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的遺址遺跡以南山區的烏背嶺、香南村、疊石山、大梅沙等遺址為代表。
漢代及以後的考古發掘主要包括城址、窯址、銅錢窖和大量墓葬。
深圳的城市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7 0 0年前的東漢時期,而深圳的人類生活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自20世紀80年代深圳開展考古調查以來,2000年,寶安西鄉鐵仔山古墓葬被列為“國家重要考古發現”。2001和2006年,南山區烏背嶺商墓考古發掘和大鵬縣仙頭嶺遺址分別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鐵仔山南坡下,千座古墓壹座接壹座堆疊。在烏背嶺的山腰上,隨處可見商周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大鵬半島的仙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沙丘多,色彩鮮艷...其間,妳會有壹種瞬間穿越千年的錯覺。
最早可追溯到深圳的證據可能是大鵬縣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遺址,同時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相關遺址的分期和斷代奠定了基礎。
遺址位於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疊福村(舊稱仙頭嶺村)。該村位於大鵬灣東北部的叠福灣,大鵬半島西北岸,依山傍海。
仙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西北至東南長約200米,西南至東北寬150米。
1985年5月和1989年9月,深圳博物館在仙頭嶺仙頭嶺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627平方米,初步揭示了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
在1992中,北京大學古文明研究中心李教授指出“像仙頭嶺這樣的遺存,有其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鮮明特點”,並提出以仙頭嶺遺址為代表,將同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考古文化命名為“仙頭嶺文化”。
這也是中國唯壹以深圳地名命名的考古文化。
5438年6月+2005年2月,北京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發布了仙頭嶺遺址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測年報告,獲得的所有測年數據都指向壹個年代區間——從6900多年前到6300年前左右。
烏貝嶺遺址位於南山西麗鎮富光村北的烏貝嶺山坡上。
2001年4月至7月,深圳市文管所對烏背嶺遺址進行了試掘。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大多來自商代,包括陶罐、陶豆、陶碗、陶紡車和玉矛。此外,還有2座東周墓葬,出土了青銅矛、斧、劍。壹些灰坑還出土了米粒陶片和方格陶片。
2001至2002年,商代墓葬94座,珍貴文物多達300件。現在這些文物都藏在南投古城博物館。
作為廣東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商代墓葬,烏背嶺遺址的發現證明深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了自己的文明。與仙頭嶺遺址和烏背嶺遺址相比,鐵仔山古墓群遺址對嶺南地區先秦考古文化的建立有著更好的保護作用。
經過1984和2000年兩次發掘,鐵仔山共發掘出漢代至明清墓葬300余座。
這個近十個朝代的集中墓址,最重要的是發現了西平四年(175)的東漢墓,發掘出了東頭的磚、銅鏡、陶瓷等重要文物,證明深圳的城市歷史至少是1700年。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等考古學家評價說,鐵仔山古墓葬歷史之長、數量之多、墓葬之密、形制之多,在中國也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