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後期,瓷器作坊專門為嵌瓷藝人燒制各色低溫瓷碗,這些瓷碗被彩以各種色釉,色彩濃艷,經風歷雨而不褪色。
嵌瓷藝人將瓷碗進行剪裁之後,把陶瓷片鑲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各種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長壽富貴之意,主要用來裝飾祠堂廟宇、亭臺樓閣和富貴人家的屋脊、垂帶、屋檐、門額、照壁等。
這時的嵌瓷技藝已經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貼、浮雕和立體圓雕等多種不同的藝術手法。其中,平面或浮雕工藝操作起來比較簡單,趁灰泥未幹時直接組拼粘貼即可;但如果是立體嵌瓷,就要用鐵線紮好骨架,然後先用筋灰塑成雛形,再在其表面嵌貼瓷片,人物的面部則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藝。
如裝飾廟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壹般采用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題材;裝飾脊頭、屋角頭,多以人物為主,如《封神演義》人物或鄭成功等民族英雄;裝飾於檐下墻壁的,多是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常見的有麒麟、獅、象、仙鶴、鹿、梅花等。
在構圖造型上,比較看重布局的對稱,色彩運用則以對比色達到鮮艷明快的藝術效果。