去了權力,況且溥儀年紀還非常的小,這時候的皇室們仍然是壹群只知道在皇宮中安穩生活的貴族,無論是政事還是軍事都早就已經被北洋軍政權的各個軍閥們和大臣們包攬完畢了,溥儀短暫在位的時間中皇宮內已經完全沒有了曾經的輝煌,只有很少的侍從和太監宮女在宮中了,很多時候宮中的文玩寶貝還會被這些太監、侍從偷偷拿走帶出宮去賣掉,但是雖然皇帝是名存實亡,但是皇帝的周圍依然有帶刀的侍從,有幸的是這位河北老農的父親就是其中之壹,所以說寶刀的來歷終於揭開了。
作為溥儀的隨從侍衛,在平時擔任著保護這個孩童皇帝的任務,或是有功或者是皇帝壹高興那麽像佩刀這樣的獎勵肯定是非常的容易的。清朝覆滅之後老農的父親也就是這位孩童皇帝身邊侍衛就回到了家中,在父親去世之後這把“禦賜寶刀”就繼承給了老農。
老人因為家中經濟出現了困難才會想要將這個物件給出售掉,畢竟和家裏人的未來生活比起來這個物件就算再怎麽珍貴也沒有了多少分量,有關專業的專家們也是在第壹時間就找到了老農,並且勸說他將這個物件上交給國家,但是老農還是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將物件賣掉了。河北農民家藏溥儀禦賜寶刀,專家建議上交,他轉手就賣了9萬塊。其實從這個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理解老農的處境,本來是個傳家寶但是為了生計不得不做這樣的處理,或許上交國家是能夠得到壹定的補貼但是對於老人來說只要能夠及時的將這個物件兌換成錢財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物件是老人家裏壹直擁有著的物件,屬於個人財產哪怕是國家和有關部門也沒有采取什麽強制的措施,因為這種財產的上交與售賣全在所有者決定,再者老農也是將或者物件賣給了壹個文玩愛好者,這個購買者也是保證會好好收藏這個物件,畢竟作為愛好者得到這麽好的物件,還是晚清皇帝禦賜的會覺得非常的有收藏價值。我們也不必譴責老農不顧勸說執意售賣的做法,這畢竟是個人財產,哪怕是國家征收土地也需要經過土地擁有者的同意,更何況是這種私有財產,哪怕是歷史文物也是如此。
結語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老農家中流傳下來的才應該如此,如果是偶然在河裏撿到或者偶然發現的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就不壹樣了,這樣的文物得以出土,每壹個公民都是有義務和責任上交的,這是相關古代文物保護法中明確說明的。作為我國公民積極配合國家以及相關部門保護歷史文物的工作是基本責任,野外出土的文物、發現文物非法售賣、非法跨境售賣都要積極向有關部門反饋,積極參與文物保護有利於歷史文化部門獲取更多的歷史文物資料,以便更加全面的解析過往歷史,這種行為帶來的意義可比售賣文物所帶來的短暫利益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