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古代硫玻璃制品始於何時?

古代硫玻璃制品始於何時?

琉璃是壹種古老的中國材料,已有2466年的歷史。自古以來都是皇室專用,對使用者有著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所以在民間並不多見。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金、銀、玉、琉璃、陶瓷、青銅)之首,佛教七寶之壹。明代基本失傳。但即使是非常不完整的明代工藝,也還是有等級保護的,而且當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透明了,所以稱之為藥玉。《明制》載:皇帝賞賜給狀元的首飾為藥用玉,只供四品以上。

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密切相關。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和固化的矽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化玻璃的主要原料,其他原料包括純砂和石灰石。熔化溫度為1200攝氏度。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礦物的熔化,排出的銅渣中會出現玻璃狀物質,呈絲狀或塊狀的矽化合物。由於壹些銅顆粒侵入玻璃中,器皿在高溫下因氧化還原而呈現鈷藍色或鈷綠色。

在中國古代,玻璃被稱為“柳林”、“流光”、“琉璃”,南北朝以來也被稱為“裏坡”。根據《廣雅》和《集解》中的記載,在很長壹段時間裏,“琉璃”是玻璃珠等用火燒制的透明物質的總稱。明清以來,人們稱“琉璃”為不透明,這當然不同於玻璃。古語有雲:“窗扇多為綠釉窗,皆有光,不可藏發。”。說明那時候透明的門窗是可以完全暴露的。又有雲:“釉面玻璃使其透孔發光。”。可見所謂的“窗明幾凈”並不現代。

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從春秋時期到現在,琉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世說新語》中記載的玻璃屏風、玻璃器皿、玻璃碗和《晉書·崔洪傳》中提到的玻璃鐘,在安徽屯溪西周和湖南韶山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也有出土。漢墓中常見碗、鉤、印等釉器。陜西興平漢武帝茂陵附近也出土了壹面直徑234 mm,孔徑48 mm,厚18mm,凈重1.9kg的玻璃墻。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量釉上彩器皿,河北定縣壹座北宋培基出土的33件遺物玻璃瓶,壁薄如紙,明如水晶;安徽天長出土的磨光玻璃,河南密縣出土的數百個蛋形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術進步和吹制玻璃發達水平的佐證。玻璃的大規模生產始於明代,清代康熙時設置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15色以上的透明玻璃和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包絲玻璃、彩雕玻璃、鼻煙壺,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瑰寶。

中外古代玻璃器皿差異很大,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鉛鋇玻璃”和西方的“鈉鈣玻璃”屬於兩種不同的玻璃體系。中國古代玻璃主要由鉛和鋇組成,據說是古代道家煉丹師不小心燒制出來的。燒制溫度低。雖然色彩鮮艷,閃閃發光,但易碎,透明度差。它不適合突然冷卻和加熱。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隨葬品,用途較窄。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出土的玻璃化學成分主要是鈉和鈣,克服了“鉛鋇玻璃”的弱點,強度高。所以這種古玻璃的使用量和產量遠遠大於中國古玻璃。

保存古代玻璃器皿並不容易,因為大多數古代玻璃器皿都是“鉛鋇玻璃”,易碎,出土時很多器皿已經破碎或損壞。除了少數出土文物,民間流傳的完整文物並不多,大部分保存在全國各大博物館。據統計,近十年來,各地出土的完整釉上彩器非常少,民間流傳的古代釉上彩制品市場價格不斷上漲。前段時間在央視《鑒寶》欄目,壹位鑒寶人拍下壹件清代的龜甲鴨筆洗復制品,高6.5厘米,長10厘米,專家估價8000元。而且國外對玻璃器皿的喜愛遠遠超過中國!

  • 上一篇:Cg插畫動漫人物——學習插畫時如何繪制古代CG插畫
  • 下一篇:古董盛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