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建築作為壹種外廊式的建築藝術源遠流長。海口白色騎樓建築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特色,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這些獨特的建築風格形成了壹座騎樓就是壹幅風景畫。
由於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壹帶(即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1930年之後,壹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壹片天地後,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那時,幾座或十余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壹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壹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澱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裏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產黨瓊崖壹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後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壹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壹度是海口的標誌性建築,並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貫穿博愛路的是東、西門市場。東門為海鮮幹貨市場,西門則是古玩壹條街,大大小小古玩攤檔沿街而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