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關聯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借助這個話題來淺談壹下唐朝的大象。唐朝的大象不僅是宮廷中的儀仗之用,也不僅是觀賞的鬥象、舞象,大象早已融入了大唐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們來了解壹下唐朝大象。

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 ,古代中國象也就是現在的亞洲象,曾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中下遊地區,最北可達於河南省的北部。近代考古發掘,在泰安、邳縣曾出土象牙梳和象牙筒,河南安陽殷墟中除了發現象牙碗、象牙杯、象牙梳等生活用品外,還出土了亞洲象頭骨化石。

結合以上資料,再結合《周禮》中河南省古代稱為“豫州”,“豫”是會意字,代表壹個人牽著壹頭大象,預示著古象廣泛分布於河南壹帶;而古代“豫州”與現代河南省地理位置並不完全符合,古代豫州泛指黃河流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大象曾經廣泛存在古代黃河流域地區。只是到了周朝晚期,由於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原因,黃河流域已經很少見到大象了。

嶺南地區及長江流域 ,戰國時期由於氣候變化,大象活動領域逐漸向南遷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亞洲象在我國的分布地區已經退縮到了長江流域的南部地區。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在南北朝時期曾有廣泛的大象分布。但是到了漢朝末期,亞洲象的活動領域已經退縮到長江以南地區;當時長江南岸的孫權送給長江北岸的曹操兩頭大象,對曹操來說已經是奇珍異獸了,可見在曹操統治的長江以北地區,當時野生的大象已經基本絕跡了,但在長江以南野生狀態的大象也不多,否則孫權不會那麽小氣,只送兩頭大象。

雲南省 ,隨著黃河、長江流域的人口增多,林地不斷被開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再加上連年不斷的戰爭,適合野生生產的環境越來越少,其分布區域逐漸向南縮減,到了宋朝時期廣西和福建境內的野生亞洲象已經相繼滅絕,到了明朝後期僅有雲南壹省有野生大象的存在。

總之, 在六千年的 歷史 中,我國野象的分布最北能達到黃河中下遊地區,南達雷州半島,東到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地區,西到雲南西部的中緬邊境線,此後逐漸向南縮小,現在只要雲南地區有野象分布。

唐代的地理區域壹***劃分為15道,其中有野象生存活動記載的區域有4道,分別是 淮南道 、江南道、山南道和嶺南道。這4道區域面積覆蓋範圍是相當大的,大體相當於秦嶺、淮河壹線以南的整個地區。其中淮南道,包括十二州、五十三縣,包括漢九江、廬江、江夏等郡。 淮南道 野象活動記錄有:

文獻中的和州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和縣,這則故事雖然是太平廣記中所搜集的小說言者,難免有誇大杜撰的成分,但是動輒二百多頭的大象,這樣的數目也能說明當時野象之多。

江南道 ,涵蓋古揚州南境,包括會稽、廬江、豫章、貴陽、漢丹揚等郡,以及長沙國、南郡、江夏等郡地,擁有五十壹個州,二百四十七個縣。關於江南道野象的活動,文獻記錄有:

文獻中所提到的華容縣,在唐代屬於嶽州巴陵郡,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洞庭湖流域壹帶。荊州其地理範圍大致在今天的湖北省中南部,荊山在唐朝屬於襄州南漳縣管轄,屬於漢水流域,荊州本地的野象和放養在荊山南面的文單國所進貢的馴象當然不是壹個品種,所貢馴象放養於荊山南面,說明荊山南面適合野象生存。

循州、潮州是指現在的惠州、潮州等地,雷州相當於今天的雷州半島地區,在今天惠州博羅山境內有壹座象頭山,其山名的由來就與唐朝的大象有關。以上資料表明,在唐朝嶺南道地區,大象分布很廣泛,曾有人捕捉大象,爭食象鼻子,並且以燒烤為主,象鼻味道肥而脆。

雖然唐朝嶺南道、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都有野象生存,但唐代地方土貢中,出現象牙的只有嶺南道,這也說明嶺南道壹帶為唐代野象生活區域最為集中地區。

唐朝大象最重要的用途就是鬥象和舞象,這些象是被人類馴服的,為人類服務的馴象,這些馴象是唐帝國統治者 娛樂 消遣工具。雖然,唐代南方有許多野象,但長安城中生活的馴象主要有國外進貢的。

至於為何不用本國馴象而用外國進貢的象呢?筆者認為,可能由以下幾點,首先,唐代本土野象的體積可能不大,進入宮廷後難以彰顯唐帝國的威儀。其次,林邑等熱帶地區的國家,本身就有著悠久的馴象 歷史 ,當地首領常常用大象來象征自己崇高尊貴的地位,這些王國已經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宮廷象儀式,唐朝廷可以拿來使用。最後,這壹點很重要,唐王朝以其強大的國力和開放的姿態吸引四方來華的外藩人,用異域朝貢的珍禽異獸來裝點宮廷,更能彰顯大唐作為世界中心的巍峨氣象。

林邑國 ,領土範圍大致在今天的越南中南部。從唐高祖李淵時期,林邑王就開始朝貢,到唐德宗時期壹***進貢33次,其中有朝貢馴象的多達12次。《冊府元龜》記載,開元元年,貢獻象五只,開元十九年朝貢馴象四只。《唐會要》記載,在唐玄宗天寶八年曾壹次性貢獻馴象二十只。林邑國是朝貢馴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壹。

真臘國 ,領土範圍包括現在的柬埔寨、老撾等地,在林邑的北部。真臘國曾在永徽二年貢獻馴象。

文單國 ,由真臘分出去的國家,唐代宗六年,文單國王向唐朝廷朝貢馴象十壹只,唐德宗十四年朝貢馴象三十二只,並放養於荊山之南。

瞻愽,也叫瞻婆,在兢伽河南部,《冊府元龜》記載“瞻愽國遣使獻馴象犀牛”。

南詔國 ,唐時西南地區壹個政權,在文獻記載中,南詔國***有26次來唐朝貢,其中《新唐書》記載,貞元十年,南詔國朝貢“象、犀牛、越眺統倫馬。”

波斯 ,今伊朗壹帶,自唐太宗開始,波斯***派使者來唐朝貢20多次,其中天寶五年,進獻犀牛與大象各壹只。

總之,唐朝宮廷馴象的主要來源地區是印度支那熱帶地區,特別是文單、林邑等國居多。至於大象是怎麽來的,走那條道路,筆者認為,有的是在使臣和馴象者的護送下,經過長途跋涉走陸路來到長安的。還有的經海上絲綢之路由船運抵到唐代港口,然後在轉運到全國各地。

宮廷馴象用途,在唐代宮廷苑囿所豢養的大象,主要用作宮廷的儀象和玩賞動物。我們先來了解下儀象,就是在儀仗中使用的大象。我國在儀式中使用大象的 歷史 悠久,由於大象身軀龐大,儀態莊嚴,能彰顯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漢代開始在天子鹵簿中使用大象左前導。

唐朝時,在官方頒定的儀衛制度中,雖未見儀象的具體說明,但從資料上來看,在宮廷儀式中的確有大象。在《新唐書》、《唐會要》等史料中都明確記載了大象參與宮廷儀式。

唐朝大象作為儀象的角色,雖然沒有漢朝、晉朝那麽突出,但在其他宮廷活動中,特別是 娛樂 表演中,大象十分引人註目。唐中宗還曾率文武百官遊幸李隆基的宅第,在隆慶池上,結彩為樓船,讓巨象踏之。到了唐玄宗時期,玄宗熱愛音律舞蹈,每當宮廷宴會時,除了歌姬舞女外,身體碩大的大象也被安排在表演之列。

由此可見,如此巨大的動物,在唐朝金碧輝煌的宮殿裏,合鼓聲,伴曲樂,溫順地舞動著龐大的身軀,這是壹個怎樣壯觀的場面。唐朝宮內的舞象極可能是對外蕃國儀式的模仿,安史之前夕,唐朝舞象全部落入了安祿山手中,安史之亂後,舞象流散於民間,難覓蹤跡。

大象除了在宮廷儀仗用或者做表演用外,唐朝對外戰爭中也使用過戰象,曾有藩屬國向唐朝廷請求戰象兵馬支援。

由此可見,唐軍中戰象不在少數,否則就無法支援他國,這些戰象大多都是外藩朝貢或在戰爭中俘獲而來的。張籍在《送南遷客》中寫道“海國戰騎象,蠻州市用銀。”這個海國在唐代南部近海壹代,由此可見,唐代熱帶地區對戰象的使用還是比較普遍的。

在唐代宮廷的馴象大多來源於外藩朝貢,而唐代本土象被獵民逮住馴養後,常常用於民間的豢養和使用。

以上資料都講了民間唐人捕象,食用象鼻,尤其是燒烤,味道更佳。除此之外,雲南豪族養象用來拉車負載重物,當時雲南雖然不是唐朝領土,但從資料中我們也能推測到,在唐朝南方民間,人們會使用馴象來幫助耕作勞動。

大象在民間無論是用來馱物,運輸還是耕田,都是勞動人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減輕人們的負擔,這與宮廷馴象僅用於觀賞 娛樂 以及儀式等作用是不壹樣的。

當然,大象在民間跟牛、馬相比還是個稀罕物,遠不如牛、馬那樣普遍使用,要將龐大的野象馴服為可供農用的家畜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民間對象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象牙上;南方的象牙是貢奉給朝廷的主要土特產。

唐朝歷代統治者都熱衷於珍藏象牙制品,象牙也是宮廷用作雕刻和裝飾的材料。此外,象牙還有醫用價值,醫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使用象牙屑的外用藥方。

唐朝盡管有少部分地區有獵食大象的行為,但是總體上是十分崇拜大象的,大象對唐朝的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佛教、道教以及傳統哲學思想中都少不了大象的身影。筆者試圖從傳統哲學思想、佛教、道教來闡述壹下唐朝大象文化影響。

傳統哲學認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個象就是傳統哲學的早期思維方式,也體現了古人看問題的角度,從整體上去把握,用聯系的觀點去把握,進而找出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系和規律。

古代自然哲學思想中,象是指事物的外表、表面、樣子,天下萬物都有各自的“象”,例如氣象、天象等等,大象也被引申為自然規律、常理、大道。動物“大象”逐漸滲入到人們的精神文化和思維習慣中。

古代帝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也希望具有大象的“象”,怒而不發威使萬國稱臣;大象具有萬獸之王的氣場與道教結合起來,稱為唐王朝具有大乘之象,異邦萬國來朝的統治思想,逐漸融入唐王朝治國理念之中。

大象在佛教中體現 ,佛教認為佛祖是白象的化身,在佛教中,白象象征著吉祥、繁榮和權勢,此外,佛教還認為大象支撐著天地,在佛教印章中有象背蓋罩毯的圖案,就源於這個道理。

在佛教中,認為大象具有類似於人的品質,機智聰明、仁慈寬厚、忠誠正直、信仰虔誠、穩重樸實等等。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迅速興盛起來,在唐朝這個寬容的社風中,佛教更加盛行,而佛教中崇象的思想加深了唐人對大象的崇拜和喜愛。

大象在唐朝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使大象成為壹種吉祥物;唐人還認為大象能通神,是人類和神靈之間的信使,中國古代歷代皇陵墓道兩旁通常有石頭雕刻的大象的塑像,這也與佛教中崇象意識有關。

道教思想中的因果報應思想也融入了象文化之中。

由此可見,人們將大象看成是正義的化身,公平的使者。

老子在《道德經》中引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句話來闡明“大象的”至高境界,這裏想要表達的哲理是不拘泥於壹定的事物和格局的景象,才是事物最恢宏的境界。當然,這裏的象,並不是指動物的大象,也不是事物淺層的形狀和樣子,而是道家哲學思想中抽象而深邃的“道”。

大象就是“道”,是統領萬物運行變化的自然規律,這種規律蘊含在壹切現象和事物發展中,我們只有掌握“象”,才能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太平廣記》、《宋史》等

  • 上一篇: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周邊的交通便利嗎,有好玩的地方嗎?
  • 下一篇:海德資產會跑路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