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筆者接觸了東南亞壹帶的壹些海撈瓷,驚喜地發現有宋代五大名窯的器物。這些瓷器散落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壹些古玩店。店主幾乎都不懂,只知道是海撈的,出自馬六甲海峽,有的店家把宋官窯當龍泉窯看待。
宋海撈哥窯貫耳小方瓶
在海撈瓷中,幾乎包括了宋代官窯的所有種類,有厚釉米黃色的,也有天青色和青蔥色的,都呈現紫口鐵足的特點。汝窯器也時有出現,無論從工藝、釉質都符合北宋汝官窯特征,器型十分規整,采用支釘燒制,既有純正天青釉,又有白汝,瓶和盤各類器型都有。
定窯量也不少,有白定、紫定、醬定等,器型多樣。鈞窯也多為明顯的北宋特征,大多有紫斑,修足規整,有瓶、碗以及油燈、杯盞等典型器。通常所說的金絲鐵線哥窯器也偶有出現,釉層很厚,需要多次施釉燒造,米黃色或翠青色居多。
宋海撈汝窯六棱瓶
這些瓷器出水特征十分明顯,瓷器釉面經海水長期浸泡,大多失去光澤。由於受腐蝕的程度不同,有的瓷器上長著貝殼,有的釉層剝落,有的泥蝕嚴重。當然,還有相當多的瓷器釉面保存完好,釉光溫潤,泛出像覆蓋壹層薄膜壹樣的柔光。這壹類品相極佳,非常接近傳世品的包漿。
第壹次引起我註意的是壹件米黃釉宋官窯弦紋瓶,紫口鐵足,釉層極厚,應該是多次施釉燒成。因為受海水長期的侵蝕,底釉有剝落的跡象。據觀察,海撈瓷中的宋瓷,除了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宋代主要窯口的產品,如吉州窯、龍泉窯、磁州窯、景德鎮窯、越窯的瓷器都有出水的,以龍泉窯最多,這可能跟宋代大部分時間開放港口有關。
宋代的陶瓷對外貿易是十分活躍的,出口量驚人。至於宋被認定官方用瓷的五大名窯有沒有外銷,目前雖然沒有找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實物上來看,分明存在這些海撈的典型器物,這是可以肯定的,並且出水的五大名窯的特征跟國內外大博物館的藏品完全壹致,有的非常精美,也很開門,相當重要。
筆者經手的宋官窯海撈瓷種類繁多,其中有壹件厚釉的琮式瓶呈方狀,模仿古玉琮的造型,外壁分五節,施青釉,釉質非常厚潤,是經典的官窯器型。宋代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北宋官窯的釉料多取自陳留和鈞州等地,胎骨有灰色、白色和深褐色,釉有天青、蔥青以及月白等,釉面有開冰裂紋的,也有開魚鱗紋的,這些特征在宋官窯海撈瓷中都完全壹致。
宋海撈官窯琮式瓶
從分散東南亞的宋官窯海撈瓷看,數量不多,大多數呈現北宋官窯特征,南宋官窯極為少見。在五大名窯中,汝窯和哥窯的海撈瓷數量相對較少,汝窯的器物都很精致。筆者藏有壹件八棱瓶,底部5個支釘痕,釉色為深綠色,開細微的冰裂紋,用高倍放大鏡觀察,紋路已經高度老化,也有明顯的破泡,釉中可見白色的不規則的棉絮狀物,這是釉中滲進瑪瑙粉而未完全融化的情形,這種加進瑪瑙粉的汝窯往往特別精美,壹般被認為是朝廷的官用汝瓷。
在海撈瓷中,特別要引起註意的是出現有釉面呈金絲鐵線開片的瓷器。目前陶瓷界認為哥窯是南宋末期到元代才生產,但北宋出現的同壹批海撈瓷器中就有這種與傳說壹致的哥窯瓷器,說明北宋確有哥窯類型。海撈瓷中鈞瓷數量較多,據說在馬來西亞的壹些碼頭周圍,有打撈出成批的鈞瓷。這類鈞瓷大多有紫斑,修足規整,器型也符合北宋特征。海撈瓷中定窯品種豐富,有白定、紫定、醬定等,盤類多覆燒,盤口修磨整齊,有印花和刻花兩種工藝,沒有刻款,可能是當時海外定制的產品。
馬六甲海峽為中國與歐洲、非洲等地的海運貿易的必經之路,古代經過這裏的船只無數,也有很多沈船。十年前有壹個瑞典人組成了打撈隊,在這壹帶海域打撈了上萬件中國瓷器,大多數為明清的外銷青花瓷,也有不少宋代各窯口瓷器。而當地漁民在近海打撈到的各種瓷器多半賣給古玩店,價格較低,中國壹些藏家在那裏淘到不少名瓷精品。
目前收藏界對外銷古陶瓷的認識非常局限,還停留於壹般的明清和近代克拉克瓷上,而對更早時期的外銷瓷的整理研究遠遠不夠,特別是宋代五大名窯這麽重要器物的外銷情況缺乏研究,值得文物部門和收藏界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