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博物館收藏了壹件東漢時的青瓷魂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為我國東漢陶瓷器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這件魂瓶是常州市博物館在文物調查中征集到的,1970年出土於常州市新閘鄉王家塘的東漢墓中,是由當地農民在取土中掘出的。魂瓶通高50.5厘米、口徑6.5厘米、底徑16厘米。全器三腹呈雙腰的葫蘆形,實際是兩層五聯罐的套接。上層為壹件完整的罐形器,方唇、豎頸、斜肩、扁圓腹,肩部飾上、下各三道弦紋,中間隔壹道寬水波紋。中層等距離圍塑口徑3.8厘米的小罐四個,另有四組堆貼分設其間:壹組為兩只站立姿態稍異的小鴨子,鴨子下面貼塑甲魚、魚各壹;二組為三只小雞和壹只鴨子,分布錯落有致;三組為壹只頭低垂的山羊和覓食的小老鼠;四組為四只棲息的鴿子。下層也等距離圍塑口徑4.5厘米的小罐四個,四罐間隔之間亦設有四組堆塑:壹組為壹羊壹豬均附食槽;二組為大犬身邊附壹幼犬;三組為壹大壹小呈直立狀的熊,大熊用右爪撫嘴,小熊用右爪撫頸,形象生動有趣。中、下兩層罐腹各有壹周凹槽,槽內對稱分布直徑1.5厘米的鏤空洞兩個,下層腹下近底部亦對稱分布直徑1.6厘米的鏤空洞兩個。中、下兩層八個小罐腹下圓柱外側均刻印有怪異的人形紋飾,中層人形面中呈三角形,雙眼及嘴巴均呈“±”形,身體由六條平行的蠶紋組成。下層人形與中層基本相同,但未刻嘴巴,身體由五道蠶紋組成。中層罐腹凹槽上還分布有壹周模印“±”紋。
魂瓶,亦稱谷倉罐、堆塑罐,是我國東漢-西晉墓葬中的壹種隨葬品。它作為富者的陪葬明器,象征著財富和權勢。罐身上堆塑的飛鳥、雞、鴨、豬、羊、犬、熊、甲魚等物,是當時人們祈求田園富庶、六畜興旺的反映。當時流行的喪禮和葬俗,其中心思想之壹,是把死人當作生人看待。他們生前追求生活富足,死後仍想在另壹世界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所以隨葬品應有盡有,凡是活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無不可以納入墓中;凡是生人所祈求的願望都反映裝飾在隨葬品上,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滿足。這件魂瓶就是這種觀念的產物。
魂瓶的器形,初為罐形,後來則多呈瓶狀。東漢流行的魂瓶肩部常附有四個小罐,加上自身,形成五聯罐狀,堆塑造型主要為家禽、飛鳥、爬蟲。到了三國、兩晉時期,五罐增大,附屬四罐縮小,罐肩和上腹部堆塑發展成人物、樓閣、飛鳥、走獸等,演變成為“魂瓶”、“谷倉罐”。這種葬俗至東晉時逐漸消失。本文介紹的這件堆塑罐的形制實為五聯罐的重疊,其風格與浙江黃巖出土東漢晚期青瓷五聯罐相近,故兩器時代應大體相當。
常州市收藏的這件青瓷魂瓶,造型優美,圖案繁縟,層次分明,形象逼真。它的制作工藝極為繁復,整體成型系分段拉坯粘接而成,各種動物造型則采用堆貼、捏塑、模印、結合鏤、雕、刻、劃等手法,顯示出當時制瓷工藝的較高水平。迄今所見六朝時代的“魂瓶”甚多,而象青瓷魂瓶這樣時代較早、器型宏大、制作精美者,實屬罕見的精品。
東漢時,在中國浙江地區已經生產出真正的瓷器了。窯址發掘出的瓷片經化驗證明: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表面施釉較厚,釉層透明,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是在1260℃-1300℃的高溫下燒成的,已經具備了瓷器的各項基本條件。因此說,中國真正的瓷器應該生產於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