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
“三彩”脫胎於低溫陶釉,在西漢中期開始燒造,東漢盛行,先有“漢黃釉”。後有“漢綠釉”,再有壹器三色釉,“三彩”工藝大形初現。
南北朝
“三彩”已經黃、綠、褚三色並用,胎土已用瓷土,三彩工藝基本成形。出現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型的生產建築琉璃的場所。
唐代
初唐、盛唐興厚葬之風,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富商大戶競以三彩器物為殉品,庶人效之。造型雍容華貴、色彩飽滿明快、雄健豐腴,此為三彩之第壹個高峰,“安史”之亂後衰落。
宋代
“宋三彩”釉色淡雅、沈靜含蓄,意境深遠,重器表裝飾工藝,使用功能由地下轉為地上。“三彩琉璃”流行,1049年,河南開封建造開寶寺琉璃塔(慣稱“鐵塔”)。
明代
“三彩琉璃”進入全盛期,建築用“三彩琉璃”大量用於殿堂廟宇,宮廷所用建築琉璃開始在南京聚寶山,後在北京琉璃廠進行燒造,為“明三彩”之代表。
清代
康熙年間,景德鎮瓷匠根據釉上彩技術推出不加紅色,以黃、白、藍為主的陶釉新品種“素三彩”;
道光年間,嶺南廣東壹帶燒造出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壹身,工藝極盡繁瑣和精致三彩器——“交趾陶”,18世紀傳入臺灣嘉義,稱“嘉義燒”,是典型的“清三彩”。
1880年
洛陽北邙山古墓塌陷,始見三彩器。
1899年
勘探洛陽至開封鐵路,古墓中見三彩器,以晦氣為由毀之。
1905年
修建洛陽至開封路,發現唐三彩器,文物貨販運至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王國維、羅振玉惠顧北京琉璃廠,關註唐三彩器。中外收藏者競相收購。
1920年-1940年
洛陽孟津縣南石山高成漢等7位高姓藝人修復損壞的出土唐三彩,始見個人仿制唐三彩。
1942年
古玩學家趙汝珍著《古玩指南》中,唐三彩入名錄。
1954年
洛陽市文管會將仿制唐三彩的高松茂等老藝人組織起來成立美術服務社(後改名為洛陽市民間美術供應社),仿唐三彩為主要產品。
1958年
洛陽市民間美術供應社改名洛陽市古今陶瓷廠,生產仿古唐三彩。
1962年
成立洛陽市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
1966年
文革期間,洛陽古今陶瓷廠停止生產仿唐三彩。
1971年
經周恩來總理指示,唐三彩恢復生產。隨後,洛陽市古今陶瓷廠更名為洛陽市美術陶瓷廠。
1983年
洛陽市美術陶瓷廠“九都牌”唐三彩榮獲國家質量金質獎。
1986年
洛陽師專(現洛陽師範學院)在葉鵬校長倡導下,成立壁畫工藝研究室,專事三彩工藝的研究。
1987年
郭愛和設計的三彩壁畫《求知育人》在河南省美展中獲獎,並鑲嵌在洛陽師院大門兩側。三彩大紅釉色首次出現在壁畫中。
1990年
洛陽市美術陶瓷公司“九都牌”三彩、洛陽市工藝美術公司“洛神牌”三彩陶板裝飾畫雙榮獲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
1992年
洛陽市美術陶瓷公司和洛陽市工藝美術公司合並成立洛陽市工藝美術陶瓷工業總公司。
1996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高水旺“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1998年
郭愛和研制燒成世界最長的三彩壁畫《法界源流圖》(2*107M),鑲嵌於珠海四大佛山。
2003年
洛陽市工藝美術陶瓷工業總公司“九都牌”唐三彩成為WTO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
2004年
洛陽市工藝美術陶瓷工業總公司改制為洛陽美陶三彩工業有限公司
2005年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梯田》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中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06年
國家質檢總局授予洛陽美陶三彩工業有限公司“九都”唐三彩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唐三彩首次編入全國小學美術教材,郭愛和“三彩藝“作品《龍門石窟》入編。
2007年
中央電視臺鄉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列欄目《傳人》播出人物專訪《大師郭愛和》
郭愛和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授予“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獎”。
郭愛和、郭曉和創作的“三彩藝”作品《中國人》在“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中獲“百花杯”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08年
郭愛和、郭曉和“三彩藝”作品《鳥巢》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第43屆國際陶藝大會金獎。
2009年
高水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代表性傳承人。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夢幻鳥巢》入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展》。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河洛遺珠》獲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鄉土中國》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佳創意>獎。
高水旺作品“三彩啃蹄馬”獲得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聯合頒發的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2010年
郭愛和“三彩藝”壁畫《國之中,城之源》成為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河南
館的主題壁畫,開多種工藝表現手法融入三彩壁畫之先河。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